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征程中,集中全党智慧,吸纳文明成果,总结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和解决党、国家及军队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在党的指导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一、着眼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工具,提出求真务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哲学思想和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价值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哲学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石,为其他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逻辑前提、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工具。研究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首先就要研究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一是明确提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求真务实”,既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新概括、新抽象。从哲学意义上讲,求真务实就是要从事物本来面目出发,充分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具体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求什么真、务什么实,鲜明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应注重把握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问题,既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得到空前拓展,又使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得到极大丰富。二是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揭示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本质规律。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第一次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加以表述和运用,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面,就是各方面都要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就是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发展进程中要注重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作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是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及观点的系统继承与发展。三是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创见之一,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观点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深刻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胡锦涛同志鲜明提出“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来引导和规范社会发展,强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指出“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是发展的客体,要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国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胡锦涛同志非常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具体运用和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运用意识能动作用于物质的观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运用实践观、认识论等观点,强调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筹划、部署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四个结合”、“三个一批”、“一个进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调全局性、扩大群众性、增强针对性、注重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胡锦涛同志的哲学思想内涵丰富,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充满生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始终把它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指导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不仅注重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点,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和新的发展,而且注重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运用,与新的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改革、稳定和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求真务实的思想观点和基本内涵。这是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贡献和实践贡献。另一方面,进一步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正确途径。纵观胡锦涛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既是对理论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强调必须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任务,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研究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推动实践进步,又促进理论发展。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突出把从哲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正确途径。胡锦涛同志涉及哲学的重要思想和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可以预见,胡锦涛同志哲学思想对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对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p#副标题#e#二、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提出并采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从理论上阐明无产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随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历不同历史阶段基本路线的调整,经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加强党的执政实践,发展党的执政理论。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执政党建设理论日趋完善和发展。一是明确提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突出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全面总结55年来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方法途径作出科学规划和部署。这一重大思想和决策,紧紧扭住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胡锦涛同志十分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次提出把先进性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强调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这些思想和论述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但这种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而是有一个重在建设的问题,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突出强调“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长期执政的现实环境,不可避免地会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胡锦涛同志历来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明确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2005年1月,中央颁布下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一并作为党的五项重点建设,进一步突出和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将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举措,深刻反映胡锦涛同志反腐倡廉思想,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指针和依据。
胡锦涛同志紧紧抓住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并采取上述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决策,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使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更为明确、更为完备、更为科学。一是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目标。目标具有重要导向和牵引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引导和指导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引意义。二是进一步指明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分析胡锦涛同志党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立足长期执政这个现实环境和内外条件,作出一系列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重要方针和决策。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都是围绕这个特点展开和布局的,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如此系统、全面地阐述党的执政理论,迄今为止绝无仅有,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三是进一步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执政规律是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活动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非常注重加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一系列党建思想和战略,都是在准确判断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掌好权的艰巨性,清醒把握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党所肩负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总体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其本身既是对执政规律认识深化和升华的结晶,又是对执政规律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p#副标题#e#三、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探索,提出并采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制度。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一是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当前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际上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模式和道路的新选择,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是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继承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借鉴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突出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六个必须”,做好“十项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三是明确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指明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这“四个坚定不移”,进一步指明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既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彰显治国理政的雄才伟略,彰显科学把握大势、善抓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的深邃洞察力及思维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重大贡献。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解读,具体而言,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又要遵照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更进一步继承、更深一层揭示,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二是进一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生产资料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乐趣;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精神文明高度发展,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极大提高。这一蓝图不仅美好,而且远大,是我们长期、最终的奋斗目标,必须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描绘和规划出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和社会蓝图的阶段性目标,更加清晰具体、更加客观实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是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着眼于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发展和最新概括。(上)
(作者:济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