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奋斗历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而今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回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短暂而又辉煌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心血。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不久,毛泽东圈阅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翌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中国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根据方案,以返回式卫星为基础设计而成的“曙光一号”为两舱结构,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
虽然“曙光”点燃了人们继“两弹一星”后趁热打铁的激情,然而,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处在动荡时期的中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
197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决策者作出决定,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追赶世界的号角。
中国“曙光一号”工程下马那些年,世界正进入一个科技加速发展的时期。睁开眼睛看世界——科学家们发现,中国已经被世界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983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党中央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仅仅2天之后,3月5日,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863计划的出台,对我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说,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从载人飞船起步。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这个数目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预想。更令航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其中的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刚刚启动,航天人已经感觉到强劲的动力。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
的确,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唤醒了中国航天人无穷的创造力: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所有这一切,无不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把一连串的奇迹标记在太空上, 如同改革开放道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只有走自己的探索之路。
当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等基础技术,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但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的设想。
为的是奋力追赶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几乎所有的航天人都像拧紧了生命的发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释放。从飞船设计的高起点到火箭研制的高标准,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航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打着创新烙印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研制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起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
仅仅三个月后,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这艘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2年3月和12月,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两艘飞船相继升空。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并在飞船上加装了“模拟人”。与美国、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项创造。
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与国外在正式载人之前发射10多次无人飞船不同,中国航天人在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试验后就开始了真正的载人发射。
1978年,我国的GDP仅为3600多亿元;开始实施863计划的1986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如今,半个月就可以创造出1986年全年的GDP。
正是改革开放所积累的雄厚财富,为神舟飞船的一次次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神五到神七,三度金秋,三次飞天,三大跨越。乘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要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继建立了科学严密的风险控制决策体系,以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系统规范的质量体系和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资源体系,充分展现了现代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
创新意识、效率观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增长,这样的理念早已辐射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正是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成长的新观念,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把一个民族的崭新高度,一次次标记在太空之上。
中国航天人精神
航天桥——中关村,一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一处是中国的“硅谷”,同属北京海淀的两个地方,相距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
今天,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到80%。潮涨潮落,在这些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年轻的科技人员身上,不仅能够看见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奉献意识,而且深烙着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美国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王翔一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绝不仅是一个只能生产服装、玩具和小商品的国家,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当年,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撑起了庞大的“两弹一星”工程;今天,载人航天工程依靠的同样是全国大协作。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大协作,不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
航空、船舶、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队的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
各行业各地区所做的工作难以统计,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单位都默默无闻地为此付出,以每次航行最远的交通部救捞局的“德意”轮为例,花费9天时间劈波斩浪到达预定海域,当那10分钟的警报解除之后,再在大风浪里颠簸9天返回港口……
9月27日,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走出飞船。这意味着,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承载梦想“走”入太空
飞天梦想,千年夙愿。从1999年神舟一号初样产品上天到神舟二号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从神舟三号装载形体假人升空到神舟四号载人航天所涉及的各系统全面启动,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神舟六号“两人多天”航天飞行到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短短9年间实现了7次重大突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 “走”入太空的航天梦想。
发射成功
9月25日21时10分,发射神舟七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成功,飞船腾空而起。
与发射神六飞船的火箭相比,托举神七的这枚火箭有36项技术改进。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6次飞行。
在发射神舟七号的火箭点火升空的同时,着陆场系统全面启动。在飞船飞行期间,着陆场系统随时待命。
21时20分许,远在大洋深处的远望号测量船传来消息:跟踪正常。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随后,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紧接着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控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漫步太空
27日下午,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行走,中国人第一次把足迹印在茫茫太空。
16时34分,地面下达出舱指令。翟志刚“浮”到轨道舱舱门附近,伸手转动舱门手柄。深邃的太空,在中国人面前豁然敞开。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头先脚后飘出母船,开始沿着轨道舱壁活动。
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转身。接过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五星红旗,翟志刚徐徐挥动。接着翟志刚取下安装在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顺利交回舱内。
快要返回飞船时,粗粗的电脐带缠在了翟志刚两腿之间。他用力固定住身体,两腿轻轻踢动,顺利绕过电脐带,没有和飞船发生撞击。
在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出舱的同时,景海鹏留在返回舱里值守。
17时许,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
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随后,航天员开始进行舱门检漏、轨道舱升压。确认安全后,航天员脱下了舱外航天服。
出舱任务圆满完成,中国人的足迹首次留在了茫茫太空。
成功返回
2008年9月28日15时13分,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位航天员在内蒙古草原的秋阳中稳稳落地——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重大突破,中国人的足迹随着这次飞行留在了茫茫太空。
在68个多小时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飞行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始终与地面保持密切联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航天员生理遥测参数,随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飞行期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地面组织指挥和测控系统的协同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释放了伴飞卫星,进行了绕飞试验。
16时47分,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运行第45圈,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向其发出返回指令。
