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包括四川在内的九省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受灾地区,一大批城镇被夷为平地,一大批乡村被埋,一段段道路消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致瘫。危难之际,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仅三个小时就做出了快速反应和具体的动作。总理亲赴抗灾一线,全国人民群策群力,以人为本,挽救受灾百姓的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全体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这个名字的真正意义。
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中国政府在这次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赞扬,世界看到了强大的、团结的中国。
大地震不仅夺去了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也让千千万万灾区同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引发了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建筑是落在大地上的,自然会受到破坏。地震能量越高、震级越高,破坏性就越大。地震引起的伤亡,大多是由于建筑物被破坏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夺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
地震发生后,看到这些倒塌的建筑物后,人们都在质疑建筑的质量。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探讨。虽然在这次大地震中,地震的破坏力超过了建筑理论设计的几倍,中心地区几乎所有的砖混结构房屋都倒塌了。但还是有像刘汉希望小学、擂鼓镇小学这样的建筑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也成了孩子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庇护所。原因何在?
目前,灾区重建工作已经启动,国家有关部门除了派出大批规划设计人员和建设队伍到灾区帮助重建外,还组织了建筑工程质量调查组,对灾区受损房屋,特别是学校等公共建筑进行调查、评估。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对的。
与此同时,民众和业内人士建议提高建筑抗震等级,从而确保百姓居住与生活安全。但是,究竟如何提高建筑抗震等级?是不是单纯就是把好质量关的问题?是不是仅仅能抗地震就是好建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人修建住宅,十分讲究风水。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中国最广泛流传的民俗,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是人类的所处与宇宙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是有关环境生态保护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联系的学问。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
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具有了古典哲学、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方面的丰富内涵。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西方学者称风水术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
中国风水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天人皆物,人效法天,人天协调。
天人皆物是说:人与自然不仅是同根同源的,而且同构同律。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
人效法天是说:人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以求得和谐的生存和发展。
人天协调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的建筑活动要与自然和谐一体。
就地震预兆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同构同律的反应。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本身的原因还是地球本身的活动,无论是板块形成的动力,还是它的构造上面的不均衡,以及本身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都是地球本身的原因。既然天地人同根同源、同构同律,那么地理的变化就会在天象、天气上表现,也会在大地上的人和动物身上表现。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异常的征兆。这些我们很熟知了。地震之后,由于大地能量得到释放,在天和人以及动物身上也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地震之后天气变化异常频繁,多雨多风甚至出现反季节现象,或者江河出现洪水、大海出现海啸等。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同构同律的表现,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代科学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而现代科学在解放了人类之后,接着也把人类美好的家园给毁掉了,把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灵性给抹煞掉了,甚至让我们看天看地看一切事物的时候,眼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在大自然面前,自诩为“地球主宰”的人类,有时还比不上那些至今还在地上爬、天上飞的动物——地震海啸总是它们最先感觉到。
风水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住宅,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地结合起来。
