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谈月饼
月饼不仅是一种内涵丰富、美味可口的中华点心,更是中华食文化的标记之一。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无论哪里的炎黄子孙,都会思念故乡,都会以月饼来庆祝一年的收获,祝福亲人的团圆。品尝月饼对中国人更多的是精神的享受、文化的体验、灵魂的交流。
现代食品学主张,食品应发挥如下四大功能:①营养功能,②嗜好功能,③生理功能;④文化功能。营养是食品的基础,嗜好性是食品的显示,生理功能是食品的补充,文化功能则是食品的灵魂。
中秋月饼体现中华文化的灵魂之一,便是它的包容性和凝聚性。月饼不仅包容了收获的各种营养材料,它也凝聚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望。从传统习惯上看,八月十五正是秋收的季节,月饼是人们庆祝丰收,互相馈赠,分享劳动成果的礼品;据传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残暴统治时,月饼曾被当作传递聚义起事的信使,月饼馅特有的“青红丝”就是当年写联络信纸条的遗迹;国破家亡时,月饼给人们激起团结奋起的希望;背井离乡时月饼能给人们带来合家欢聚的遐想;每当两地分割,月饼会架起一年一度心聚神会的桥梁。
西方虽然有悠久的烘焙食品历史,可是过去竟没有产生一种如此包容的带馅面点。因此,月饼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还在于他的想象力和乐观精神,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们知道用最辉煌时的圆月和凝聚了劳动成果的月饼,解消一年的辛苦,燃起更加圆满的希望。
月饼与中华食文化
月饼作为流传千年的美食,营养与美味已得到肯定,然而,当人们进入“饱食时代”,富营养成了肥胖的原因,油香糖甘不再是美味的主要象征,月饼的文化功能更显突出。要让中华食文化的代表——月饼,如中秋圆月,明皓天下,乃是我们的骄傲和责任。
中秋月饼在中华食文化的代表中具有特殊地位。作为农耕食文化圈的中心国,我国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正是人们庆祝一年耕作成果的日子,人们要用最美味的果实,作成象征丰足团圆的食品,共庆胜利,祈祷来年,月饼不仅有美好的外形,其馅更可汇聚众多美食材料,自食可感受丰收喜悦,馈赠可表达无尽的心意,真是完美无缺犹如圆月。正因为如此,月饼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曾引出无数动人的故事,甚至成为壮阔历史剧的参与者,它也传向世界,成为中华美食的象征。
月饼作为“饼”食文化的代表,在秦汉时代逐渐发展起来,远在1500年前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饼的制法,其中就包括“汤饼”、“索饼”、“环饼”、“髓饼”、“烧饼”、“蒸饼”等。唐代由于文化经济的发达,作为筵席仪式的礼仪食品,“菓子”成为当时糕点的统称,到宋代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菓子”的一部分成了饮茶的组成部分,称作“点心”。月饼本是人们庆祝丰收的点心,因其后战乱和流离对人民的影响,月饼成了人们寄托对平和团圆等美好愿望的食品,文化色彩更加浓厚。月饼表面的浮雕图案,内馅的青红彩丝成了它独特的标志。
弘扬月饼文化,引导消费潮流
我国月饼近年发展很快,无论是形式还是包装,可以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但必须看到有些产品把文化的发挥只局限在奢侈的包装上,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失去了传统的魅力。同时月饼的开发也要符合时代的特点,也就是说要不断满足人们口感嗜好和营养的新需求。对食品文化功能要求的提高,反映了随时代变迁人们追求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从本能的欲求→物量的欲求→功能的欲求→嗜好舒适的追求→文化精神的欲求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包括食品在内的商品除了其本身功能的要求外,对其满足文化感觉上的要求更加重视。
月饼近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保持传统和现代消费变化有关。要使月饼象蛋糕、巧克力那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畅销食品必须考虑现代食品消费的特征,注意满足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食品本身的功能因素,它包括:基本要求(营养性、卫生性、嗜好性、保存性等),规格要求,使用性要求和价格等;二是满足感觉心理上的要求,即文化功能,给人以充足、拥有感、优越感和趣味感,显示文化品位。
作为商品的月饼对它的基本要求目前遇到很大的挑战:消费倾向和传统工艺的矛盾,说到底还是“营养性、卫生性、嗜好性、保存性”的矛盾和协调。过去的月饼适应了饥饿时代的消费要求。那时的人们普遍缺乏基本营养,糖、油、面、蛋、果仁、蜜饯等材料都是平时稀缺珍贵的美味,而糖油的丰富正好满足了保存性要求。
月饼本是文化品位很高的商品,现代消费的变化,对它的文化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发挥文化功能,引导新的消费潮流,月饼开发应把握现代食文化的以下要点:
