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走进南国清华园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马小清 总第002期 放大 缩小

雨停的时候,我正站在西丽湖畔的水木清华,青山绿水间,吹拂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风,淡淡的风雅,敛藏的气势,隐蕴着严谨的学风、阔达的眼光,以及令世界瞩目的高端科研。

一个历史的决策,一路创新的探索,塘朗山下清芬挺秀,南国的荷塘月色中,清华精神与深圳精神正在交融。百年清华,来到了深圳这片年轻的土地上,如此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如此殷切的希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造着异地办学的奇迹。走进南国清华园,我们回顾五年风雨路

移师南下

2000年10月14日,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创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协议书。

2001年4月23日,国家教育部下发教研函[2001]3号文,正式批准成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01年6月8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挂牌成立。

作为清华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首个签约深圳大学城的高等院校,它实现的是一种梦想,也承接着一种责任。历史瞬间刻录的同时,更多的意义全然在注视的背后。

“我们肩负两个担子,学术研究方面要体现先进性,同时,要服务好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刘文煌副院长向我们强调着清华人的使命。看着眼前绿意盎然的校园,想到当年对深圳“拿来主义”的讨论,我们不由得再次敬佩起战略者们远大的目光。

Image在占地20万平米的校区内,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科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活动中心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晴雨皆宜的双层800米长廊曲径通幽,将自成体系的楼宇连接起来,楼楼相望,互成景观。按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的网络智能教室、音视教室、双向远程教室、直播室、模拟法庭、可容纳500人的会议厅及公寓、餐厅、体育运动场等,可为3000名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校园内绿草美树,清芬秀丽,湖岸上的观景台亭亭玉立,居高远眺,大学城美景尽收眼底。湖边楼前,匠心独运,风格造型各异的雕塑点缀其间,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大沙河在校园里缓缓穿流,擦过宇宙边缘的风在校园里眷恋着那一片湖光山色,风光秀丽的西丽湖畔,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坚稳、从容的姿态,在创业创新的沃土上,在科技进步的阶梯上,谱写新的传奇。

南国佳木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直属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创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秉承百年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之学风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融合和弘扬深圳特区“艰苦创业”、“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深圳研究生院坚持教育创新,育人为本,培养国际性、创业型、复合式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开展前瞻性、原创性、交叉性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在学科规划上强调服务深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则,紧紧依托校本部的学科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把若干学科建成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清华大学学科发展中若干新的亮点。交叉、联合,形成合力,倡导体现高原效应、尖峰效应、拳头效应。目前全院下设5个学部:信息、工程、管理、文理、生命科学;已建立35个学科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1个校企合作科研基地,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自2001年成立以来,累计招收培养各类学生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近1100人,博士生200余人; 2004年在校生1900余人(含全日制及在职研究生)。 博士生招生数量在整个招生规模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以全日制研究生为核心的培养格局已基本形成。

众多所在领域内出类拔萃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从海内外汇聚到这里,言传身教,共育英才,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止到2005年6月,深圳研究生院的教职工已达到1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和兼职教授共98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2人,占73.5% ;具有高级职称51人,占52% ;其中教授32人,占具有高级职称人数的62.7%。从清华本部引进的有33人,具高级职称者有28人,基本上为各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一部分教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学术新人奖和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者;现有30位在站博士后,分布在生命、电力、信息、新材料、环境、经管、物流和文理等8个学科领域。目前,在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工作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其中,清华大学钱易、卢强、朱静、陈立泉、陈肇元等五位院士作为研究生院的双基地教师,担任院内部分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郑健超、姚新生、袁隆平、孔祥复和辛世文等五位院士作为双聘教授,参与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工作。深圳研究生院的师资主体从建院初以双基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在深圳全时工作的专职教师为主。

2004年,深圳研究生院的培养模式适时进行了调整: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由全院研究生第一年在北京本部上课,其后两年在深圳从事课题研究,转变为大部分研究生入学到深圳报到、三年学业主要在深圳完成。开设的70门课中,有半数是由该院专职教师独立开出,深圳研究生院利用深圳特色和自身的师资条件,突出“国际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外语教学和实践环节为重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打造出“阳光课堂”、双语教学、英语主题公园、特色课程以及人文讲座等一系列教育亮点。2004年6月,深圳研究生院首位博士生在深答辩,顺利毕业,这也是深圳市第一个自己培养的博士。

