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春佳节话年俗

shehuiguangjiao 2010-12-10 18:11:04 总第063期 放大 缩小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包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少数民族过春节之精彩活动篇

在我国,春节是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不但是汉族的节日,而且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春节期间,汉族同胞喜欢玩灯,玩狮子;少数民族有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十分有趣。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大小围坐在火炉旁,通宵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河边挑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会被认为是最勤快的人。

蒙古族:除夕之夜,合家围坐在蒙古包中央,开始饮酒进餐,按习惯要比往日多吃多喝,但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这就象征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除夕之夜,晚辈还纷纷向长辈敬“辞岁酒”,祝长辈健康长寿。

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喜欢在除夕之夜进行“问树”的活动。吃过团年饭,人们挑着灯把纸钱贴在果树上,而主人拿着斧子敲着树杆问:“你结不结果?”躲在树杆后的人答道:“结果!”主人又问:“结的果壮实不壮实?”答道:“壮实!”主人又问:“不落果吗?”答:“不落果!”主人得到满意答复后才回家。

拉古族:除夕晚上,全家大小都要洗个澡,并做好大年初一的各类食物。在食物中,他们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人们吃之外,还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糊一点,以酬谢过去的一年与主人合作,并预祝新年里共同创造更多的财富。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同胞们在除夕夜,晚辈要给长辈斟酒叩头。随后,人们拿着桦皮盒或铁皮盒围着马跑几次,并不停喊道:“木合木合!”初一以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特别是正月十六互相“抹黑脸”。但儿子和儿媳不得与父亲互抹,哥哥与弟嫂不得互抹。年轻人给老年人抹要先给老人叩头,待老人点头应允后才能抹。

彝族:彝族同胞最喜欢在春节期间进行摔跤比赛。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马,奔往摔跤场上。“摔跤”彝语叫“吉格”。摔三次为“一避”,有多种动作,如跨、绊、蹦、转身、进跨、抢、摔等动作。摔跤既是斗智也是斗力,摔到精彩处,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苗族:苗族人民过春节最有趣的活动是斗牛、打年鼓。斗牛时,往往有几千人前来观看。斗牛结束以后,还要进行“打年鼓”活动。他们事先把各户凑集的糯米酒抬到场地中央,众人一边喝酒一边踩着鼓点或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还一边欢快地传花棒,每当鼓声一停,花棒落在谁的手里,谁就要被罚唱歌。

傈僳族:傈僳族春节期间最喜欢举行“赛诗会”。会上,青年男女穿着节日民族盛装,遥遥相对,在恋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的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他们爱唱的名诗或名调。

雅美族:台湾兰屿岛上的雅美族年轻妇女,春节期间最喜欢跳“头发舞”。这些年轻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平常梳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髻”。春节期间,她们成群结队到村寨草坪上跳头发舞。她们首先将头发解开,披下来,然后,随着鼓乐声把头发抛前甩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头发舞,有祝父母及上辈健康长寿的意思。

瑶族:瑶族同胞到了春节初一,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这个戏是由三个人扮着耕牛、耕田的人及扛着锄头的农夫,又歌又舞,表示欢度农业丰收。演戏时,扮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种逗人喜爱的动作,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欢笑。按当地风俗,谁能摸到“春牛”的眉心,谁就幸福。

侗族:侗族喜欢在春节期间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那么,乙村的乐队就先在村头吹奏着芦笙迎接,见面后,乙村先奏起“迎宾曲”,甲村再吹“见面曲”,然后跟着乙队欢欢喜喜到乙村,饮宴之后,芦笙会就开始了。

满族: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挂旗。满族本分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一年吉祥如意的开端。

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拜访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的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编辑 兰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