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文化战略维系国运安危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4 李河新 总第054期 放大 缩小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上,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任务与要求。在针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时胡锦涛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此,我们更需要审时度势地认清我们当前的文艺发展现状和社会与国际环境,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29年来,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特别是面对世界格局变为单极世界大国在“全球化”的旗号下,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以“一元文化”掩盖下的“多元文化”实施的世界霸权图谋时,更应“统筹兼顾”地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出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辱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 的历史使命。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不仅要依靠经济、军事的强大和政治、体制的稳定,更要有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民族文化作为坚实的基础和支撑民族精神的脊梁,如此才能确保可持续的发展和长期的繁荣稳定。

 但现实的情况却令人堪忧。如果说自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落后而挨打之后的变革图强之举,那么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早已丢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但我们对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对民族传统的自信心,与爱国主义倾向,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强,反而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暴露出的是中国文化界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文化自虐倾向变得愈发严重,其表现不仅限于文化艺术,更有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大众的思想意识中蔓延之势。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变革与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拯救国粹”、“保护中医中药”、“挽救民族文化”等等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方面是价值观念的模糊和崇洋拜物心态的高涨,很多文化人、学者甚至媒体和官员,丧失了立足于自身文化的评价标准,或惟西方的标准为标准,只要得到西方的认同与首肯,获得“国际声誉”者便在国内被奉若神明……照此发展下去,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即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想,不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外来的文化指导和意识形态上面,将很难树立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的。事实是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已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或是片面、狭隘地理解和误读传统文化(这是当下国学热中的另一种倾向),而在彻底否定和批判民族传统的人中,根本就弄不清楚传统究竟是怎么回事大有人在。“如同今天的中国文化人不少都耻于谈“民族”,他们宁肯说“本土”,也羞于称“民族”,更不敢说“民族主义”,即使把“狭隘民族主义”的“狭隘”去掉,也没人敢用一样”[3],那么80、90年代后的下一代以及他们的后代们,在这种信仰缺失的民族虚无主义驱使下,惟有对物质的崇拜,恐怕早已忘掉了自己还属于一个民族,他们都恍惚进入了“全球化”的“世界大同”的迷离朦胧的幻觉之中,何来民族的性格与精神,何来国家的自强与自立?特别是在国际社会格局由多极走向单极,而中国又处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民不仅需要共产党卓有成效的统一领导所形成的高度凝聚力,亦需要靠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巨大向心力来推动社会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稳步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本身也是外来的,但它要适用于中国,就必须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而具有“中国特色”,虽然“中国特色”的内涵还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但中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开放也必将建立在这个范围内,而决不是照搬西方的“民主、自由”。实践证明,正是具有了“中国特色”,我们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高度体现和结晶。而作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的文化、艺术,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丧失了“中国特色”,所倡导的文化方向甚至与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将很难构建起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所以考察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艺现状,已不是讨论文艺发展的学术问题,而是需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考虑我们的文化政策和策略,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从中国当前的文化现状来看,这并非危言耸听。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以后,“被国际化”成为中国文化界许多人追逐的目标,加之多元并存的民主观念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完全忽视了文化与经济的本质差别,形成了文化界空前混乱的格局。在这个领域里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集体意识和公式:全球化=国际=西方;西方的=先进的;西方艺术=先进艺术;中国的=落后的;中国艺术=落后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僵死的艺术;模仿与迎合西方艺术=学习与借鉴先进文化艺术;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艺术中的新、奇、怪、丑、堕落=创造、创新、先进、“与国际接轨”……正是因为有这些概念的严重混乱,所以不仅是文化舆论丧失了标准,连一些文化主管部门也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加之“多元并存”,中国的文艺评论家和舆论媒体大多只说好话,不批评或不敢批评即使他们不满意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正在丧失其中国性、民族性,进而丧失掉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神。就拿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来说,有学者指出“第一代作家是用精神写作,于是有了建国初的文学繁荣,第二代作家是用情感写作,于是有了讴歌共产主义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三代作家是用经历写作,于是有了伤痕文学,第四代作家是用身体写作,于是有了当代文学……”这个说法虽不十分准确,但揭示出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为此我们有必要就中国当前的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发展根源,明示其危害后果。这其中表现最为活跃和最有影响性的,是以美术界中“前卫艺术”为代表的所谓“中国当代艺术”潮流最具典型性。其根源是来自西方势力对中国新的政治权利的“特别关注”,其本质是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颠覆,其特征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自我摧毁和消解,其表现是对传统的妄自菲薄和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其后果是先艺术后文化而后国民意志的弯腰屈膝。

