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多难更凝聚 百炼更坚强

renwu 2010-12-10 18:11:04 本刊策划组稿 总第049期 放大 缩小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 看中共领导人的人民情怀

毛泽东:“人民万岁!”

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时候,“站起来了”的人民群众从灵魂深处发出了“毛主席万岁”的呼喊!

而此时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情感深处涌出了“人民万岁”的波澜。是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流血牺牲,没有人民群众“乳汁”的滋养,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干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让一个古老民族获得了不朽的新生!

毛泽东深情地对战友们说,我们所取得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着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面对着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连吃饭都困难的现状,心急如焚。他毅然决定用超常规的办法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不管自己付出多么大的政治代价,也要闯出一条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的道路。因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江泽民:“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关键时候担负起党和国家重任的江泽民同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长江洪水肆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面临重大威胁,他亲临现场。

在雨水中慰问受灾群众的江总书记,脚穿胶鞋,身披雨衣,在风雨中行进……这些永远被历史定格的镜头,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真实体现。

胡锦涛:“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胡总书记指挥若定,不顾个人的安危,亲自到医院看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一起共同筑起了一道防止疫情蔓延的钢铁长城!

祖祖辈辈种田的农民做梦都没有想到,种田不用再缴税了,还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及其领导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胡锦涛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出总动员令,共和国的总理和数万人民军队立即奔赴四川,展开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抢救人民生命的行动。

在大地还在颤抖的灾区,胡锦涛、温家宝面对人民群众遭受的灾难,他们安慰着孩子们“别哭、别哭!”而他们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哭了……

五星红旗缓缓降下,胡锦涛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死难的同胞默哀,那一时刻,13亿中国人心脏的跳动,整个世界都能听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与老百姓的骨肉之情震惊了世界,感动了神灵。整个人类都在为地震中死难的同胞送行。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拥有着厚重的人民情怀,厚重的人民情怀凝聚的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不管这种困难是天灾还是人祸!#p#副标题#e#

以改革创新精神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说,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胡锦涛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p#副标题#e#

 

十六大以来 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及其思考

□文/蔡霞

一、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探索的进展

十六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对发展党内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各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于实现党员权利,在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而党的中高层组织则着力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发挥全委会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选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全国有几百个乡镇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其中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以往候选人名单一般是由上级党委与组织部门确定,在直选探索中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再确定具体名单,而改为主要制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与提名程序,由党员群众酝酿提名;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以往在考察任用干部过程中非常强调保密纪律,而直选探索中对候选人的组织考察是在党员群众参与中与候选人调研情况、提出“施政设想”结合在一起的,考察过程成为党员群众更多地了解候选人、候选人深入与党员群众沟通的过程;三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选举。以往党员由于无选择余地,党内的“等额”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即便是“差额”选举,选举结果也并不全是党员选择的意志体现。而直选探索中,由于“差额”幅度很大,选举过程也是候选人充分竞争、党员群众充分选择的过程,从而保证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党务公开取得新的进展。主要是发展新党员公示与党委决策过程公开。一些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做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都进行公示,在党员群众的参与下严格把好新党员入党关口。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党员入党的政治荣誉感,有些过去素质较好而又不想入党的群众现在积极靠拢党组织,纷纷表达申请入党的热切愿望。

党委决策公开。一些地方党委进行了常委会只提出议事议题而不做决策,决策权交给全委会的探索。党委事先向社会公告全委会会议的召开日期和所要讨论决策的事项,邀请与讨论事项有关的党员群众和部门专家参加党委会,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同时见证全委会作出决策。全委会决策过程公开,使得决策更好地顺民心、合民意,执行决策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工作任务的完成。

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加大。民主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在加大公开考评领导干部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一般说来,以前对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考评,大多由领导干部的下属参与,而且考评结果不对外公布。有的地方党组织采取三个措施改变了这一习惯做法:一是扩大参加考评领导干部的党员群众代表人数。二是考评结果完全公开。 三是领导干部在电视上公开剖析问题,做出今后整改承诺。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明显地提升了党的政治威信。