由此可知,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协和自然美,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
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住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选择、道路、供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可见,中国风水包含着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包含着系统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中“形法”和“理法”囊括了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浩繁庞杂体系。中国风水学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
在西方,风水被称为环境艺术或环境平衡或生态建筑等。
17世纪以后,中国的风水理论开始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并越来越受到重视,风水文化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风水热席卷全球,形成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许多宾馆和高层建筑、民宅也都是按照风水理论设计的。泰国的庙、缅甸的村落、文莱的皇宫、新加坡的总统府、泰国的首相府和皇宫都存在中国风水。
日本的科学、经济举世公认,但他们对中国风水学却非常重视。他们也利用了中国文化进行改建房屋。
美国集中了世界各地的科学文化精华,中国风水也不例外。包括华盛顿、芝加哥在内的大城市建筑,处处体现了风水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中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迹。
广西合浦县的四排楼,经历了多次地震及强台风,却安然无恙,被称为“抗震阁”。
位于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能抗8级以上地震,被建筑学权威梁思成先生誉为“集古代建筑之大成”。
位于仙游县的龙华寺双塔,始建于北宁徽宗1107年,经受近千年来的千灾万难及1604年当地八级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不少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倒塌,而古城内的一些老民宅、老店铺虽然墙壁倒了,但建筑架构依然挺立。
据说此次汶川地震灾区的“世遗”和“国保”建筑的现状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存真毁假”。历史文物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遗产大都没倒,倒掉的多是近二十年来的仿古建筑。
这些古代建筑何以能抗震?单从建筑本身讲,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材料上。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其必然性。以建筑材料而论,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以木材为主的。这种建筑尽管在维持建筑使用寿命上不占优势,因为木制的梁架、门窗、柱子经不起长期的风吹雨淋。但恰恰是这种充满柔性的木材,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木材在外力作用下,虽然容易变形,却在很大程度上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研究表明,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提供了最基本的抗震元素,现代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比任何形式的建筑抗震能力都要好。
第二个特点是在结构上。上述“墙倒屋不塌”的现象,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木构的榫卯有弹性,当地震发生、房屋受到突然和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房架、立柱、梁枋等木构件都由榫卯连接,属于软性连接,富有韧性,可以弯曲以吸收和消散能量,而不至于发生断裂。即使一个荷载通路失效,邻近的部件和连接也能够及时补充,并且还可以通过非结构部件如内部装饰、隔墙和多种类型的外部覆面抗震。如北京地区的很多老房子,由于使用的大多是碎砖球砌注,因此墙体一般比较厚,这也提高了其在地震中吸收地震力的能力。“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第三个特点是在承重物上。地震能量的冲击,或者是左右、或者是上下,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这种情况下,承重体是关键。木建筑多是以多根圆柱承重,当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时,圆柱之间会产生缓冲力,从而使建筑不致遭到破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遵循“天地与我并重,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原则来建设人间的住宅。#p#副标题#e#
三、美国、日本建筑的现状
上面说的例子在国外也并不少见,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但遵循的思想是相同的,就是天人合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加州是全球地震高发地区之一,其中美国第二大城市、西海岸最大城市洛杉矶恰好处于全球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内。在20世纪初,7.8级地震降临,在市中心引起了多次爆炸,引发了大火,景象惨不忍睹。
之后,加州政府的建筑条例强制规定,所有房屋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抗震要求。他们是如何做的?
低矮的天际线是洛杉矶引以为豪的。它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一二层铺展开的,有些像到了中国农村。这种设计是预防地震最好的办法。同时,低矮的天际线,也留住了洛杉矶上空明媚的阳光。这是任何一个大城市所没有的。