就让我们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我们所面临巨大的文化挑战和危机。

“中国当代艺术”,确切地讲,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并非指中国在这个时代里的所有艺术,而是特指一种国际化了的“美国式艺术”。这种艺术是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轴心国家经过精心策划、实施的文化战争武器,通过庞大的经营组织和强大资金与宣传攻势,强加给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是除直接的军事对抗和经济制约之外又一重要的战场。在这样一场全面“战争”中,他们的老对手前苏联最终败下阵来,随着苏维埃政权的解体,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冷战”时代表面上宣告结束,但事实上冷战思维并没有终结,只是冷战的外延变得更加宽泛和多样,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旗号下保持军事上绝对的优势,以“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借口掌控世界经济发展秩序,在“民主、自由”的幌子下将西方的意识形态树立为全世界的统一标准,美国的即国际的、世界的,美国赞成的全世界都要赞同,美国反对的全世界都应排斥,以此达到控制、称霸全球的目的。在此情形下,中国那些急于被“国际化”并获得承认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成为被选中的样板,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唯一替身。

为了弄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质,首先有必要清楚由美国一手炮制的所谓“当代艺术”是如何成为国际化的艺术,并为其赢得冷战胜利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需要专著才可以,但因篇幅所限在这里我们只能列举一些事例,大致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实施步骤和全球化部署。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建立在战争废墟上的世界强国,为了抗衡和辖制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争得世界霸主地位,“反共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的共识,甚至成为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和基本国策。由于战后欧洲一片萧条,经济衰败,社会动荡,苏联的势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这无疑也是对美国为首“自由西方”的威胁,为此,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7年3月在国会发表讲话,呼吁美国必须支持“自由的民族”,以反抗极权主义,冷战正式开始。6月,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出台。7月,中央情报局宣告成立。两年后的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引发了美国更加疯狂的“红色恐慌”,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狂潮,并在1950年升级为朝鲜战争。其后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冷战。

从一开始,美国就意识到冷战的主体是“文化战”。事实上,成立中央情报局其本旨就是为了“文化冷战”。中情局成立伊始的1947年底,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发出一份NSC-4A绝密指令授权中情局实施“秘密心理战”。[4]由此在没有设立文化部的美国政府机构里,“中情局成为了文化部”,“艺术成为准军事资产”,“文化名流成为宣传工具”[5]……用继任者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说就是:“冷战的目的不是占领他国领土或以武力征服他国……我们是试图以和平手段使全世界都相信真理。为了普及这个真理,我们将要使用的方法通常称为‘心理战’。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斗争。”[6]

在此背景下,一个由中情局特工乔斯尔森直接指挥,中情局负责人布雷顿主管,代号为“QKOPERA”的文化冷战傀儡组织——“文化自由大会”于1950年在柏林成立。随后又在35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又发展出无数个外围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隶属于美国中情局的“文化联合国”。同时马歇尔计划动用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其文化宣传和“心理战”,这对于当时贫穷的欧洲是何等大的诱惑!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基金会为中情局提供资金和掩护,除了像洛克菲勒、福特、卡内基等这类大家族基金外,中情局还设立了许多空壳基金会,使得资金可以看不出来源却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各个地方。这样一个文化战争机器就开足马力运转起来了。

首先他们像在二战时期争夺科学家一样,拉拢、争取文化名流,组织各类艺术交流、展览,设立各类授奖,出版发行各类图书、刊物……如中情局创始人之一的乔治坎南所说的:“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和政治战的技巧”,实施一种“文化毒化”行动。这样的行动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学、音乐、绘画、电影、建筑……无一幸免,直到今天。[7]

让我们以美术为例,简要、迅速地浏览一下,就不难看出美国的文化战略实施情况:

美国要成为超级大国,不仅仅需要在军事、经济上主导世界,更要在文化上确立文化大国的地位,控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是美国非常明确的文化战略思想。但面对欧洲深厚、强大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200多年历史和由外来移民组成的美国为了争夺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这把交椅,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彻底颠覆、否定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欧洲文化传统,以美国自诩的“新文化”和“美国的生活方式”代替欧洲的“旧文化”和“老传统”,以无标准的“后现代”颠覆欧洲的“现代”,用割断历史,消解民族性的方法将“美国的艺术”树立为“国际的艺术”,最终得出“只有美国式的艺术才是最先进、最国际的,才可以是当代艺术”这样的结论。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美国中情局、所属各类组织机构、基金会、博物馆、画商、评论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遗余力地推行着这个战略计划。如著名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它虽说是一个民间私人博物馆,但它的管理者、董事成员以及它为美国文化冷战立下的汗马功劳却远非人们可以想象,就拿它的几任成员的背景来看就可窥一斑:

纳尔逊洛克菲勒,中情局长杜勒斯的密友、纽约州长、美国副总统……1939-1958年间任博物馆董事长。

戴维洛克菲勒,美国外交协会历史长杜勒斯老幼、总统密友和资助人……博物馆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直到1993年。

托姆布雷顿,战略情报官员、中情局长助手、文化自由大会总管……博物馆执行秘书。

约翰惠忒里,战略情报局成员、中情局副局长杰克逊的合伙人、心理战略委员会成员……博物馆馆长、长期托管人。

威廉伯登,中情局所设法菲尔德基金会总裁……博物馆藏品委员会主席、1956年任馆长。

威廉福布莱尔,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博物馆国际委员会成员。

波特麦克雷伊,美前驻拉美情报机构资深成员、美外交部驻巴黎马歇尔计划文化科官员……1951年起任博物馆国际展览计划主管。[8]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非我们想象那样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机构,它与美国在其他国家地区设立、资助并控制的许多组织机构一样,从来就是美国的文化战略武器,肩负传扬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政治重任,时至今日,洛克菲勒基金会设立的“亚洲文化委员会”(ACC)和其所属“亚洲协会”仍在资助、鼓励大批的中国学者、艺术家去美国“交流”,在中国搞“美国式”的“中国当代艺术”。

当美国处心积虑地将美国艺术国际化,并把这种艺术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推向全世界时,美国必然会像对付当初的欧洲与苏联一样来对付正在崛起的中国。

早在1985年就有某美国基金会出资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博格的作品展,一时间神州大地刮起一阵所谓“85新思潮”的旋风,并由此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文艺思潮的序幕。

如果说这种思潮是当时国门乍开的中国面对美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正常反应,那么随后美国、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的大使馆、文化官员和基金会等,在中国致力发掘、扶助搞美国式“当代艺术”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官方代理人的工作,将不断涌现的与美国当代艺术沆瀣一气的中国“政治波普”、“泼皮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等进行大肆追捧,再到近年来投机资本的介入,收藏机构、投资交易机构和媒体的捧炒,以美式当代艺术占绝对主导的各类“双年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全国范围遍地开花,“中国当代艺术”终于从地下变为主流,取得官方化、合法化和国际化的地位,形成美国艺术形式和意识对中国的全面占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开始控制整个文化发展方向之时,就不能不说这是一场用心险恶的阴谋。

那些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在做什么呢?通过那些被这个利益集团指认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来看,其间充满的是色情、暴力和死亡的信息,是对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恶意挖苦,是对中华民族和文化传统的讽刺与恶搞,“一时间吃死尸,脱衣露体,嬉皮笑脸,丑陋怪诞、女生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各种低俗下流丑陋非道德的东西打着“当代艺术”的旗号横行于中国社会而无人过问无人敢问。更有甚者,连京剧艺术都有以裸体演示的方式去嘲弄,国画艺术也有以上述“当代”方式去演绎”[9](这样的东西在网络、展览会、刊物、拍卖会随处可见)……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艺术家的基本良知和道德底线,在利益的驱使下,争先恐后地从西方主子那里讨得图样和订单,然后在美国当代艺术上面印上“Made in China”的标记。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质,毫无创造性和艺术性可言,并且它所倡导的艺术方向是与我们文化建设目标完全相背离的。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方向首先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由西方一手扶持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美国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取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前所述,文化艺术向来都是美国用来消除异己的有力武器。1980年代,美国扶助苏联“政治波普”大打“艺术”牌,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有巨大差别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开始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政策,扶持和控制“中国当代艺术”显然是对“红色中国”的有效消解。当代艺术的“中国热”开始于苏联解体后的1990年代也绝非偶然。在改革开放29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记得当时邓小平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的警告:“要防止‘和平演变’”!而这也正是西方利益集团的政治图谋。胡锦涛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价值体系不容改变!为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足够的重视。

在全球化概念滥觞的今日,各国家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本是文化多元化的繁荣。但在以美国等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控制下,当代艺术表面上五花八门,其实“性质”完全相同,统统是由一个“国际艺术垄断集团”选拔和指认出来的,这个情况同样适用于中国。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完全不可能表现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决定了“中国当代艺术”先天缺失“中国性”,不仅如此,它还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否定“中国性”。前不久,在成都举办的一个当代艺术展上,就有“艺术明星”公然叫嚣“要以颠覆传统来捍卫传统”!颠覆意味着消亡,既已消亡,何来捍卫与继承?