继续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这几年发展党内民主的又一热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四川省雅安市和湖北省的罗田县等。首先,对党代表产生实行竞选。在党代表选举上,各地都注意了实行差额选举,但差额比例不一,由此竞选的程度也就有很大差别,其中罗田县党代表差额竞选力度更大。县委书记与普通党员一样,只有在竞选党代表中胜出,才能在党代会上被选举进入县委班子,直至选举成为县委书记。其次,探索建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运转制度。罗田县实行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建议书制度、党代表评议制度、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等等;台州市椒江区制定了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年会制等26项制度,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体系;四川雅安市下属的一些区党代会也试行了一系列制度规定。

党内直选、党务公开、党内民主监督,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都主要在县以下党组织中展开,基本上属于党内基层民主范畴。十六大以来,党内中高层层面的民主也有了新的进展,中央高层的带头表率,带动了各级地方党委。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逐渐制度化。各级地方党委也积极探索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发挥全委会的作用。这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委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有的提出逐步取消常委会,有的提出常委会只确定全委会开会的议题,由全委会做出决定。二是重大问题由全委会决定,特别是对干部任用问题,必须经由全委会表决。三是在党委表决机制上做出重大改进,一些地方党委会在表决重大问题时由过去的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方式转向票决制。

总之,推进党内民主成为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实践热点,它有力地促进了党内的团结统一,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发展前进。

二、党内民主建设探索中显现出的问题

随着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一些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的是以下几点:

(一) 如何进一步保障党员的被选举权和选举权问题

由于乡镇党委书记属于国家公务员范畴,因而有的地方在党内基层直选的候选人提名资格条件中规定,只有在乡镇以上政府系统工作、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系列的党员才具有提名资格,这实际上就使相当一批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因为社会身份差别而被剥夺了党内被选举权利。同时,有的党组织内表面上不再明确规定候选人名单,但却是根据内定人来规定候选人提名条件,把够条件的提名人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点人头用干部”变相延续,这实际上仍然是限制了党员的选举权。

(二) 如何解决党务公开随意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党务公开带有明显的个人意图色彩,无关紧要的就公开,关键、重大问题就强调保密纪律,还有的前半段公开后半段保密(如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考评,要求党员和下属参加考评划钩,而考评结果不宣布)。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中已经增加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条文,这就需要制定实际操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将党务公开制度化。至于公开什么、如何公开等都以制度规定,从而切实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三) 如何将党内民主监督经常化

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加大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固然重要,但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民主监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针对党内权力运作的重点、轨道、特点,结合权力运作客观规律,以制度创新和制度的有效运行来建立经常化、系统性的党内民主监督。

(四) 如何明确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

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不明确,制约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探索。在这个方面,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要不要设置自己的工作机构?如果设置会不会出现叠床架屋、党内机构膨胀?党代会常设工作机构与党委会工作职能部门是什么关系?党代表是不是党内职务?党代表如何真正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党员又如何监督党代表?党代表大会年会,会不会与人大、政协会议重复而起不到实质作用?这些问题困扰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

三、继续推进党内民主的相关思考

以上问题表明党内民主的发展还受到某些羁绊而难以深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一) 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本位、为基础

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涵义是充分实现和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之间的关系,并明确相应的制度规定。目前党内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权力”意志,限制、侵犯党员权利的事,在一些党组织内时有发生并且得不到及时查处,有的甚至被看作是党内正常现象。同时,目前已有的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规定,其用语大多是“要”、“应当”、“不得”、“严禁”等要求性语言,而缺乏具体切实的实际操作规程,对侵犯党员权利现象的责任追究,还缺乏明确详实的刚性惩治规定,由此压抑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积极发挥作用的政治热情,直接影响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

(二) 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需要合理构建党内体制

合理构建党内体制是探索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党内民主原则说,党代表大会是党内的权力机关,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和对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但由于党内制度规定中以“领导机关”称谓模糊了党内权力机关和执行大会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的实质区别,加上党代表大会长期闭会,其所有的权力实际上被党委会代为行使,造成党内权力机关的权力主体地位虚置,而党内工作领导机关实权在握,自然取得了党内最大的实际控制力。在现有党内体制框架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一旦进入实际运作,立即就出现与党委会的地位、职权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是制约深入探索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真正难点所在。

