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部制改革 精简为表 转 型为里 民生为重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3 本刊编辑部策划组稿 总第042期 放大 缩小

焦点

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管理

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大部制”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大部制要向西方国家看齐

评价现代政府管理的优劣,关键是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误区二:大部制必然会大量裁减人员

大部制改革的确会涉及被撤并部门相当数量的干部去留,但不是绝对的人员精简。

误区三:部门一“大”就药到病除

大部制是针对当前“政府失灵”病症的一剂对症之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仅靠单兵推进难以一蹴而就。

“大部制”改革的四个难题

权力整合难: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人员分流难: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机制磨合难: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运行监督难: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就会“尾大不掉”,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

“大部制”改革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一是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问题。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至关重要。

二是党政权力对接问题。“大部制”改革最终会涉及党政部门权力的对接,必须靠政治体制改革配合推进。

三是改革的策略和方法选择。“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内容

 按照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6. 中国人民银行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按照方案,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交通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组建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民用航空局、国家公务员局,以及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1.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促进能源节约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能源管理局。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节约等。

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3.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推进信息化建设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4. 组建交通运输部 保留铁道部

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该部。交通运输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民航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等。

同时,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为加强邮政与交通运输统筹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考虑到我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铁道部。同时,要继续推进改革。

5.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拟订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劳动监察等。同时,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国家外国专家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6. 组建环境保护部

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组建环境保护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7.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其主要职责是,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政策,统筹城乡规划管理,指导全国住宅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监督管理建筑市场、建筑安全和房地产市场等。

8. 国家药监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明确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同时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并相应对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进行整合。调整食品药品管理职能,卫生部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药品法典,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卫生许可,监管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和药品安全等。

调整后,卫生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按照职责分工。#p#副标题#e#

解读

点睛大部制改革方案——

环保总局变环保部:

有了表决权 参与国家决策

把“局”改成“部”,一字之差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魏复盛感到无比欣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个变化最重要的是,环保部拥有了表决权,可以参与国家决策,这就使得我国对环境污染进行事后追惩以外,更多了一道对环境污染进行事前评估和预防的闸门。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企业研发生产归一个部管

我国现行的工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各自所属行业拥有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等职能,而现代工业交叉融合趋势加强,需要管理职能的统一协调。西安西电捷通公司董事长曹军认为,管理职能交叉重叠反映在企业层面,就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往往涉及几个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意见统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率。

设国家能源委员会:

能源管理复杂须跨部门协调

我国自1993年能源部撤销后,统一制定能源政策和规划的权威机构一直缺位。目前,涉及能源管理和监管的职能分散在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防科工委等多个部门中,管理交叉和缺失并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分析说,由于能源管理涉及生产、需求、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和创新,以及财税、价格、国内国外等方方面面,成立高层次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主要是发挥跨部门的协调议事作用。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更加突出住房保障体系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教授认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原来的建设部在职能划分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建设部管得比较杂,现在把相当一部分精力集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住房是经济支撑产业,也是民生热点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更强调住房保障体系,突出统筹城乡规划管理。

成立大卫生部:

护航医改 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刘晓庄认为,成立“大卫生部”有利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解决当前“以药养医”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这次机构改革,药监部门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卫生部,整合后将发挥更大优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后,政策法规权限将收到部一级,药监局主要负责执行。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社保一卡通不再遥远

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撤销劳动人事部,分别组建人事部、劳动部。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劳动者带上不同“身份”,人力资源市场难以统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后,为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提供了更好条件,只要努力工作,国家都会提供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将来,随着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建成,统一的、可顺畅转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建立,社会保障实现‘一卡通’不再遥远。”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刘家强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教授认为,这个合并是有必要的,原因在于人事部就管政府内部的公务员,对社会没有管理职能,跟公民没有关系,其合理性是必然受到怀疑。一般来讲,人事部不应该成为一个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代表国家权力的,涉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声音

铁道部迟早纳入交通部 解决供需平衡 深化政企分开

“铁道部没有被合并,我很意外啊!”这是上海铁路局局长吴强12日在上海人大代表小组讨论会上的开场白,风趣的表白恰恰反映了他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态度:既积极改革,又稳妥推进;既符合前进的方向,又符合当下的实情。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段话:考虑到我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铁道部。同时,要继续推进改革。

这样,就给铁道部未来的出路,留下一个悬疑。

“干了这么多年的铁路,我认为,铁路的当务之急确实不是体制问题。”吴强解释说,“而是一个紧急抓住铁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解决铁路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保留铁道部,有利于实施更好的规划,解决好最重要的供求问题,继续深化改革。”

吴强的这一观点,同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在浙江代表团的发言如出一辙。

陆东福指出,铁路有专业性、基础性、网络性、公益性和经营性几大特性,铁路的专业性很强,国家有综合交通网规划,但铁路路网还没有健全完善,因此现在就合并,很容易造成“短板效应”。

“中国铁路要大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是发展方向。”陆东福认为,目前国内铁路网还很不完善,运能远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大力发展铁路,正是基于国情与铁路的特性,未来5年是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争取5年里让客、货两线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留铁道部,有利于发挥体制优势、资源优势、机制优势,最终是为了又好又快地办大事”。