但洛杉矶也有高层建筑,如联邦银行大厦。洛杉矶敢在断层边上建摩天大楼,不是因为他们不怕地震,而是因为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中国风水。首先在建造结构上,大厦采用了能抗里氏8.3级地震的设计,不但有足够的柔性可以吸收地震力,也有足够的刚度能抗大厦本身承受的风力。简单如中国木结构建筑一样的圆柱体与棱柱体相互搭接,形成了大厦的塔楼。曲率不大的弧面让如此庞大的体量对地基的冲击得到相对缓解。从总体上看,大厦充满阳性气质,但柔和的弧度与绝佳的空透感使它又不失阴性之美。它亲附于大地,而绝对没有脱离地心的感觉。在这种阴阳相和中,联邦银行大厦拥有了大地吸附力,在洛杉矶生根,远离了强震与大风,由此安然无恙。
从用材看,他们建房子,除了圈梁用钢筋水泥外其它都是用木材,外面用各式各样涂料,建成很漂亮的各式房子。
在整体布局上,洛杉矶不惜采用一切精优建筑技术,把高层建筑建在市中心。四周包括郊外民房,多是独立式单层或两层木质结构建筑。一律低平的乡村小房下,从市中心突然耸立起一座摩天大楼。这样在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可减少房屋垮塌的危害,降低人员死亡率。
此外,加州公路四通八达,地震后救援工作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顺利展开。这些优势在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中得到了体现。1999年10月,美国南加州发生了一场大地震,7.1级,房屋纹丝不动,人员毫发无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日本的情况相类似。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抗震建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对于城市的高层建筑,特别注意从抗震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设计观念,改革设计标准,制订抗震措施。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严格,而据说中国建筑抗震标准还不足日本的一半。
在日本神户和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木结构建筑或是稍微变形而绝不倒塌。即使在强大的地震力下,木结构建筑被整体推前了数米或被抛离了基础,但仍完好而无散架。由此证明了木结构建筑在各种极端的负荷条件下,其结构的抗地震稳定性和完整性。日本政府在神户大地震后,就曾明令所有的民用住宅必须采用北美的木结构建筑。这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
四、中国现代建筑批判
作为居住和办公的现代建筑,目前世界上基本有四种结构体系:
第一种:砖混结构
第二种: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三种:木结构
第四种:钢结构
由于受力材料及构造方法的不同特点,它们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前两种最差,后两种最好。
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第三种体系,美国和日本现在采用的是第三、第四种体系,现今的中国采用的是第一、第二种体系。
中国的这种转变有其历史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告别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填充墙体系建筑,开始建造现代建筑。上世纪50年代,向苏联人学习建造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唐山地震检验了中国人的所学——全塌了。之后仍然沿用这两种体系。所不同的是,开始试图让这两种结构体系更科学一些,并开始考虑了地震对建筑的作用,国家也规范规定了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级别标准,以及相应的建筑做法,建筑防震抗震设计上作了基本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可在四川省发生的地震中,七八成的房子都倒了。几乎又是一个唐山。如果地震中心是城市,那将会超过昔日的唐山。两次地震的血淋淋的事实。
特别是预制板成为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在这次地震当中,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大量的预制楼板随处可见,而这些使用预制楼板的混合结构房屋在地震中是最为脆弱的,许多人正是被它们夺去了生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用预制板盖房子如同搭积木一样,先砌好四面墙,然后把预制板两端搭在墙上,接着在楼板上再砌墙,然后再搭一层预制板……虽然在搭完预制板之后也会用混凝土浇注,但无法把预制板搭在墙体上的钢筋与墙体牢牢粘住,无法完全形成一体。由于抗震性能差,预制板在唐山一度被称为“棺材板”。
另一个带来巨大灾害的是构造柱和圈梁。所谓抗震,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房屋的整体性。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木建筑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观念。但是后来不是使用木材而使用砌体结构,就模仿木结构进行了创造:一个是使用预制板或现浇板,另一个就是使用构造柱和圈梁,希望它们起到木榫卯的作用。这是唐山大地震以后中国在建筑物抗震方面的一大发明。相对于没有这些的纯砌体建筑,房屋的整体性是提高了一些,但它们都太刚,没有丝毫韧性,无法在受到外力撞击下使能量得到释放,在地震中照样倒塌。
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建筑还在追求一个名牌效应,开始风行重金聘请世界级的建筑师来打造中国的建筑。
以北京为例。看看北京这几十年的新建建筑,真叫人肝颤。各种花哨的装饰性设计无所不用其极。大挑檐、大斗拱,甚至把巨大的拱门建在楼顶上。北京的楼顶真是百花齐放什么都有,就是不抗震,不防震。哪一件掉下来都能砸死人,哪一件都经不住震。其大多来自欧洲,是对欧洲建筑的模仿。可是,这种模仿实在拙劣。