按照现代政治的分权制衡原理看,将党代表大会作为党内权力机关,而与党委会作为党内工作领导机关明确区分,有利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同时,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仅靠原来的党委工作职能部门显然不足以适应和应对社会变化的新情况。比如,首先是组织选举党代表、组织党代表行使自己的职责以及管理监督党代表,都需要有党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而目前有的地方在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中将组织管理党代表的联络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门里,显然是在权力位阶上上下颠倒。其次,重大问题由党代表大会决策,需要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内建立相应的动态掌握社情民意、研究社会趋势与政策演变的机构,这与党委现有的政策研究室其实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党内决策的部门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这需要有超越部门局限性而对全党各部门进行协调整合的党内机构,而目前党内显然缺乏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设在党代表大会制度内是比较合适的。由此,要使党代表大会作为真正的权力机关,着重于履行执政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以及对党内执行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实行相应的控制,就必须设立相应的常设机构。这就必然要求从党的整个体制框架层面上,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委会及其下属工作机关、党内纪检部门的相互关系与职能做整体思考与研究,达到党内权力构架的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运转起来,一方面使党委会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党内重大决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又能为解决党委会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的问题开出一个新的监督制约路径。

(三) 发展党内民主要着力形成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

如果说,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涉及到党内的权力结构——党内体制问题的话,那么要推进党内民主还必须解决好党内权力运行的机制问题。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显示,仅仅推进“单项”制度改革,很容易受到党内其他相关制度的牵制,结果使党内改革或者举步维艰,或者扭曲走样、流于形式。这表明,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考虑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这一整套制度安排,要根据权力运行的轨道和客观规律来设置。

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其逻辑起点是明确党内权力主体,即谁是党内权力的主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质上明确了党内权力为全体党员所有。由此,要建立党内的以选举为主要方式的授权机制,并通过定期选举将党员公认的优秀领导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并使领导干部持续接受党员的评判,受到党员共同意志的合理制约。

选举作为一种授权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党内权力,当授权以后,还要形成能够对领导干部的权力活动实现必要控制的控权机制。这种控权机制至少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二是权力在一定轨道上的封闭有限运行,防止权力运用无边界、无规矩;三是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必须具有高度的刚性权威,使制度权威高于人的权威,防止制度的弹性化。为此,需要根据党内权力与权利的互动规律来设计一整套制度链。要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设想与原有的党内制度结合起来,使各项制度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补充、配套衔接,环环相扣,以机制的力量来调整党内关系、配置党内权力、规范党内生活,管住干部手中的权;同时指导约束党员行为,保证党员对党内权力运行的实际控制。#p#副标题#e#

是什么让鲜艳的党旗飘扬的更高

□文/毕晓哲

今年“七一”党的生日,注定与往年有所不同。年初,南方数省遭受冰雪灾害侵蚀的阴影刚刚淡出人们视野,“5·12”汶川大地震的巨大考验又接踵而至。我们不会忘记,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在灾难发生后的默默奉献和坚守,我们也不会忘记,在面对疮痍满目的地震废墟时,在直面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时,他们那坚挺不屈的脊梁,是他们为党旗增辉,让党旗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飘扬的更高。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人这样评价我们共产党人。事实上,共产党人的血肉之躯并不比普通群众“坚硬”多少,他们之所以在震灾面前“压不倒”、“拖不垮”,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使然。

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并不复杂,有时甚至很“单纯”。不过,这种并不复杂和“单纯”,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真情厚爱,他们身上闪现着“先人后已”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普通群众相比,他们并不是多么地“强壮”,也并不见得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却成了抗震救灾中永远不倒的“脊梁”。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过:“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语道破共产党之所以得人心的根源:共产党人能始终和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能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牵挂心间,甚至能为人民利益牺牲自已的一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谋求独立富强是证明,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历经无数风雨、同舟共济也是证明,面临猝然而至的“5·12”汶川大地震考验更是最好的证明:在地震灾区,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开展自救的是基层党组织,第一时间不顾个人生死冲到废墟里抢救别人生命的是党员干部,在生死抉择面前,毅然选择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的也是共产党员……

