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拥有2.53亿网民的中国,来自号称“第四媒体”的监督和挞伐促使网民登上了舆论舞台,网民正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早在2003年,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收容致死案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至全国,网民们义愤填膺的呐喊直接冲击了当时的收容遣送制度,拉开了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政见的序幕。
之后,“刘涌案”、“宝马撞人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再到2007年密集发生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案、太湖蓝藻暴发、厦门PX项目缓建、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一系列与制度、法律、政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一步唤起了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网络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网上舆论也随之形成。
今年,全球华人反“藏独”、支持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行动,网民通过网络吹响“集结号”。不论是揭发西方媒体不实报道,还是MSN上几百万颗“爱国红心”,2.5亿多中国网民的力量令世界瞩目。这些率先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的自发行为,转瞬变成现实世界中放眼可见的民心民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更是成为传播资讯、组织赈灾、寻找亲友、悼念祈福、发起志愿行动的重要平台。
借网络信息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正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已经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文/王彦堂
“我第一次上网,那是1993年的事情。第一次拨通BBS真是吓坏了我,我的电脑发出一连串的尖啸,今天人人都听得明白的声音,却让我当时急忙关上了电脑。当时要用UNIX系统,只有123.435.345这样的网址,输入的命令特别长,非常复杂。在网上能看得懂的东西太少了,都是些不知道干什么用的英文文件,能够找到一个GIF就会非常高兴。”中国第一代网民、北京大自然软件开发公司的周志农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
1994年,中国成为被国际正式认可为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此后两三年,一批互联网服务供应商(1SP)为中国老百姓们打开了互联网的大门。但那时的电脑普及率相当低,人们对网络几乎没有概念。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网络90%以上都是英文网站,所有的操作系统几乎全是UNIX,大家交流都以英文为主,网民的数量非常少,影响自然也就很有限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在惊人地增长。也就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开始了一年两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10月31日,CNNIC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那时中国的网民人数有62万人。此后,中国网民人数正在以半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1998年7月达到120万人,12月底达到210万人;1999年6月底达到400万人,12底达到890万人……2005年7月突破1亿人大关,2008年1月中国网民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人,位于世界第二位,到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2.53亿,超越美国跃居第一位。其中,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7300万人,平均一天增加网民20万人。
随着网民数量滚雪球般的扩大,这个被称为“网民”的群体不再只是虚拟世界的自娱自乐者。他们不只盯着什么“网上调查”、“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签约”、“网上定购”、“网上买卖”等经济活动,也不再把“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艺”、“网络旅游”、“网络餐饮”、“网络下载”等当作全部。不少网民身怀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把网络作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展现渠道,始终如一地关注、表达、赞颂、批评、谏言和谋策国家大计与大事。当网络论坛逐渐发展成具有“政治味道”的网民话语平台时,一股首先出自网民群体追求政治民主的社会改革浪潮推动着中国政治改革缓慢前行。于是,不仅政府行政行为也紧随其后地出现在网民面前,什么“网上办公”、“网上政务公开”、“网上事务公开”、“网上文件查询”、“网上行政审批”、“网上法律咨询”、“网上司法举报”、“网上项目审查”、“网上政策发布”等网上服务的行政行为铺天盖地。更令网民欣喜的是,论坛上的网民这个话语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地方到中央的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地方领导人,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关注网民的一举一动。近两年来,无数次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的与网民进行的网上交流和对话,都在一次次加重网民话语群体的权重分量。尤其是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更把这种情况推向高潮。
早在2006年岁暮之际,亚洲周刊就选出“中国网民”这个既抽象又具体的群体作为本年度风云人物,胜过了很多政治人物和商界人物,因为这个全球最大和最红火的网上群体,正以最奇特和最新颖的身影,改变了中国,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任何个人都无法发挥的巨大力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