欧洲那些屋顶上立着人物雕塑的建筑不是教堂就是灵堂,那些立在屋顶的人物雕塑都和这个建筑有关。那是古代欧洲对名人死后的一种纪念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而这些本身既与建筑一体和谐,又没有太大的重量。比如,紫禁城金銮殿是现在世界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它除了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还各有四条垂脊,两层重檐共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都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88个仙人走兽的装饰。这些装饰性的屋顶覆件都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稀有动物。从文化方面说,它们拱卫着建筑。从建筑角度来看,它们都是非常实用的。正脊和垂脊交接的地方是整个屋顶互相联系的错综环节,经常会遭受雨水侵蚀和松散脱裂,为保护它,就用陶制构件笼罩着,并使它们衔接稳定。垂脊的坡度较大,为了防止那些瓦件滑落或脱裂,必须把下端的脊瓦钉在脊梁上固定住。在那么长钉子上面罩上陶制器件,这样就不会因为雨水侵蚀而造成渗漏了。宫殿都是木结构建筑,如果没有透气的设计,木头很容易变潮腐烂。为此,各个大殿墙壁上的镂花雕刻。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大殿还仍然那么坚固牢靠,为什么?这些镂花雕刻功不可没,它们就是透气孔。大殿就是通过它们来保持内部木结构的通风散气的,这才使木质经久耐用。
可是,我们的建筑抛弃了传统,移植、模仿了欧洲,结果是什么?唐山大地震就是典型。救援时发现,许多人员的伤亡不是因为房倒屋塌,而是由于上述那些东西在地震时被甩落使许多地震时趁房屋还没倒塌跑出来的人被砸造成伤亡,或是有些建筑因有上述东西而造成建筑的整体结构强度下降,在地震时倒塌。
现在,正巧又赶上要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正在大兴土木。大量仿欧风格的建筑在我们的视野里耸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那屋顶上更是繁杂,欧式古典建筑的所有元素都用上了。
而其它城市基本与北京一致。这些所谓的典范建筑,不仅仅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它还有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和可怕的问题,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摧残,更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它究竟能抗多少级的地震?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中国是中国,不是欧洲美洲。就北京而言,它地处中国华北,是地震带的交汇处,地下水位变化很大,造成地层不均匀。整个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度。大楼设计一味地追求时髦,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安全问题、本土文化继承问题都会带来一些预先想象不到的后果。
这不是说不可以相互学习,也不是说让我们去拒绝外国的先进技术,而是要我们注意应该如何去学习。特别是文化,它本身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打个比方,唐装中国人独有的服饰,但是穿在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身上无论怎样看,总是处处透着疑问和怪诞,建筑也如此。
我们的文化有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是民族血脉凝结而成的,如果硬要把我们自己的血脉剔除,而灌进所谓先进的文化,那就绝对不是中国的,只能说是人家的。如此去嫁接,就如同硬把不同血型的人体器官拼凑在一起,打造一个所谓的中国名牌,它肯定活不下去,因为它完全不能服中国的水土,就不要说能不能抗震了。
建筑本身有规律,有构造。从天人合一的观念来看,如果达到了它自身的要求,它就是好的、有机的。一个完美的建筑应该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不是像在摆积木一样放在上面。那些所谓大师门根本就不顾建筑自身的规律,不顾中国的文化、风俗、地理环境,完全移植他们自己的设计理念,生硬地放在中国的土地上,造就了一片与中国的文化、风俗、地理环境极不和谐的东西,居然还被中国人认定为典范或品牌!
所以我想,我们的确应该冷静下来,不要让别人把我们当成一个实验场地。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血、骨、魂,我们只有在自己的血、骨、魂的支持下才会生存得健康持久。我们可以借他们的壳,但决不能连他们的魂、血、骨一同借来,那样我们就死定了。在建筑上尤其应该这样。
任何事情都要用一种历史与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才能做得相对地完美。从中国古典建筑、美国和日本建筑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其实,我们真正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去改,而是要思考在黄瓦、红墙上有什么新的东西去发掘,怎样才能使国外的新的建筑理念、材料、技术与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融合起来,更能够抗击自然灾害,更能够展示我们民族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弘扬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这是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最应该深思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什么建筑才能抗震?#p#副标题#e#
五、人体工程学与建筑
人类在大地上生活,最基本的一点是生存。为了生存,必须建好住宅。为此,古人发明了风水。在现代环境里,我们又应该怎么做?人体工程学做出了探索。
什么是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人体自身系统、人体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现代科学主要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八大部分组成。显而易见,在分类清楚、涉及完善的现代科学领域中缺少了一门将传统学术与现代科学相互融合、比对交叉、以人为本、研究人类本身的科学。科学前辈钱学森教授等人曾提出过以研究人的气功、特异功能等特殊内容为主的人体科学的概念,西方世界也有以人类与机械物质关系为内容的人体工学。但是,这两种人体科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体科学。人体工程学与上述两个生命科学有着根本上的分别。它完全建立在现代科技八大部门与传统学术交汇应用,特别是大胆地启用了传统玄学沿用至今并行之有效的法则,并致力在实际应用的实践之中加以考证。所以说,人体工程学是对人体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研究的科学,是真正的研究整个人体的科学。
