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的发展,是我们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的认识到教育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现在,我们跨入了21世纪——一个全新的世纪——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顾和展望我国的教育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令我们欣喜的成就,更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的改革是一件漫长而无模式可循的工作,新世纪的教育将以什么面貌出现,将怎样发挥其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去粗取精,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振兴我国的教育呢?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60年代中期又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关于教育的问题也是政府年年有政策、有文件,但我国教育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对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民众关注得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是这么几样,一是教育体制问题;二是教育收费问题,特别是大学;三是学生学习负担问题,主要是中小学生;四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育体制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体制性因素已日益成为关键。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阻挠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顽症,才能推进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与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这基本上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的一个准确的概括。
从传统上来说,古时,为了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出了不尽数的范晋啊。近代,又因为种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在曲折的道路上缓慢蹒跚。现代,因为升学压力和考试制度的束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基本是接受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训练,一切向分数看齐。我们的课堂是死板的,教学是僵化的,答案是唯一的,分数是至上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事业管理,在管理权限上,政府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而国家包揽承办的又过多,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在这种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权利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下,使我国的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是我国的教育工作没有适应和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收费让人“望学兴叹”
教育乱收费,广为社会诟病。治理教育乱收费这么多年,为什么老百姓还“喊”负担重?
目前,一些城市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一年5000多元,择校费达上万元,比上大学还贵。不少小学瞅准了这最后一块净土,争办幼儿园和学前班,致使家庭教育高消费延伸到了幼儿。据测算,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需十几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为此家长们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高中择校生费用普遍偏高,一般都在万元以上,不少学校为规避30%的择校比例限制,往往以民办名义再办一个“校中校”,而学生却混编在一起,事实上高价生仍达50%以上。一半学生拿高价上学,老百姓能不喊贵吗?
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适当收费并无异议,问题是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2005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现在,即使和发达国家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相比,我们的高等教育收费也是世界上较高的之一。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
群众反映的“最困难的是升大学,考得起读不起”,“辛辛苦苦忙一年,不够孩子学费钱”,“一人上学,全家受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在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中普遍存在 ,这不能不让人忧心。
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标准。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事实上呈下降趋势,而老百姓承担教育费用的比例却在上升。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700亿元,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大大超过25%的设计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有社会学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家庭和政府共同分担,但是应该合理确定分担比例,避免更多家庭因教致贫。
减负成了不开花的“铁树”?
小小身体,大大书包,早出晚归上学堂,这也许是中国多数中小学生的写照。2007年11月,湖北武汉市教育局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包括规范作息时间,限制课时、作业、考试总量等17条“减负令”。
然而,推行不到两个月的“减负令”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在许多中小学,学生们还是要早到晚归,作业依旧要写到深夜,考试仍然接二连三……有家长感叹:减负是一棵不开花的“铁树”。
按照武汉市“减负令”,冬(春)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底)上午到校时间,小学不得早于8时20分,初中不得早于7时50分;下午离校,小学不得晚于16时30分,初中不得晚于17时。
可学生仍然7时不到就陆续来校,7时30分左右,学生基本到齐。据一初中学生说,他们每天必须7点半到校,下午5点半离校。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到校更早,离校更晚。只有一些小学执行得较好。
在控制作业方面也是如此。“减负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初中不超过1.5小时。可有家长抱怨说:“‘减负令’没什么用。自从上了初中,孩子每天做作业都要熬到十一二点,两口子一回家什么也不能干,只能辅导他。那题目还越来越怪、越来越难,恐怕到了初三我们都辅导不了了。”更让家长不满的是“经常有考试,甚至中午时间几科老师抢着发卷子考试,考得又难,把孩子自信心都打击没了。”
“减负令”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1次考试,即期末考试或毕业考试;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两次考试,即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可大部分中学几乎每周都开考,而且难度远远高于课程要求。因为考试结果“惨不忍睹”,有的家长着急起来,不得不花钱请老师开设“补习班”,周末给孩子“开小灶”。
其实,武汉“减负令”也不算“创新”,不少条款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已有明确规定。至于作息时间,也只是“拷贝”了2006年2月湖北省教育厅统一全省中小学作息时间的政策。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年年减负年年收效不大,原因何在?
问题出在学校的“阳奉阴违”?武汉市一位初中校长感到委屈:“在上级部门和家长心中,升学率都是‘硬指标’,谁敢因为减负影响升学率?再说,武汉的学生减负,而其他城市的学生却‘加班加点’,高考时岂不要‘吃亏’?”
问题出在家长望子成龙过于心切?不少学生反映,即使学校减负,家长也会偷偷“增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说,她现在每天都做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还要上校外的“培优班”,有奥数班、作文辅导班、小提琴班,每周只有周日可以休息。汉阳区的一位学生家长吴女士说:“我也想让孩子快乐一些,让他轻松一些,但社会竞争压力大呀。现在不吃苦,孩子将来怎么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问题出在教育部门问责不到位?有校长坦言:“每个文件都说不执行减负令要拿校长‘开刀’,比如取消校长评优评先资格,甚至撤销校长职务,可这么多年真有哪个校长因为这个被撤职?”
教育行政部门也有苦衷。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说:“武汉市雄心勃勃地出台减负政策,而实际效果与社会期望差距较大,这让教育部门十分尴尬。‘减负令’遭遇执行难再一次说明,减负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减负难的根本原因有四:城乡、区域间存在教育差距,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社会传统观念和现行教育制度。”
武汉市教育局提出包括规范作息时间,限制课时、作业、考试总量等17条“减负令”。河北省也曾对中小学学生的作业数量、睡眠时间等作出明确的限定,要求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但即便是如此量化细化的减负措施,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育人之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楷模也。”正人先正己。
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由教师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韩愈在《师说》中曾给教师下过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而同时教师不但要“通其业”,还要“成就其道德”,也就是说,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翟也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认为教师要有学识,但更要有德行,品德行为是根本。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不但要有学问,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师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教师总体形象而言,其职业道德是良好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影响极坏,不容忽视。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人民的教育,应该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而今天一些教师由于“商业意识”很浓,“下海”经商,离开了神圣的教育事业;有的教师边上班从事第二职业,耗费了许多精力,又怎么能上好课呢?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肩扛冰棍箱、手提各种装小食品的塑料袋走进课堂,随时叫卖。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而且也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污染了学生的心灵。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怎样在学生面前塑造美好的形象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现今有的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缺乏教师应具有的道德修养。例如,有的青年教师在自己结婚之际给班上每位学生的家长发了一份请柬,让学生带给自己的父母,其意不言而明;还有的教师充分利用班主任权力,“启发式”地甚至公开地向学生索要纪念品、礼品及钱物;也有的教师借为学生订学习资料为由,吃“回扣”,“捞一把”,以此增加收入。这样的举止行为怎么能成为学生表率、楷模?以上种种现象与师德要求相差甚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才兼备,方堪为人师表,所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以师德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满腔的热血去浇灌满园的花朵,尽一名教师之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