在“共同市场”的格局下,我们认为深港地区又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推进机遇。CEPA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和深圳作为副中心的作用,奠定了深港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基础并明晰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路径选择。CEPA出台仅仅一年,由于深化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导致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创出新高,根据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6月1日,香港以外注册公司驻港地区总部共有1098家,驻港地区办事处共有2511家,分别比去年增长13.7%和12%,这种由总部集群所形成的总部经济,将能够运用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充分享受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之间所形成的反差。
对于香港而言,不仅说明香港仍然为跨国公司理想的营商中心,CEPA 出台以后香港作为进入内地零关税区已经引起跨国公司的高度关注;同时说明总部设在香港,可以更大规模地占领内地市场并配置内地资源,从而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调控作用。对于深圳而言,由于总部经济所具有的辐射性、共赢性特征,将使深圳进一步面对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自我提升,进一步抓住引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的新的发展机遇。根据2005年2月深圳几家主流媒体报道,日本永旺集团(吉之岛)、香港中旅将分别在深圳设立全球采购中心和中国内地总部,与此同时,被称为香港“四大中资机构”的招商局、中银、华润和中旅在今年初几乎做了同一件事抢滩深圳,在深圳建立内地总部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可见深港将有机会形成新的集聚效应与跨国公司投资的蜂拥效应,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更大规模的集聚地和营商中心,从而巩固香港作为东方明珠的国际性中心城市地位,并使得香港与深圳能够进一步互动式发展。
二是战略叠加机遇。中国与东盟、东亚的一体化进程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一旦东盟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整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 10% ,商业运作成本将减少 20% ,这意味着东盟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会每年增加 500 亿美元,加上中国则成为世界除欧、美之外的第三大一体化联合体。因此,促成欧、亚、美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态势,通过经济一体化来遏制政治的单边化和军事的强权化,通过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的多极化来赢得世界性的和平与发展,同时发展与东盟和东亚的经济合作又是深港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走出去的必要内容,从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
使得CEPA 、 PECO(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 CAFTA(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三大战略形成叠加之势,即形成学术界所称之为“C-P-C通道”经济。④2005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出1号文件《深圳市融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深港合作圈”与深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深港将形成合力,共同依托内地、走进东盟、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赢得在“共同市场”格局下经济与产业的溢出效应。
三是地理空间机遇。当泛珠江三角洲以相当于南中国的地理区位与东盟十国的一体化连接,使得香港、深圳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实际的、地理空间的几何中央节点,这对于具有地缘意义的经济发展、金融开放、引进输出、资源配置、流量经济和物流布局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广东与周边八省,人口达 4.5 亿,占全国的 34.76% ,再加上港澳,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 5 万亿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东盟向中国的投资增加48%,使东盟的GDP增加0.9个百分点;使中国向东盟的出口增加55%,GDP增加0.2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会大大增加。
当深港与珠三角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地理空间的中央节点,作为一个重新组合、辐射内外的城市群,其经济总量、经济能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第一经济增长极,深港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产品与技术的输出,不仅能够寻觅到新的市场与商机,而且又一次赢得了巨大的空间扩散效应。
四是体制改革机遇。如果说,当年建立经济特区等是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当前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在共同市场格局下实现与香港的一体化连接,就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体制,建立更加对外开放的国际化体制。生产力的国际化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国际化变革,因此,在打破传统的封闭体制建立更加开放的国际性体制方面,任何走在改革前沿的城市和地区必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制度性效益。
在深港“共同市场”格局的引导下,香港由于进一步依托深圳,将有利于克服地域空间狭小、营商成本过高、创新人才有限等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而深圳将因为“深港一体化”的效应,在更好地发挥香港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的同时,赢得了自身建立国际化体制、借鉴香港体制优势、市场优势和国际中心城市优势等等机遇,并以国际化城市建设为目标,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同赢得新一轮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机遇,并在全国继续发挥特区“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五是结构调整机遇。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战略转型,经济的进步与飞跃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竞争力或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任何产业能力的发展,必然过渡到国家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重视产业竞争力就是重视国家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国际化的实现必须由产业国际化来支撑,没有产业的国际化,要想建设国际化城市是不可能的。因此,深港之间的产业融合、优势互补与调整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随着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深港地区又一次赢得了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特别是深圳提出了“产业第一”的正确策略,这样还可以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以内外联动的方式推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调整,继而冲击现有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效益结构和生态结构的改造与提升,以产业的国际化来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获得集约型、效益型和全方位的调整效应。
深港“共同市场”的形成,由于创造了新的区域经济总量、市场覆盖面、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加工制造基地的升级,将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的对华投资,有利于形成新的市场中心、创新中心、配置中心和制造中心,从而一举改变南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并有利于中国加速接轨东南亚,从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深圳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政协常委。)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