人体工程学认为,世界万物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构成,而这三大要素却是按照两大类系统运行的,一是物质能量系统,一是信息控制系统。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这两类系统的对立统一体,人体也不例外。物质能量系统的运动都是在信息控制系统的控制之下进行的,所有的物质能量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控制系统,物质能量系统是信息控制系统的存在基础,信息控制系统是物质能量系统的控制机构。因为信息控制系统具有调控作用,所以它是促动特征,表现为阳;而物质能量系统因为它是被调控方面,因而它是制动特征,表现为阴。
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是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统一体,所以人体工程学不仅分别研究人体物质、信息和能量,还研究这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个人体的生命信息群都是一个小宇宙,既受其周围自然物体与人的信息能量影响,也可以影响周围的人或事物的信息。每个人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其不同的组合机构。这些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状态与所处不同点位和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相对接、相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它们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协调同步,才能达成和谐共振效应,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和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学说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在哲学体系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实用科学的层次下将三理和五大要素融入其中,从而探索如何双向调节各种不同的人体生命信息,和不同点位的自然信息,使两者信息同步对应、能量优化组合,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业发展。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有人,还有与人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时间、空间。建筑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体工程学在总结前人风水理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自然科学,创造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建筑学说。它既涉及调整生态平衡,使环境与人达到和谐等看得见的内容,也涉及电磁场、多维空间等问题。
每一个人都盼望着安居乐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此也在不断地静观周围的环境,权衡自身处境,希望做出最好的选择或调整。以常情来看,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这些活动看起来确实是那么神秘、那么玄乎、那么把握不定。人体工程学建筑学说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帮助人们在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并且对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技术与禁忌的运用与处理进行规范,讲究生态平衡与生态适用性,注重环境保护,也包括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其中就有地震。
六、用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的抗震房
住宅是人类繁延生息的地方,也是人们养精蓄锐的场所,起着特殊的保护作用,历来都有安居乐业之说。在大灾之后,我们的重建工作该如何展开?我们的住宅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建设符合天人合一准则的中国住宅和办公场所。这个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建设和谐的住宅。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体现,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中国几千年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属点,现在也应该是我们灾后重建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属点。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从人体工程学理论出发,从抗震的角度考虑,震后重建至少要认真把握以下因素:
第一,整体系统原则
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地球本身就是一庞大的生态系统。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着另一个过程转化,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全球的尺度来看,地球生态系统就依靠着各个组成系统的交互作用和调节机制,维系着动态平衡或稳定的状态。这个系统就是人类赖以维生的整体系统,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依赖地球生态系统的均衡和健全发展。所谓生态系统学基本上是与各种学问皆有关连的,物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地圈,因此牵涉到大气学、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甚至更基础的物理学及化学;生物因子则包含各类生物及其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更牵涉到生物学及生态学的问题。
