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二十世纪文化的悲情走向从容平和地面对世界的心态。
●北京奥运会给了我们新的平台,展示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中国和它的梦想。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北京奥运开幕式说起
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确实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一百年的梦想,中国付出了这么多,今天终于有了历史和世界给予中国的报偿,而中国和北京也用自己的想象力挑战创造的极限,以对于完美和圆满的追求回报了整个世界。这个城市里璀璨的焰火和鸟巢里的演出都让世界赞叹。中国给了世界灿烂的视觉的震撼,给了世界传统文化的神韵和气势,给了世界对于人类价值的共同的关怀。
其中有两个亮点其实象征了我们所走过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值得稍加分析:
一个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歌,一个是点燃火炬的人。这两者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歌词非常短,但其实词短情长,意义很深: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这里的“我”和“你”其实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这里,我和你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比较淡定的从容和平和,有了一种相互守望、共同创造世界未来的自信。我们“同住地球村”的意识, “永远是一家人”的愿望,都喻示着在这个2008,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和世界之间新的关系。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民族的坦然和坦诚,也显示了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这种融入当然不是取消“我”和“你”之间的差异,而是我们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展现的新的理想和新的祈愿。中国此时已经能够平视世界,已经能够为世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分享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理想。
1993年,一首也同样由刘欢演唱的歌曲,有和这首歌相似的题材,内容却有完全不同的面貌。那首歌同样表现的是“我”与“你”的关系,也同样意蕴深沉,但却和《我和你》的意思有相当的不同。这就是1993年秋天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歌《千万次的问》。虽然那部电视剧仅仅是讲述一个北京人王起明在纽约的艰难奋斗史,但那首歌却超越了这部电视剧而具有着相当的意义。那首歌也同样震撼人心: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问我到底爱不爱你,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已被你耗尽,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问我到底恨不恨你,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千万次的问》曾经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这首歌可以说也是在表现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的认识水准。在这里,“我”还是在做着坚韧的努力,试图融入世界,和“你”平等对话,但这一切却显得如此艰难和如此痛苦。中国还在艰苦地摸索走向世界的道路,我们还充满一种对于世界的焦虑。中国和世界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百年的富强之梦,其实就是试图让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融入世界。但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经验,让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难免于仰视和俯视的视角,两者都充满了焦虑。这就造成了《千万次的问》里面的那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千万里”的追寻,而“你却并不在意”的感慨。“我已经不再是我”的必然,而“你却依然是你”的现实状况,让这首歌自有自己的深沉内涵。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艰辛奋斗其实正是为了争取一个和世界之间的新的关系。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梦想,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人类贡献中国的力量的愿望,正是我们在整个二十世纪不断努力追寻的目标。《千万次的问》其实也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我们曾经有过的悲情,我们曾经有过的感慨,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的艰难。
但今天,我看到的是在一个蓝色的星球之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一起引吭高歌: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获得了历史和世界的报偿,“我”和“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在一起”的美好时刻。我向你伸出的手也得到了你最好的回应。《我和你》短短的歌词其实道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动和浪漫的情怀。
点燃主火炬的李宁是让中国骄傲的运动员,他又是一个成功转型,在创业路上获得了成功的企业家,他的精神和生活正说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给予了中国的年轻人一个完整的榜样,他在这个晚上达到的高度和他的再度挑战极限的勇气和能力让我们感受中国人的力量。如果说,李宁的前半段的成功体操生涯,让我们受到精神上的激励和振奋,那么,他的后半段的成功企业家的生涯,也让我们感受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发展的主题也仍然是今天中国走向未来的最为宝贵的动力。我觉得李宁其实完美地呈现了“中国梦”的形象,也完美地呈现了中国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李宁的历史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人共同走过的三十年的历史的一个象征。在这个创造的历史的新起点上,李宁是让圣火点燃的人,也是让我们感受三十年来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之路的人。
