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金融海啸到土改新政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4 宋兆卿 总第057期 放大 缩小

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各国政府接二连三地推出规模巨大的救援计划,然而惨淡依旧的市场表明,要想在短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殊为不易,灾难似乎还在向着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转化。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或许可以庆幸逃过一劫,然而要在哀鸿遍野的全球经济中保持一枝独秀也困难重重,这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做好自己的事”,通过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撬动以消费为代表的巨大内需市场。

 在2007年次贷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癣疥之疾竟会演变为后来的存亡之症。今日的各国政府相继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计划,然而市场却依旧延续着“自由落体”运动,投资者的信心已经崩溃。显然,救援计划无法改变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的暗淡前景。9月份美国的新增失业人口为15.9万,零售额下降1.2%创三年来最大降幅。而通用和克莱斯勒合并的消息似乎更加确认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很糟糕,欧洲更严重,冰岛甚至已经到了国家破产的地步。危险还在于,如果救援行动不见成效,美联储很有可能采取印刷钞票的极端手段,就像伯南克自己说的那样“开直升机从空中撒钱”,如此则美元将加剧贬值,世界经济也将因此加大陷入滞胀的危险。

这场金融海啸宣告了美国通过负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败,也同样意味着中国外部失衡增长模式的结束。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正是美国经济的倒影:美国的逆差就是中国的顺差,美国的消费增长就是中国的出口增长。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促使中国不得不寻求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而转型的焦点就在于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再造。我们拥有令其他国家政府为之羡慕的庞大国内市场,然而内需却一直不足,内需不足在于消费不振,消费不振又主要是因为农村拖了后腿。广大的农村地区仅为城市消费的近四分之一,这正是我国内需经济薄弱的要害之处。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十七届三中全会推出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具有双重意义,这既是中国推进改革进程的继往开来之举,也是中国经济寻求内外平衡的健康增长,免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重要转变。会议释放出的两个信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是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弱化集体所有权,将土地承包权由软变硬,并以此来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难题;二是改革现有征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强化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和健康发展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农民在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和房产之后,将获得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资本和立足之地,并使得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城市化进程。根据估算,农村仅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就高达20万亿元,如果18亿亩耕地使用权可流转将释放出更多财富,从而成为带动农村消费、城市化等的重要支点。

中国若能通过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全面理顺土地关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则对内可以启动世界最大的内需经济体系,建立内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外则有助于改变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并有效遏制金融海啸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的势头,而今后的中国经济也将是真正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