人体工程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以人为中心,把与人相关的天地万物纳入环境这个整体系统中进行观照。环境分为大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星体等,中环境即方位、地质、水流等,小环境即内部格局等。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遵循整体系统原则,风水勘测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
同时,人体工程学也充分注意建筑与自然、建筑自身的整体和谐统一。在建筑与大地的关系上,强调建筑与大地是一体的,建筑是长在大地上的,而不是像积木一样堆在大地上的。在建筑自身的关系上,强调建筑材料天然、建筑结构相连,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可以被拆解的积木。
因此,此次重建,至少要高度重视如下几个因素:
1、选址。汶川大地震,残垣断壁之下,多少隐藏在美丽外表下豆腐渣工程逐一显露出来。学校的教学楼无疑是豆腐渣工程的重灾区;各地都在报道教学楼坍塌,学生被埋。但学校不倒,并不代表这栋教学楼就真的那么结实,也有可能这个房子没有在裂带。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地况较为复杂的四川山区,这所房子完全建在了完整的地块上。这充分说明选址的重要性。
四川地形起伏较大,风水上给这种地形叫凶地。理想的是不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在无法脱离这样的大环境下,应尽可能寻找平整的土地建设。至少不能考虑在山谷里建设。
山崖江水边宜慎。古代风水讲究依山傍水,可很多人错解了它的含义。所谓依山傍水,并不是让建筑很靠近山水,特别是凶险的山水。风水本身就是趋吉避凶,怎么可能让建筑坐落在凶险地带?靠近江边的建筑近年来备受青睐,但建筑物不可建在这里,因为靠得近,危险性当然比平地高,既容易造成精神不安定,也会在灾难来临时首当其冲。与山距离太近或建在山坡上也是不适宜的。此次地震教训同样深刻,地震导致的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掩埋了多少村庄。
2、地基。地基是否坚实,对建筑至关重要。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地基方面至少两种情况要避开:一是堆土筑基不宜。山间之地肯定不会像平洋之地那么平坦,于是人们就加以改造。但有些建地在地基不稳的山坡地上,或半山腰中,或是用土堆起来的假坡,都是大凶格局,建筑一定不稳妥。二是忌粘土、松土筑基不宜。粘土结构过于致密,渗水性能差,容易积水而孳生蚊蝇霉菌。松土易使屋基下陷或倒塌。
地基喜砂壤土、实土。砂壤土致密坚固,住宅不致有下塌的危险。砂壤土比较干燥,渗水性强,自我净化地皮能力强。
3、材料。大批灾民被埋在倒塌的废墟里,苦苦坚持。谁都不愿意正视这个空前残酷的现实:几天后这些人里的很多永远逝去,就因为被建筑材料压埋而不得脱身。古建筑和外国抗震建筑多采用木材或钢材,它们都是有韧性的建筑材料。但鉴于目前这两种资源缺乏,也可以考虑替代材料。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建筑材料一定不能太重,像过去的砖石或水泥尽可能少。
4、结构。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建筑,所有部件必定联系性非常强。部件之间联系越是紧密,整体性就越是强,建筑就越是抗震。尽管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为当今主流,尽管发明了圈梁和浇注楼板,但由于这些硬度太高、重量太大,圈梁和浇注楼板还是无法保证建筑的整体联系。我们应该充分总结吸收传统建筑在这方面的经验,考虑新的方法。
5、装饰。如前所述,现代建筑一味追求时尚、前卫和标新立异,在建筑中加进了许多与建筑功能本身无关的装饰,并且重量很大,比如一些纯属装饰的挑檐、女儿墙、悬挑、斗拱等。有些现代建筑中,这种装饰占据了整体的相当部分的体量。这些反传统的装饰,其实正是造成伤亡的罪魁祸首。重建中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建筑可以有装饰,但做什么样的装饰、多大的体量是关键。传统建筑中的装饰不仅体量小,而且都不是单纯的装饰,都是在建筑物中起一定作用的。
第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总体上说,就是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事业的兴旺,人体的健康与安全,都离不开周围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建筑只有因势利导,才是适合的。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土质差异很大,所以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坐北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西南潮湿多雨,蛇虫出没,人们就在依山傍水之处修建吊脚式竹楼。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楼上住人,楼下还可以养家畜。
四川多山,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古语中就可以知道。四川也是著名的地震带。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如何设计那里的建筑?我们从羌族民居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羌族自古就一直生活在这个地震带上。羌寨有许多用石块砌成的村寨、官寨、碉楼和民宅都非常坚固。这些建筑的特征是:
一是材料特殊。碉楼建造时都是采用现地建材,以石块和黄泥粘合而砌,不用绘图、吊线,全凭传统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墙体特点是底层墙厚,越向上越薄,大大减轻了建筑的承重。墙体内嵌入又粗又直的木棒,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由于片石和粘土都含钾元素,所以粘合得很紧密,虽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剥蚀,建筑却几乎完好无损。为增强建筑的稳固性,每盖一层要隔半年再盖第二层,盖一座4层的楼房至少要两年时间。
二是互相关联。碉楼的建筑部件相互咬在一起,墙面呈坡状,特别是防御用的碉楼,可以说是羌寨中的高层建筑,都是石砌,却如同堡垒。且功能极为合理:底层圈养生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从平面上看多呈六角,八角甚至多达十二角。这些角翘出来,就好像是建筑物主体的筋,起到了加固的作用。这种结构可以让碉楼在地震来临时受力更均匀。
这些特点完全符合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建筑理论。结果如何?