我们犹记得,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共产党员谭千秋,在地震灾难来临之时,用他那张开的双臂护佑了4个年轻孩子的生命,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大爱,给党旗增添了一道亮色;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蒋敏,她在惊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毅然坚守工作岗位,多次昏倒在抢险救援现场;北川擂鼓派出所侦查员李林国,为了援救更多被埋在废墟深处的人员,顾不及救儿子,含着泪转身赶往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当儿子于14日凌晨被救援队挖出时,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正是一个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闪光事迹,使党和党旗让群众更感可亲可爱。

今天,是党的生日。在这个特殊而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无数优秀党员干部、人民公仆,他们的作为让党旗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全国上下千千万万党员自发、自觉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让鲜艳的党旗更红、飘扬的更高!#p#副标题#e#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 参政党建设的四点启示

□文/施耀忠

一、参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共十七大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经历无数艰难曲折、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之后找到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这条道路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取得了13亿人口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经历了世纪之交的各种严峻考验,经历了党情国情世情的各种深刻变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如何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参政党建设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全党智慧,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行动纲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不断提高参政党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的行动指南。

二、参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民主党派已经从具有进步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民主党派的总人数已从1978年的6.5万多人发展到2007年的72万多人,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前后加入民主党派的新一代成员已经成为民主党派的主体,他们年富力强,知识渊博,视野广阔,富有开拓精神,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缺乏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身经历,有些同志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不够了解。

1997年,各民主党派顺利完成了人事上的新老交替这一组织交接的任务,以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等为代表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的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退出了领导岗位,如何传承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如何在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的过程中加强参政党建设,更加紧迫、更加严峻地摆在了各民主党派领导人面前,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政治交接作为民主党派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项长期任务提了出来。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政治纲领、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它既表现为新一代对老一代政治纲领、优良传统的继承,又表现为新一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所继承的政治纲领、优良传统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充分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全国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亲密团结,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国家,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完全正确的。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但保持了长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保持了政治上的高度稳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目的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推动和实现多党合作事业长期持续发展。能不能搞好政治交接,事关民主党派在新世纪的发展,事关多党合作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表明,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需要参政党的自身努力;致力于促进科学发展,致力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成为政治交接的主要内容;搞好政治交接,成为参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

三、参政党建设的生动教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年均增长9.8%,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比2006年增收1.2万亿元,增收部分超过199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比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多大约0.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约0.15亿;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

回眸改革开放3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是13亿中国人民创造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无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和曲折阶段,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紧张、生态恶化、市场过剩、失业增加、人口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等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亲身经历了中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3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亲眼目睹了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程,成为参政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生动教材。

四、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舞台

改革开放30年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明确多党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使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成员、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特约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6年底,共有17.7万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50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1人,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462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57人,市级人大常委会委员2084人。共有33.6万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其中在全国政协担任政协委员的有1343人,占委员总数的60%;担任政协常委的有195人,占常委总数的65.2%;担任副主席的有13人,占副主席总数的54.2%。共有3.1万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部委办、直属局担任领导职务副职18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24人;全国397个市(州、盟、区)人民政府中有356人担任副市(州、盟、区)长;有35人担任省级法院副院长和检察院副检察长,有141人担任地市级法院副院长和检察院副检察长;2007年有2人分别担任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部长。共有1.7万人担任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特约人员,其中87人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审计署、税务总局的特约检察员、教育督导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国土资源监察专员、特约审计员、特约税务监察员。

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参与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参与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参与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反映人民意愿,提出议案和质询案,参与视察和执法检查工作。各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积极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提出政策性建议。这些年来,就三峡工程、两岸“三通”、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建议,受到高度重视,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对分管的工作充分行使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特约人员参加有关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工作,参与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研究,参加对重大案情的调查,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履行民主监督职责。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成员超过72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它的推进必然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引发众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在中共执政能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各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加强参政党建设才能跟上执政党的步伐,才能承担起参政党的重任。改革开放为多党合作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多党合作事业的助推器;多党合作事业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党合作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无不表明改革开放也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