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牛根生 不惑之年创造中国乳业传奇

fengyanfengyu 2010-12-10 18:11:04 总第049期 放大 缩小

牛根生从未上过富豪榜,却在2007年胡润慈善榜上名列第三。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他是闪耀着异彩的另类人物,也是在其个人奋斗中最接近企业家终极精神和使命感的探索者。

1998年,牛根生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职务,遭遇了人到中年重新起步的大转折。从伊利集团离职后,牛根生曾经到呼和浩特人才市场去应聘,招聘单位的人一听他的年龄就告诉他,“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安排下岗的。”1999年,牛根生卖掉他和妻子的伊利股票创立了蒙牛,立志“再造一个伊利”。到了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成功募集13.74亿港元,此后蒙牛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约占蒙牛股份的10%),创立“老牛专项基金”。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是常挂在牛根生嘴边的话,因为“德”是制服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当初牛根生被迫离开伊利,卖掉伊利股票成立蒙牛时,原来跟随牛根生的兄弟便一起投奔到了他的麾下。据了解,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

牛根生在和林格尔所竖起的蒙牛大旗之所以有这样的号召力,这与牛根生的“德商”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在伊利工作期间,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而牛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此举使得其直接部下一人有了一部车。据接近牛根生的人介绍,当时牛根生还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

这就是牛根生给部下的一种心理预期。这样的预期让他们知道,只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牛根生绝不会亏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

在采访中,牛根生还讲述了一段五年前的“让车”故事。2000年,和林格尔政府奖励牛根生一台菱志车,价值104万,而当时比牛根生大八岁的副董事长的奖励是一辆捷达车。但是,此时的牛根生并没有打算享受这豪华轿车,而是提出了与这位副董事长换车。

换车之后,牛根生会开车的女儿很不理解父亲的作为,在很长时间内都用一种怀疑的口吻问牛根生:“这个车是不是真的给了邓大爷?”

这正是牛根生所追求的“德”,牛根生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向人们传递出一个信息,“牛根生做企业不是为了个人赚钱和享乐。”

人性很复杂,人心更是难以揣测。而牛根生却能自如地管理人心,也许这要源于牛根生“以德服人”的准则。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听起来都像是不真实的歌颂之词,而牛根生做到了。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任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牛根生再次将自己的“德商”发挥到极至。

“财富不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

与那些商学院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牛根生绝对称不上什么资本运作高手,事实上牛根生也反对这样的称呼,他甚至不愿意听到别人过多地提到“资本运作”这四个字。

牛根生对于资本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如果我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我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时,100万的注册资本金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几个月之后,1999年8月18日,“蒙牛”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

2002年12月,蒙牛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大国际财团获得了2.16亿元的风险投资,三家外资占蒙牛32%的股份,次年底,蒙牛再次获得三财团3亿元增资。

2004年,只有五岁的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成功募集13.74亿港元。自此,由伊利、光明、三元在资本市场上所构架的中国乳业“金三角”被打破,牛根生的资本故事演绎到了高潮。

不过,牛根生觉得蒙牛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蒙牛上市“拿的是外国人的钱”。“明天假设我们都关门,都倒闭了,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损失大?光明在上海上市,伊利也是上海上市,他们拿的都是中国股民的钱……而我呢,拿的是外国股民的钱。”

牛根生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对比,是因为有传言说,蒙牛引进外国投资者,对民族品牌存在风险。“他们就是听到中国发展很快,内蒙古乳品资源丰富,奶牛好,就是凭着这个故事,就拿来那么多美元,那么多港币,那么多英镑。近20多亿拿到中国,发展中国……我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我想用钱,我想用有钱人的钱,有钱人在哪儿,不在中国,是在外国,外国人兜里的钱我怎么花?”

是的,外国人兜里的钱怎么花?这也许是很多人想问牛根生的。“财富不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这就是牛根生的答案,听起来他似乎不太愿意过多地谈及其中的玄妙之处。

尽管牛根生在引入境外投资者,企业上市上都有着成功的运作,但在资本运作的另一个战场上,牛根生却持谨慎的态度,这个战场就是企业并购。

蒙牛如今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拥有20多个生产基地。但据牛根生介绍,这20多个生产基地都是蒙牛自己建的,而没有采用收购的方式。因为在牛根生看来,改造比创造更难,自己建厂不用过多地考虑文化整合问题。

财散人聚 财聚人散

牛根生当属中国富人之列,但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交际理念。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逆转,转眼间,又潇洒地回归到从有到无的状态里。牛根生不喜欢别人叫他“成功的商人”,他喜欢别人叫他“负责任的企业家”或者“慈善家”。

2006年,蒙牛开始了牛奶捐赠行动,免费向贫困地区1000所小学的师生提供牛奶。尽管这些低收入人群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成为蒙牛的客户,但牛根生认为,这项计划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同年2月,牛根生辞去了蒙牛集团总裁的职务,只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一变化让他得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脱身,从而可以帮助管理层专注于“回报社会”这一更大的目标。牛根生坚定地认为:“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人得到的快乐只有一点点;把自己的财富回报给社会,得到的快乐会更多。”

在没钱和有钱的日子里,牛根生所见的世态炎凉,形成了他独特的财富观。他说:“人要懂点哲学,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也都会从有到无。当一个人的钱挣到某个数后,超额的钱对他的生活就不再有实际意义了。但是,金钱能使人生而复死,精神能使人死而复生。从无到有是快乐的,因为它承认了你的奋斗价值,但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散财的时候,因为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得到了精神享受。”

老牛语录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有干劲,你就洒下汗水;有知识,你就献出智慧;二者都不具备,请你让出岗位。

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听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的人却是一种危险。

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