1933年的叠溪地震,震级达到7.5级,震中位于现今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叠溪镇,与汶川县相邻。那次大地震,在岷江上游震出一个叠溪大峡谷,而桃坪寨的碉楼却只毁了半座,大多数房屋也完好地保存下来。在一些石屋上还能看到当年地震留下的裂缝。叠溪遗址至今保留着,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被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
这次地震后,一位记者曾艰苦跋涉,抵达桃坪羌寨。经过实地勘察,发现哪里只有部分房屋坍塌。另外3座著名的古碉楼只有楼尖发生部分垮塌,主体依然保存良好。从外表上看,寨子还基本完好,只是不少民房内部出现了裂缝。
可惜,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现代羌族很多建筑也和其它地方的建筑一样,采用了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凡是这样结构的建筑,都使当地人大受其害。
与脆弱的现代建筑相反,建于清朝的羌寨碉楼安然无恙。原因何在?在于他们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他们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那里独特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作用于他们的意识和思维,导引他们在建筑上进行“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民居,并且一代代地传递、凝聚、固化和积淀下来,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
那么,此次重建,我们的确应该向羌族人学习了。在他们智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建筑材料和建筑模式。
七、灾后心理重建
地震是一种巨大的地理负能量爆发,不但摧毁了建筑,也摧毁了人类的心理。这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震发生后,除了生理方面出现了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外,许多灾民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情绪起伏很大。如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有的甚至影响到更深处,对思维、认知造成很大扭曲,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进一步影响着行为,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这些心理创伤,都是地震负能量在人们心里中的积淀,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地震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救助措施得力,保障了生活急需。正如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一样,心理救助也要在第一时间展开。错过了好时机,负能量就会长期积淀在心中,再清除是很难的。越早摆脱灾害的阴影,人们受灾害的影响和延伸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从国外的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面前,早期心理救助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基本完成生命救助之后,政府很快派出了心理救助队伍,展开了心理救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抚平心灵创伤的作用。但是,强大的负能量突然灌注到人的心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目前人们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交流和让人得到休息等。这些方法,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看,都是有效的。但会很慢。自我能量排除法如休息,是最缓慢的一种。外部能量干预法如交流,是通过语言沟通,把大量好的信息通过听觉器官输送人体里,变成一种正能量,以此清除负能量。最理想的方法是外部能量干预法。 但仅凭交流依旧很慢。为什么?
人体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有许多通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筋脉等,都是很好的信息通道,都可以成为我们向人体输送良性信息而清除负能量的手段,不仅仅是语言交流。如果这些通道全部调动起来,心理救助会更快,人体会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常态。
比如视觉。眼睛是人体内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并且,眼睛所吸收的信息,进入大脑后,会通过神经传到作用引起身体所有感觉器官的反应,味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等,人体工程学所涉及的21种人体感觉都会被调动。这样,人体所有气脉就被打通了。人体工程学曾运用书画进行心理或情绪调节,效果显著。
欣赏书画是一种审美活动,必然引起人的想象,而想象必然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影响免疫力。从医学观点看来, 一幅与病人 心理问题相当的书画,会给他心理上一个猛烈的震荡与刺激,冲淡并转化了哀伤情绪,使其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沉疴得愈。这其中有书画内容的作用,也有色彩的作用。我们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就是色彩了。就其本质来说,色彩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本无什么“感情”可言。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就靠着这些光线,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放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引导人们的行为。
人体工程学也尝试过许多其它外界能量干预法。如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其效果有时会比语言交流更好。
从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又经过了海城地震、丽江地震、于田地震……特别是这次的汶川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深思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建筑是科学技术,不仅要好看还要功能好、实用、住得健康。不仅要美,功能还是第一位的。建筑的防震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老百姓生命的问题,国家很重视。幸运的是生活在地震威胁下的中国人,在过去几千年的实践中已积累起应付灾难的经验,这些经验就体现在传统建筑之中。我们的重建,应该是在天人皆物、人效法天、人天协调的前提下,在总结前任经验的基础上,在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完善,并为后人积累可贵的经验。正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