对于继续深化改革,吴强指出,循序渐进发展,才能保证铁道部政企分开,走向市场化。目前,铁路已经逐步将学校、医院、公检法等部门分开。如果一刀切会带来问题,造成建设滞后,发展滞后。

“一旦供求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将来铁路作为大交通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必然趋势。”吴强坚定地说。

(于涛 王新磊)

环保部门改革 有了一票否决才实至名归

“太让人兴奋了!”当听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那一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惠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黄细花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一字之差,我国环保事业将有更广阔的飞翔天地”。黄细花说,“国家环保总局只是国务院的直属单位,而环保部则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方便、更有力量。”

由“局”变“部”,尽管都是正部级,但发言权是不一样的。此前,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简单地说就是“只管节能减排和排污收费”,在立法、生态建设,尤其是大的生态建设方面作用有限。随着新的环境保护部走上前台,环保工作的腰杆将更硬,说话将更有底气,相关职能将得以强化。特别是,拥有了表决权的环保部,可以参与国家决策,这就使得我国对环境污染进行事后追惩以外,更多了一道对环境污染进行事前评估和预防的闸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环保部门的官员任免、经费划拨、设备购买等,都由地方政府统一负责。在环境污染的“新仇旧恨”和一些地方政府错位的“唯GDP论”价值取向里,在“端人的碗,受人的管”的体制困局下,要想让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挺直腰杆根本不可能。现在好了,“局”变“部”了,那种在环保问题上“唯X长马首是瞻”的局面或将成为“昨日黄花”。

环保由“局”变“部”,体现的不仅是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也说明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形势十分严峻。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个别地方官员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当作耳旁风,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透支资源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出现了“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咄咄怪事。就此来看“环保”升格,那就不是表面上的一字之差了,而是蕴含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生态文明”的题中要义。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一般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之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而环境问题又具有“蝴蝶效应”,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影响不受行政辖区界线的限制。而环保由“局”升格为“部”,用整体的思路去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将从根本上理顺环境部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环保由“局”变“部”,权力大了,责任也更重了。在我看来,权力升格固然可喜可贺,但只是在体制上提供了保证。当务之急,正视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转变发展模式,横向协调各方关系也尤显紧迫。当有一天,环保不再是“软指标”,而是成了“硬任务”,有了“一票否决”,我们的天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山才会更绿,城才会更美,环保方面的大部制改革也才会名至实归,叫好更叫座。 (高福生)

打破城乡藩篱 劳动人事再聚首

3月11日,新中国历史上演绎过“聚散离合”的劳动、人事部门又次相遇:本次改革中将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

此次两部门整合,提供了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统一机制、整合管理的新契机;而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也符合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今后,两部门除根据决策部门安排明确职责,整合相关业务单位的具体操作外,可期待的是执行打破条块分割、更加统一、高效、科学的人力政策。

而半个世纪来,“人事”和“劳动”这两大部委相关部局的分分合合见证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人事局,到1959年人事局撤销,业务归内务部,人事部门淡出长达20年。

同是1949年设立的劳动部相对则较为稳定,并出现了至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部长——马文瑞。从1954年9月到1970年6月,马连任三届部长,共计15年。就在马文瑞结束任期的那个初夏,一直较为稳定的劳动部连同国家统计局、物资管理局等部门一起划归进国家计划委员会。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增设国家劳动总局,沉寂5年的劳动部门又露头角。

1982年为适应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的全面改革正式开始。在当年5月4日通过的方案中,将国家劳动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国家编制委员会合并,成立劳动人事部。赵守一任部长。这是“劳动”与“人事”的第一次合并。

为了避免重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1988年4月9日批准的国务院改革方案中,撤销劳动人事部,组建人事部和劳动部。

在这次“分手”后,两个部门的职能区分也日趋明显。人事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部的职责则侧重于对城镇职工的管理,也包括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城乡就业与职业培训工作管理。

目前,随着国际国内人力市场的开放,劳动力和人才的管理难度、管理成本加大。伴随人力资源流动政策障碍逐步消解,“人事”市场和“劳动”市场共存,反而阻碍了人力的自由流动,也增加了管理难度。近期,事业单位综合改革试点即将启动,两个市场的两套管理办法的整合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从政府转变职能以及民生的角度来看,出现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的合并是必然的趋势。而把“人力资源”作为新大部的名称,可以充分看出政府将会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建设方面。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就业的人口。这将对于以后的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毛寿龙告诉记者:“在我看来,以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会再出现拆分和撤销。”因为,就目前来看,在劳动力人口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可以完成其相关职责。 (孙维晨)

大卫生改制在路上

参加今年两会的委员们格外关注民生议题,包括众多的演艺明星委员们也不例外,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医疗改革、住房保障和物价上涨等话题。著名歌唱演员郁钧剑委员在讲述他的司机回农村老家看到的变化时,就对农村合作医疗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感触良多。

