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近些年,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热浪越来越强烈地迎面扑来:书店里,从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到经史子集等经典国学;电视里,从易中天的“三国”到于丹的“论语”;课堂上,从人大开设国学院到私塾重现读经;国际上,从艾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到与各友邦的“中国年”……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世纪来被批得一无是处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以至复兴。那么,这股热浪背后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呢?
1. 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
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与70年代的“西方文化热”迥异,那时候是“言必称康德,话必谈萨特”,这次则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近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大国崛起”已被世界所瞩目。这种经济的生产力和影响力要求并体现了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经济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命脉。可事实上,长期的批判和人为的破坏,我们和“五千年文明古国”相距甚远,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动机的有力牵引之下,必然是热浪滚滚了。具体地说,在这种宏大的经济背景之中,政府、学界和民间共同烘托出了这次传统文化浪潮,我们期待从中找到久违的“自我”、找到自己的“祖国”。
2. 文化市场与商业运作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文化都不会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它同样需要“营销”,需要“商业做秀”。如果说传统文化的“热浪”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那么,有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也在“推波助澜”:越来越高明的文化市场的商业运作。举例讲,电视“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进而编辑出版的图书《于丹〈论语〉心得》畅销300多万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课堂,与大众传媒联姻,以学者的权威姿态做平民的通俗解读,抛开一些文理之争和口水之战,这些所谓的“学术明星”无疑成为文化市场里“跳龙门”的“大鲤鱼”,而大众媒体及其运营商则是敏锐地抓住商业机会而成功运作的典范。
3. 文化绿洲与精神沙漠
上海学者何满子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资源契合了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比较浮躁,一些人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条件的改善,精神贫瘠成为生活富庶的阴影,生活水平不等于生活质量,更不等于生命质量。精神层面的需求折射到文化上,就是期待着心理的充实和心态的平和,而一直被批判或忽视的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无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绿化沙漠”:在整体层面上,它有利于增强我们应对国际上“文化霸权”的能量;在个体层面上,它有助于我们填补内心深处的孤独。
4.文化根基与国际视野
在这股热潮中,人们能重新对自己的“文化血脉”发生兴趣,应该说是一种好现象。事实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对民族的感情和认同,这是任何一个国格健全的国家都采取的方式,只是我们过去把“孔家店”砸烂了,需要现在更加勤奋地“修补”,但目前也存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全盘肯定的错误倾向。特别是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割裂开来,放到“势不两立”的对抗矛盾之中,更有甚者,要恢复“道统”、“政统”等专制意识形态,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明对祖宗的敬重和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呢,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有兼顾传统的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其国民的心胸有着基于科学和进步之上的人文关怀,包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汲取。所以,要有器量和胆量,把民族的和世界的都演进和融化为当今中国的,过个“情人节”、“圣诞节”什么的,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人性的是人类文化共同的基础。
5. 文化情怀与古籍知识
就“传统文化”四字而言,它应该有三个层次:传统知识、传统价值、传统情怀,也应该分别表现出三个行为:了解、理解和融入。而当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股表面风光的“复兴浪潮”,与其说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传统知识”的兴旺。虽说传统知识的普及宣扬是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前提,但我们总不能止于此。抛开书本典籍,纵观大千世界:当我们一再讲“仁”时,却“为富不仁”;当我们一再讲“礼”时,却“顾左右而不愿给老人让座”;当我们一再讲“孝”时,却涌现出大量的“食老族”;当谆谆教诲应该“清净”时,却盯住“收视率”和“销售量”;当耳提面命应该“自重”时,却到处“忽悠”别人也被别人“忽悠”……这些颇具讽刺的场景对比,都在向我们表明:传统知识不等于传统文化,对传统知识的了解,不代表对传统价值的理解,更不证明融入了古典的文化情怀。传统文化不是历史的、静态的往事,而是适时的、动态的积淀;不是媒体的、权威的说教,而是民众的、真切的体悟,并内化为情怀、外显为行为。
此次有着深厚背景的传统文化浪潮,必然不会是昙花一现,而宣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在更高的意义上不是“做秀”,而是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需要它,未来或许更需要。正如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说的:“法律是立法者创立的特殊精密的制度;风俗和习惯是一个国家的一般的制度。”——没有自己的精神脊梁,一个民族永远不可能真正站起来。
所以,文末,笔者希望“起于青萍之末”的这股风,能够继续把传统文化吹遍九州、吹遍四海,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吴琼)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