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陈竺 “平民”级的“专家”部长

fengyanfengyu 2010-12-10 总第041期 放大 缩小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自2007年4月底万钢以致公党副主席身份接掌科技部长以来,人们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和期待就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在我国的医改方案迟迟未出台的这一关键时刻,选择陈竺这样一位“平民”级的“专家”人物执掌卫生部?他的上任在为“中国式民主”作出最好诠释之余,是否也在预示着医改坚冰将破?正如有关人士评价所说,如何操刀医改,将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两会”:陈竺“低调”谈医改

“医改是一个长期任务,民众对此期望值很高,政府官员要低调,把工作做扎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3月2日在谈及中国医疗制度改革这一热点问题时如是说。

 3月7日,与政协委员讨论医改问题时, 陈竺告诉大家,中国现在是用占全球2%的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占全球22%的人口。“我们的人均卫生支出虽然不低,但是差距很大,这其中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体,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今后30年我们都必须为促进公平而努力,我们也准备再挨大家30年的批评!”

陈竺在接受采访时,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已拿出GDP的60%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但美国民众对此仍有不满。因此,他认为,医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各个国家应依照本国的实力进行改革。

不过,陈竺明确表示,对于关系民生的医改问题,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这在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

集政协委员和政府高官于一身的陈竺在两会期间十分忙碌,不仅要出席政协大会,还要不时跑人大。他笑言:“我现在已不仅是简单地参政议政了。”

陈竺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认真、务实、低调已成为其为人标签。他曾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专业履历完美“海归”背景赢得赏识

陈竺为高层所熟知非一日之事。从1996年8月开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共举办了22次科技知识讲座,陈竺正是主讲人之一。200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共议国事。座谈会上,陈竺曾代表无党派代表人士发言。

同样,卫生部对出身医学家庭的陈竺也并不陌生。2002年10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陈竺陪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和黄洁夫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

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称,对于卫生部这样的技术型部门,专业履历完美、拥有十多个世界级头衔的陈竺当然是合适人选。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陈竺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也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无党派人士身份引人关注

陈竺出任部长,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无党派人士身份。他是继2007年5月民主党派致公党副主席万钢接任科技部长后,又一位非共产党员出任部长。

“这不仅仅是扩大选拔高官的视野,这预示着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实现形式将有比较大的改变。”2007年6月29日,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汪玉凯如是评价,也就是说参政党、议政党将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更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将通过他们的领导人在政府中担任重要的职务体现出来。

汪玉凯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包括民主党派,也包括无党派,其中无党派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有细微差别。无党派不像其他党,其他民主党有组织、有章程等,而无党派本身不能成为一个组织。如何体现无党派的意志?主要是找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一般在政治或科技领域贡献突出,又没有参加任何党派。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正部长会对现行体制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汪玉凯说。

观察人士表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出任部长以后,将会使更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等社会各界的意愿反映到相关政策制定中。

从赤脚医生到血液病专家

陈竺生于1953年8月,江苏镇江人,科学博士,200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目前是全国政协委员。

从插队知青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是陈竺传奇经历的重要部分。

自1970年4月起,16岁的陈竺在江西省信丰县和横峰县当了5年多知青。其间,他凭着自学的医学知识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并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

1978年,陈竺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当住院医师。

1984年,陈竺远赴法国,在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任外籍住院医师,并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研究。

1989年,陈竺选择回国工作。陈竺说“要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的国土上。”此话表明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回国后,陈竺一直在上海工作,曾任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上世纪80年代,陈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国际上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点。之后,陈竺又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给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他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严谨治学 部长直击应试教育软肋

陈竺自己认为他取得成绩主要是靠勤奋。他说一本上千页的外文著作,他从头读到尾,有时会连着读几遍。

谈到科学研究,陈竺特别提到了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好奇心,你就会丧失发现问题的敏感,也不可能有钻研的热情和执著。做学问,讲究学、问和做。我们许多人学的能力不错,但问的水平就要差一些,做的能力更差。他认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想象他在科学技术上真正能产生重大的突破,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连好奇心都没有了。

老友称陈竺对医卫系统见解独到,其妻评价陈竺“这人比较认真”。

陈竺对学生学术上提携,作风上则严格要求。陈竺常常要求学生们要将实验室收拾干净,他对学生们说,一个乱七八糟的实验室绝对出不了一流的成果。他要求每一个青年人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与陈竺相识近20年的老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对本报说,陈竺留给他的最大印象莫过于执着和严谨。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李宏为透露,2007年陈竺带的博士生又将会有2到3个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陈竺的一个学生说,尽管十分忙碌,前一阵子他还抽空来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对于陈竺任卫生部长后的科研计划,李宏为表示还不确切,虽然繁重的行政职务将会挤占一些时间,但是他相信陈竺不会放弃科研工作。李宏为说,当初陈竺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之时,他也曾担心过陈竺会在时间上抽不开,可后来发现陈竺只要一回到上海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有停止过工作。对于陈竺任职的研究所,有人这样形容:“这些都是他的命根子。”