一、趣味性,包括典故、名字、包装、外观等,可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享受和产生优越感。例如蛋糕,西方国家把它与生日、婚庆等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形有色,食时配有歌曲,切分有招有式,裱花文字写意自如,使人感到文化的享受,连忌讳“吹灯拔蜡”的中国人现在也乐此不疲,大有冷落长寿面的趋势。而月饼目前虽在包装上有了讲究,但怎么吃法?怎么感受其文化?显得苍白单调。吃一口太甜,吃一块太齁,甚至连传统的与茶共品的茶点文化形式也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应当根据现代人的需求特点,发展月饼品尝文化。其实即使古代品茶赏月,也有丰富的形式。现在更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健康感觉,符合当前人们关心健康的热点,如:“低脂肪”、“低盐”、“天然物质”、“低糖食品”、“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在不影响美味和流通性前提下,要符合这些时代潮流,显然需要过硬的技术开发。月饼遇到的挑战恰恰是为了保存性,过量的使用糖油,脱离了现代人的消费习惯。添加有益健康的材料也是卖点之一。
三、个性化感觉,花样独特,种类多样,便于选择。大小、形状有所创新,包馅材料要注意跟踪科学新发现。我们的月饼大都相互抄袭,失去了特色。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需要,不能为了追求暴利,忽视了大众消费群体。
四、软食化,要求食品有柔软或薄脆的口感,口味清淡,便于慢慢品味。应当弥补月饼感官评价的方法和准则,使月饼的美味成为一种独特难忘的享受。
五、高级感,符合人们追求美食、名食、正宗名点的要求。要创造树立品牌。日本月饼消费虽不及中国,但其“中村月饼”品牌却是妇孺皆知,名扬天下。中国月饼尚未有象“茅台酒”、“全聚德”那样的品牌,以满足人们的品位、心理感觉要求。品牌需要特色、质量、规格、标准的支撑,各地各厂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月饼,甚至专利产品。
六、简便性、流传性和话题性,月饼虽人皆尽知,但多不甚解。应宣传月饼的定义、历史和文化故事。当前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消费者的时尚,过剩的包装和装饰已经不受多数人的欢迎。
七、原点稳定,要求主配方、主工艺有坚实基础。月饼花样虽然可以改头换面,不断掀起消费热,但万变不离其宗。就如巧克力、肯德基、可口可乐要保留自己的特征,否则人们将不能区别一般点心和月饼。每一个厂家,每一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变得难以捉摸,恐怕也就只有变化,没有文化了。
月饼是中国食文化的代表,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子孙年年都在举头望明月,中秋品月饼,我们要让新时代的月饼更添文化色彩,汇集科技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皓月美食。
新月饼文化
月饼在历史的长河发展中大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月饼在新的年代里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人吃月饼,实际上吃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享受全家团圆、温馨美满的气氛,寄托了对自己的小家以及对天下所有的小家的祝福的心愿。
新月饼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包装精美,悦人耳目,秀色可餐。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月饼包装无论从档次上还是工艺制作上都堪称极品,月饼包装设计中大多包含了表现中华美德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绘画、书法、诗词、雕塑等,包装盒的品种也很多,花样翻新,除了原来普遍用的纸盒,更增添了木制、铁制、塑制、竹制等更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包装,体现出了“月饼文化”的历史性、传统性和时代感。
包装精美是“新月饼文化”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最让我们馋涎欲滴的便是丰富多样的月饼。随着经济的发展,厂家也推陈出新,近几年在市场上出现了水果月饼、鲜花月饼、豆类月饼、食用菌月饼、低糖月饼等,从而把“月饼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让我们在月饼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
新月饼文化在今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起的社会意义。月饼象征了全家团圆,这与我们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中秋之际,亲朋好友互串互访,嘘寒问暖,礼尚往来,尊老爱幼,使我们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团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编辑:朱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