这种割断历史,自我否定,甘当媚奴的行为,一方面暴露出“中国当代艺术家”深深的文化自卑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美国的文化奴役政策的成功,用美国“观念艺术”祖师约瑟夫科苏斯的话可以一语道破:“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真正的国族个性,我们将现代主义本身作为我们的文化。我们以出口我们的地方主义,改变变形了其它文化,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外观……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而不是定位于大地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族文化纷纷退却让给我们地盘,它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机制性的控制,由此变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10]这无疑是美国文化冷战思想最赤裸的表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本质的真实写照。

文化传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都是其血脉根本。我们既反对彻底消解、颠覆传统文化,也不赞成对传统文化的狭隘保守,坚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并存、平等对话。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访美演讲中所倡导文明的多样性一样: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11]

但是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代表的文化潮流,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当美国艺术冠以“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并以之为手术刀切掉“历史”,彻底断送欧洲艺术传统,自己得以“横空出世”之时,“美国艺术”也就等同于“当代艺术”,也就成为了“国际艺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如法炮制,在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轴线上横刀切出一个“当代”的横断面,并以此超越民族的地域性,要与美国的“国际主义”接轨,这是从时间(历史)和空间(地域性)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双重否定,即从时间上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源流),从空间上否定中国地域文化(国家民族)。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文化理论界缺乏立足本国本民族文化立场,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居然没有遭到理论质疑,而且冠冕堂皇地官方化了。也许该笑的是美国人,正如美国在1950年7月10日发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指令”中所提出的“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12] 这显明美国的文化冷战是何等的老谋深算!那些深中荼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正是以这种“文化自觉”投向了西方的怀抱。

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并非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服务,并非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的基础之上,更不是艺术家真挚和热情的创造,而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和政治需要,专供“出口”的艺术“外贸产品”。这种“当代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以“时代性”(当代性、现代性)掩盖“美国性”并对一切历史、传统进行虚无化和全面否定;以“国际性”掩盖“美国性” 并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消解和同化,因此“中国当代艺术”既非“当代”亦非“国际”,实是一种源于美国的地缘政治的产物而已;其表现为“反艺术”、“反绘画”,颠覆一切的艺术传统与原则,以生活本身取代艺术,混淆艺术门类和语言……总之是依靠“反”掉别人的艺术,来确立自己的“非艺术”为“艺术”,并且是“最先进、最国际、最当代”的艺术!其表现形式是美国式西方当代艺术的直接翻版和照抄,(对知识产权保护极其严格的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宽容大度”啊!)毫无创造可言。这种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不在中国,也不属于中国,更不属于中国的文化,它的文化归属是以美国为轴心的西方世界,是一剂旨在麻痹、摧残、控制、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

面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咄咄逼人之势,胡锦涛同志及时提出我们的文化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确,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国际文化战略。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走向世界的应该是真正反映中国文化个性、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品质的文化艺术。敢于与西方不同,才是中国应该秉持的文化战略要点。中国人站在自己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基上,理应有足够的底气去批评、判断“当代艺术”,而不是在文化霸权面前丧失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如果中国艺术家群体中,有人是经过严肃的思考,出于真心进行这种“当代艺术”试验,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应该是可以允许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失去判断的盲从一如瘟疫一般在中国大地蔓延,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的官方机构和引导舆论的媒体,也以不作为的态度放任纵容、推波助澜,在国内外媒体和相关机构的炒作下,被所谓“国际化身份和名誉”迷惑了眼睛,走错了方向。如2004年由中国官方参加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国家馆展出的清一色是美国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且由旅美华人“乱搞艺术家”蔡国强担任筹划人,据说此人还是将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焰火仪式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又如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和音乐总负责人都是在“国际上”有显赫身份的“当代艺术家”;中央电视台新楼、国家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均是由所谓“当代国际艺术大师”主笔担纲而无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暴露出我们的某些文化官员心中只有“世界”而无“祖国”,只看见“明星的外衣”而漠视人民的需要,从客观上讲是在为西方的文化统战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13]

文化的渗透、污染,其危害是会影响几代人,要消除这种危害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从“85思潮”算起,22年已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如果这种“文化毒害”真的成为了中国民众的集体意识而蔓延到我们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致使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国民性,丧失了基本的荣辱道德观,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丧失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等到国家经济与政治实力强势发展到与民族文化的过分弱势形成巨大反差而不觉醒时,那么中华民族就真的是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

所幸的是,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国人只有重返中华文化艺术精神的源流,重拾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重新恢复文化自尊和自信,使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才有实力与国际平等对话,才有可能成为被国际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强国,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