在李宏为眼里,陈竺是一个非常有领导才能的人,注重团队合作,非常务实。对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眼光。“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很强,善于独立思考。”

“低调”专家 “高调”联名上书国务院

此前媒体对陈竺的报道中,提及较多的就是“低调”,他难得的一次后来被视为“高调之举”的事,就是SARS结束后,陈竺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而表现出了少有的愤怒。

对此,陈竺的妻子陈赛娟告诉记者,陈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立健康研究院,为此,他曾经与21位院士一起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倡导此事。

国际最大的科学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驻中国办事机构的前工作人员,还记得2006年年中,爱思唯尔的全球总裁来到北京,到中科院陈竺的办公室拜访陈竺的情景。这位女士回忆,当时她打算去给陈竺做翻译,但没想到,陈竺的英语非常流利,逻辑非常严密。陈竺给她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完全是一派学者风范,与人谈话直入主题,说话的语气很儒雅,完全没有官腔。

一家两院士 夫妻是同门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是国内内分泌界的顶尖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母亲许曼音亦是医学教授,加上妻子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氏一家四个教授、两个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陈竺和陈赛娟还是同门师兄妹。

1972年,上海第五丝织厂的纺织女工陈赛娟被推荐进入大学。1978年,全国恢复招考研究生,陈赛娟以专业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教授。当年,王教授只招两个研究生,她考了第二名,第一名便是陈竺。这段同窗之谊最后成就了一段美满婚姻。

1986年,陈赛娟到法国攻读博士。她的法国导师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陈赛娟对陈竺的评价是“这人比较认真”。他自己动手擦桌子,收拾试管、扫地、倒垃圾。有人问陈竺:你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些杂事还要管吗?陈竺说:“我不认为院士就不该做这些事。在法国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讲,每天早上用5分钟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你可以在这5分钟里考虑今天应做些什么事。”

 

陈竺履职能给百姓带来什么

无党派人士陈竺出任卫生部长,的确有些不寻常。其中之一是,高强由正部长改任副部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国家部委一级得以体现,且是在“正常情况”之下。当然舆论关注更多的,则正如南都社论所关注的方面———党外人士出任正职将给中国政治、人事制度变革等带来怎么样的新气象。

就草民等普通老百姓而言,对于陈竺出任卫生部长,草民的期待与不少网友一样具体而“自私”———能够加快医疗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彻底扭转时下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病得起看不起的局面和趋势;公共医疗不要再搞“权力+市场”的伪市场化改革,行公益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对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既当裁判、保姆又当运动员的利益勾连、角色冲突的种种弊端,进行毫不留情地清理、革新;排除阻力、创造制度环境真正实施“医药分家”,使医院彻底摆脱以药养医的局面;卫生部在其主持下能够以壮士 断腕之勇气,逐步摒弃部门利益,一切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大力整顿和清理医疗领域的贪污腐化、收受回扣等不正之风,提升医疗领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树立生命至上的医德医风,并且从制度上、财政上确保“见死不救”悲剧的不再重演;不要再搞出类似于“牙防组”这样的机构出来坑蒙拐骗、窃取不当利益……

如果这些愿望能实现,不管他是党内党外人士,老百姓都将额手称庆。只是问题积重难返,这样的期望恐怕太高了。

卫生部部长履新第一题:定调医改

卫生部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它正在着手进行的医疗改革工作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如何操刀医改,便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而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就将成为陈竺从科学家到部长角色转变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而在此之前,陈竺便在不同场合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SARS爆发后,陈竺和大多数专家均强烈呼吁,要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

而关于卫生体制改革,陈竺曾经提出要进行五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即个体的医疗系统、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陈竺认为,这五个系统相互配合支持,缺一不可。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

此外,陈竺还多次呼吁,在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时,不能忽视对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支持。2007年6月16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生物产业大会上,陈竺表示:“未来20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加。但这不应该只增强跨国公司的收入,而应该更多的对我们自己的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陈竺·语录

中西医结合是SARS防治工作的特点之一,也是优点之一。中医的治疗在整体治疗方案当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协同的作用。

——陈竺谈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

“如果克隆人出现,那完全是个悲剧。”陈竺说,从技术角度看,克隆动物的失败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克隆人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

——陈竺谈克隆人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农村一半人口是因病致贫,一些人脱贫又返贫绝大部分原因是因病返贫。

——陈竺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