2003年10月入驻大学城以来,深圳研究生院加快了实验室建设步伐。申报的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成为深圳市第二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按照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有关办法,基于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化学生物研究成果,以及与当地有关企业合作项目开展起来的,实验室将在医药及其中间体、天然产物及中草药和化学功能材料领域为广东省的科研及成果产业化作出贡献。实验室目前拥有400平方米实验场地, 本着设备共享,共同搭建实验大平台的原则,将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部共用实验所需的部分大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普通的药物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筛选。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将在省重点实验室经费的支持下,重点研究化学分子调控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的催化机制,进而寻求抗癌、糖尿病先导化合物为首要攻关方向,以项目带建设,目标分多步进行,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将逐步展开。

为了将传统的杂交水稻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新一代的高产优质的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提高杂交水稻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杂交水稻研究纵横向的发展,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于2004年1月合作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中心理事长由袁隆平院士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为袁隆平院士。中心以进一步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改良杂交水稻的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以开拓杂交水稻国际市场为切入点,着重开展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远缘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杂交水稻品质优良,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华南地区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培育,高档优质杂交稻培育及加工技术研究,抗纹枯病基因的发掘成为近三年内开展的主要课题。为支持深圳研究生院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研究,深圳市已批准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和光盘国家工程中心深圳分中心两个著名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在深圳研究生院的正式落户,标志着深圳研究生院对深圳市及周边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的技术辐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

敢为天下先

一种精神缔造一种内涵,两种精神的碰撞和融合,允诺了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卓越品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国家863课题、与深圳水务局合作的科研项目“南方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宽带IP音视频广播系统的研究”,与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合作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与深圳市政府协作的“清洁生产信息系统”,与东莞新能源电子公司、香港大学合作“汽车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 ”项目,与深圳市劳动局合作的“广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评定和认证体系”,2004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令性项目“我国企业技术整合研究”等,在科技项目协作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上,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成绩斐然。

2004年,全院共承担横向项目113项,其中纵向科研课题33项,横向科研课题80项。10月,深圳市举办的第六届高交会上,五大学部携88项科技项目亮相,其中包括IP电视综合服务系统、高密度光学头研发及产业化、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新技术,涉及信息、工程、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各领域。

随着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举办三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会议,2004年 10月13-14日第六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深圳研究生院举办了“半导体照明国际论坛”。来自美国、欧洲、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位学者和业内人士以及陈良惠院士、牛憨笨院士举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会。论坛开幕式上,科技部副秘书长李健宣布“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正式成立,确立了深圳的LED产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为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004年11月19-22日,深圳研究生院主办 “第十二届亚洲放电会议”。大会主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教授主持会议。与会代表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企业和电力系统,总人数近300位,其中80余位为海外来宾。本届亚洲放电会议是该会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创下了诸多之“最”:参会的代表人数最多,提交的论文数量最多,参与的国内外高校和企业数量最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奥地利格拉茨(Graz)大学Prof.Muhn、美国田纳西大学Prof.J.Reece Rothrui、瑞典输变电研究所技术总监Igor Gutman、新加坡电网公司总经理Chang Swee Tong和日本九州大学Prof.Masanori Hara相继做特邀报告。

2004年11月23日,深圳研究生院与世界知名的Nature出版集团合作,主办被新闻界誉为“顶级学术盛会”的“Nature中国之声论坛”。共邀请来自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驻华领馆、行业协会的嘉宾150余人,听众近600人。来自境内外的20余家媒体进行了热点报道,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本位的思考

异地办学,对于本土化和本部化的思考,刘院长强调了“四个同一”和品牌“质”的特性,深圳研究生院在摸索中攀岩而上,始终保持着与本部一致的定位,与校本部统一招生、同一培养方案,同一学位委员会审批学位,同一品牌,同一质量,将清华精神与深圳精神相结合,突出育人特色,培养国际性、创业型、复合式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选题方面,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深圳经济科技发展的“热点”需求为主要导向;优先支持“深度开发”,促进技术成果转移;重点支持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多项科研项目入选深圳科技计划项目,包括“医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检测仪的研制”、“变形镁合金的新加工技术机器产业化研究”、“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用于材料的表面改性”、“照明用大功率白色发光二极管器件研制”、“宽带网络设备的安全管理系统”、“陡脉冲等离子体净化汽车尾气的应用基础研究” 等。

校园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讲理想抱负、谈学风教风”主题团日活动,推动了学院的学风教风建设,“青春风采”学生活动月等一系列活动引领人生方向,展示青春活力,院刊《清芬》报的创刊,成为校园文化传递的前沿。

五年的历程,坚实的丰碑,刻录着耕耘者勇敢的心。回望,微笑,探索的脚步继续前行,教育创新的模式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学科建设需要的大量经费投入,引进人才需要强有力的支撑力度,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学术氛围等软环境存在着与校本部的差距,校市合作双方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的机制的建立,尚多披荆斩棘之处,行胜于言,自强当然不息。

五年风雨路,独具风采的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发展,我们继续瞩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