尽管此次两会,新医疗改革方案仍未能露面,但3月11日公布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透露了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路,也将成为加快医疗改革进程的有力推手。

23年曲折路

真正的医疗改革应该从1985年算起,这一改革方案提出后,就一直存在争议的声音。

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医疗改革也随宏观政策环境亦步亦趋。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就曾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不久,卫生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生部还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工作——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省开展试点,尝试对医院进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

对于这一改革,反对声音也频频响起,“应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而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

彼时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已凸显诸多弊端,改革大势所趋。终于,1985年成为医疗改革元年。其核心的思路是参照国企改革,实行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也就是“给政策不给钱”。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渐减少。据资料显示,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而到1990年该投入已降为1/4.从1992年开始,医改向“医疗市场化”进军。2000年江苏宿迁“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成为把医疗“市场化”推向纵深的典型。当时宿迁全市135所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134所完成了产权置换,改造成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等多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实行民有民营。

随之而来的医改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的争论日趋激烈。有观点认为以宿迁医改为代表的市场化非但没有解决“看病贵”,反而加重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市场化”是失败的;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市场化改革不仅完成了医院的转制,更构建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003年,中国经历了SARS的突袭,暴露出医疗卫生体制的积弊,将全社会对卫生体制的反思推向了高潮。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延伸到“医疗卫生事业、公立医院如何定位”等问题,“卫生事业恢复公益性、政府主导”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此时的卫生部在机构设置上,也因此出现了显著变革——新增设了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农村卫生管理司三个重要部门。同时,“官员问责制”也应运而生。

不过,2005年医疗改革风云突变。在当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被定义为不成功。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

从2006年9月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牵头、多家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疗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从2007年春节前到现在,陆续已有10家国内外机构进行了新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最终,医改方案得以在本次两会前基本确定。

两会期间,有卫生部官员表示,尽管新医疗改革方案没能亮相,但国务院已经审议了一次,并且新方案的部分细节也在两会间得到了确认,两会结束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于新的医改方案,今年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明确表示,将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在提到新医改方案的亮点时,陈竺称,一是如何体现公平性和效率的统一;二是如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收支标准和保障水平;另外,医院的改革也是新方案注重的方面。

另据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透露,医改新方案中,大医院改革不会实行社区医院的“收支两条线”政策。大医院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有一批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和服务需求,然后允许一部分医院进行改革。而进行改革的医院将增加财政补助,一些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亏损补贴也由政府补助。

8亿农民的健康问题也是卫生工作的重点。卫生部已经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一个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央和中西部地区要投入200多亿元改造农村的乡镇卫生院。

高强认为,当前影响农村卫生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和队伍的问题。他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医改将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免费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适用的农村卫生人才。

“大部门”卫生体制

这次两会上,针对当前医疗机构分属于不同体系,职能划分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和重复监管的问题,不少代表和委员们纷纷提出“卫生部门也要实行大部制”的想法。

在3月11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了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98年机构改革时从卫生部划分出去,但一直处于药政管理不力的状态,如今相隔10年,又重归卫生部。这预示着作为破解政府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大部门”思路,或能成为医疗改革的突破口。

“我的看法是医疗改革也要大部制,要提出‘国家大卫生’的概念。”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直言,“如果没有这么一个部门,医改提出来的很多方案将难解决。”

钟南山认为,卫生部门应该有个大的改变,医疗、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和药物都应该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工作机制。他还强调,“医疗大部制”里起码应该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保、药物这四个方面。美国医疗体制就包括了卫生、医疗和FBA(药物)。

早在今年1月1日,陈竺与高强就曾在《求是》杂志上联合撰文阐述这一方向。他们认为要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管。文中透露了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

在陈竺看来,在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中,药监局并入卫生部意在体现“大卫生结构”,医疗、医药之间将更为“协调和安全”。(韩雪)

国家能源局很可能 只进行宏观管理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有关能源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被列在了方案的第二位,仅次于宏观调控,并确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周原表示,新的能源局的功能很可能会从规划、协调包括政策制定上来进行宏观管理,具体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行为肯定会由企业独立进行。

周原认为,过去属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防科工委的一些职能统在了一起,在效率上肯定会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能源战略的重视。对于能源企业来说,这肯定是个利好。但是具体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所以不好估计职能交叉的解决能到什么程度,包括能源国际贸易和商务部的交叉、水电能源和水利部的交叉,这些内容会如何解决还有待观望。

他同时表示,国家这次改革总体的方向很重要,就是把政府从管理型向法制型服务性转变,依此推断,能源局的功能很可能会从规划、协调包括政策制定上来进行宏观管理,具体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行为肯定会由企业独立进行。“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职权明确的趋势会进一步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李亚平则认为,新的能源委应该把能源规划、能源政策的制定、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和预警预测、运行监管都统在一起,从规划到安全监察一条线抓,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国家把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推进安全生产等问题全面打通。他同时表示,这次能源委的成立,对于下一步综合规划开发能源,发展能源战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四川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和水电资源,如何战略性的安全的开发肯定是下一步能源工作的重点。 (张晓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