他点燃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内心的火炬,而且是人类共同的祈愿和希望的火炬。他点燃火炬的同时,也把责任交给了今天的年轻人。李宁点燃火炬,完成了他的使命,也让我们的年轻人感受他们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在这里看到了薪火相传的生命意涵。
这两个“点”见证了三十年来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二十世纪文化的悲情走向从容平和地面对世界的心态的变化。
三十年:打造新的“中国梦”的伟大旅程
三十年来,我们可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时期”到九十年代的“后新时期”直到今天的“新世纪”。这可以说是打造新的“中国梦”的伟大旅程。
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件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需求新的空间的努力。其实八十年代的主题,就是如何将个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宏大的集体性话语中脱离出来。八十年代的“主体性”的召唤表达出来的就是这种“个人”存在的精神性的要求。而这个“主体性”正是新的“现代性”的展开的前提。八十年代其实具体地展现了这一“主体性”的话语。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寻找,变成了八十年代的“现代性”赋予我们的最大的梦想。当时的“新时期文学”主导着各种大众文化的复兴。都是中国人从匮乏中挣脱的时候,首先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个人的确立。
九十年代的“后新时期”文化的特点就在于一种“物质性”的出现。没有物质性的变化,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未来。虽然我们可能丢失八十年代宝贵的东西,但这丢失却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必然。八十年代的文化中,我们的想象是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的,我们好像是用头脑站立在世界上,我们虽然仍然面对匮乏的生活和新的来自外界的物质性诱惑,但我们的纯粹的精神追求和抽象的理想支撑了我们的想象和追问。所以,八十年代的“新时期”虽然有极大的物质性的吸引背景,却是在精神的层面上展开自身的,它依然是不及物的。这里的追求几乎忽略了“物质”的诱惑和吸引。但九十年代的后新时期却是将八十年代的抽象的精神转变为物质的追求。其实,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断裂中自有其连续性。九十年代将八十年代抽象的“主体”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实实在在的“个人”,八十年代的“主体”是以抽象的精神进入世界的,它仅仅表达了一个真诚而单纯的愿望,也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展开。它的没有物质支撑的空洞性,正需要九十年代的填充。而九十年代的这些中国的“个人”以实实在在的劳动力加入了世界,用自己的具体的劳动和低廉的收入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性的世界。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正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给了抽象的八十年代一个具体的、感性的现实。八十年代的那些抽象而浪漫的观念正是被九十年代的消费愿望和物质追求所具体化的。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世纪文化”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和平崛起伴随着加入WTO、申奥和申博的成功而变成了现实。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更超过了2000美元。有关中国的“脱贫困”和“脱第三世界”的形象已经凸现出来。“新世纪文化”已经从各个方面全面超越了“新文学”的话语构架和文学制度。这种转变可以用《新周刊》2003年10月1日那一期的表述来形容。这期《新周刊》主题是“新新中国”。编辑有这样一个表述让我有所触动: “对于‘中国’来说,‘新中国’这个词语一直表明着政治上的新,政体的更新;如今在生活方式、文化时尚形态上有着全新的方向与发展可能,‘新新中国’冒升而出。”这个“新新中国”的描述的确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中国的历史发生的改变可以说在日常生活层面和全球层面上都前所未有。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和中国的一系列变化到新世纪已经由朦胧而日渐清晰。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和资本投入的中心的崛起,是和新的世界秩序的日益成形几乎同步的。中国开始告别现代以来的“弱者”形象,逐渐成为强者的一员。新的秩序目前并没有使中国面临灾难和痛苦,而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这里中国内部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外部也还有许多挑战,但伴随着新世纪,中国的两个进程已经进入了实现阶段:首先,高速的成长“脱贫困化”正是今天中国的全球形象的焦点。其次,中国开始在全球发挥的历史作用已经能够和全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划开界限,中国的“脱第三世界化”也日渐明显。这两个进程正在改变整个世界。而这种改变强烈地需要新的文化想象。这个被《新周刊》称为“新新中国”的新的前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个时代的意义
当然,当下我们的文化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高端文化中,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这样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为世界所了解。低端文化方面,大众文化的竞争力还远远没有和经济成长相适应。我们的文化全球合法性不足,没有“说法”,同时吸引力不足,没有“魅力”。这些挑战也需要真实面对。而这次奥运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平台来展示一个充满活力、面对未来的中国和它的梦想。
回首往事,比起我们的前人来,我们似乎太看低了自己的时代。其实这个时代的意义可能对于中国来说是最为关键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从中国现代历史的屈辱和失败中超拔出来的“新新中国”,它并不是用悲壮和决绝的伟大的选择带来的,而是以我们似乎难以理解的平常和平淡的日常生活的进展带来的。我们没有见到耸动的宏伟叙事,却见到了一个社会高速的变化和成长;没有见到巨大的悲剧和巨大的牺牲,却见到了靠加入全球化带来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其实,中国人在这里创造了自己新的历史。
三十年来,我们打造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