16时49分,飞船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随后,飞船制动发动机点火。电子显示屏上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高度不断降低,正从太空飞向祖国的怀抱。
在飞船返回舱穿越稠密的大气层后,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担负飞船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着陆场回收站及时发现目标,在陆军航空兵部队配合下,迅速抵达返回舱着陆地点,协助航天员安全出舱。
18时28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七艘神舟飞船的不同
1999年以来,神舟飞船共进行了七次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参加研制和试验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以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共和国载人航天史上的辉煌,实现了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跨越。
神舟一号飞船着重考核了飞船研制的5大关键技术。神舟一号飞船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型飞船,主要利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的机会,着重考核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飞船系统的舱段分离技术、调姿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等5大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因此,飞船采用了最小的配置,仅上了与飞船返回系统紧密相关的8个分系统,飞船的轨道舱也没有进行留轨试验。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11分的太空飞行,绕地球飞行14圈后,准确返回,神舟一号首次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飞船重点考核两个系统,完善其它系统。神舟二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而采用全系统配置的正样无人飞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在舱内温控、系统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础上,重点考核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两个分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检验了飞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轨道舱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留轨试验。
2001年1月l0日,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按设计要求在太空飞行7天,绕地球108圈后返回地面,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飞船优化性能,增加载人有关设备,特别是逃逸塔。神舟三号飞船是神舟二号的改进型,对神舟二号某些部分做了进一步改进并通过了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同时,在神舟三号上,增加了部分载人所需设备和技术,尤其是增加了在飞船发射出现故障时,用于保证航天员安全脱离危险的逃逸救生塔。进一步优化改进了许多分系统的性能,这些工作对确保航天员安全措施方面得到了较大完善。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4月1日安全返回。这是中国发射成功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技术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已完全掌握载人航天天地往返技术。
神舟四号飞船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功能,优化了舱内载人环境,增加了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增强了整船偏航机动能力。神舟四号飞船,在充分继承前三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设计人员还改善了舱内载人环境,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使用、出舱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为航天员创造出了一个美观舒适的“太空卧室”。为了验证飞船的各项性能,2002年,正在训练中的航天员还在神舟四号飞船上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适应性测试。 经过航天员与飞船的人船联合测试、工效学评价试验考核,航天员普遍对飞船的操作设计和工作环境反映良好。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1月5日成功返回。作为对载人技术考核最全面、与载人飞行技术状态完全一致的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神舟飞船已经完全具备载人航天条件,中国人圆梦太空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神舟五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神舟四号飞船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对神舟五号航天员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按照乘坐1名航天员的要求做了修改。神舟五号飞船是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载人飞船,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做到“平安上去,安全回来”,飞船上配备了多种安全飞行模式,在正常情况下飞船是完全自动飞行的,当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航天员手控或由地面通过遥控进行切换。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在轨飞行一天后,于10月16日清晨返回,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用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国家。
经过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特别是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试验,考核了飞船整船的软件、硬件产品及机、电、热设计,证明了飞船具备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条件。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五号飞船,每艘飞船上装载着大量的空间试验设备均不相同,已获得了大量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实验研究成果。
神舟六号飞船按照2人5天并具有7天自主飞行能力,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和人性化设计,增强了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7日返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次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神舟七号首次实现满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实现三人多天的在轨飞行。与“神六”相比,“神七”除多了一名航天员外,还有许多之前神舟系列飞船从未有过的新改进和新功能,例如气闸舱、小伴星等。
“神七”内部设施在“神六”基础上的优化, “神七”的设计在飞船内部的空间保障上做足了文章。由于此次太空之旅要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而舱外航天服的体积较大,两名航天员要进行穿脱动作,此外还要携带3人5天的生活物品,这势必要占据舱内的有限空间。为此,“神七”飞船内,各种仪器被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了空间使用率。 与“神六”相比,“神七”除了硬件上的优化和改进,飞行程序也做了改变。由于“神七”此次主要任务是航天员太空行走,飞行程序的改变也多是为太空行走服务。包括发射返回时间调整、返回时放弃轨道舱等。“神五”“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而“神七”的发射时间调整为晚上,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神舟七号进入天空,9月28日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中国宇航员的首次太空漫步,出舱活动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工程的研制建设,继承了我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的整体水平。以神舟飞船研制为例,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在神舟飞船研制中,研制人员面对载人航天领域高技术难度、高可靠要求、高质量保证的挑战,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攀登世界载人航天技术新高峰。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攻克了13项系统级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神舟飞船的初样设计奠定下坚实基础,而且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水平的提高。神舟飞船研制者在向载人航天技术高峰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实现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新跨越。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成功飞行,都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搭载的国旗、八一军旗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等,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珍贵教材。搭载的动植物、微生物、微重力和材料科学等试验,对带动我国的多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飞船的留轨舱在太空中开展了空间环境监测、对地遥感观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获取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编辑:晨雨)
神舟家谱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技术应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 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 模拟载人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百折不挠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六号承前启后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 /76圈
搭载物品: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还有生物菌、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等将用于太空育实试验;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标识。
实验项目: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的重要区别是要在轨道舱里开展一些有人参与的科学实验。开展一些功效学方面的实验,还有相关的一些医学方面的实验,包括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神舟七号历史跨越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27分/45圈
承载物品:除新型生物材料、生物燃料、医药和食品的重要微生物菌种;用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南芥、番茄等材料;多种林草类种子;用于医学领域研制抗恶性肿瘤的纳米药物生物原料等多种重要植物品种外,还有“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出舱航天员展示的手绣五星红旗、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两岸民众祝福录音U盘、丝质中国地图、江西三清山濒危植物物种、由健在老红军、老将军签名的三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由文化部发起的以“和平颂——太空飞行艺术之旅”为主题的一批书画篆刻作品,以及由中国宇航学会征集搭载的心系太空画等。
实验项目:航天员舱外活动,舱外航天员需要在另一位航天员的配合下按计划完成空间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的实验项目,地面人员则要保证“天地”联系畅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