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民间京剧在阵痛中前行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4 总第065期 放大 缩小

2008年末在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民营京剧团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闪亮登场。这是自我国举办京剧艺术节以来民营剧团的首次亮相。他们的演出不仅带给观众京剧艺术的享受,更带来京剧演出市场化运作的惊喜。但作为京剧界第一家民营工作室,它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又折射出中国艺术团体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

创办民营京剧团喜忧参半

“没有人像我这么傻,赔钱办剧团,但也没人像我一样为京剧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创办者周燕萍略带感慨地说。

幼时的周燕萍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1974年仅10岁的她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京剧班,毕业后分配至江西省上饶京剧团。上世纪80年代,周燕萍开始向声乐方面发展,进入上海音乐学校进修,但她始终无法割舍衷心热爱的京剧艺术。1998年她再次投师,系统全面地钻研梅派表演艺术,次年应聘加入上海京剧院。

在国家剧团时间一长,周燕萍的困惑也随之产生,如演出档期冲突、精力牵扯、薪酬压力和人情世故的处理等。更主要的是,“院团都是国家养着的,容易把人养‘懒’,京剧人的积极性很难发挥。”

“要想让京剧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再现繁荣,必须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方面寻求生机。”基于对京剧的酷爱,在友人帮衬下,周燕萍扔掉上海京剧院签约演员的“铁饭碗”,自筹资金,于2003年9月正式创办 “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

周燕萍回想起那段创业的日子“当时,工作室只有几个人是固定的,其余人员都要到其他剧院聘请。固定人员每月领工资,一般都在2000余元,外聘的老师我们一般采取协商方式,但大家知道我们资金运转比较艰难,都很能理解。”

 此前,上海成立的许多民营沪剧、越剧工作室都挂靠在国家团里,但周燕萍的工作室,没有依托国家剧院的优越性,没有拨款排戏,没有团购包戏。周燕萍说:“工作室每花掉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能借来的就不买。所有费用来源,主要依靠我们从演出中获取利润,靠市场运作、管理、发展、生存。”

民营京剧团“激活”艺术生产力

几年来,周燕萍的工作室为弘扬国粹,下社区、进校园、入部队演出,并在上海文华里京昆会所的鼎力支持下组织票友学习班,拉近了传统京剧和当代青年人的距离,既挽留住了老戏迷,又吸引来新观众。

更可贵的是,他们“东戏西送”,组团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巡演,成功地开拓了一片西部文化市场。他们组成一个“乌兰牧骑”式的综艺小分队,每天辗转一个农场,光在路上就要花大半天时间。新疆干旱地区缺水,演员演完之后有时招待所里连卸妆用水都没有,但无人叫苦。

从2005年7月至8月初,他们在新疆农场慰问演出了十几场综艺节目,每晚从10时演至12时,观者踊跃。加上电视转播,看过这台节目的新疆观众达到百万人次之多。尽管得到的报酬不算多,可是这样的演出机制,让一批演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坚持普及和原创两条腿走路,是周燕萍当初为工作室定下的思路。新疆回来后,周燕萍先期投资5万元创排新作《道观琴缘》。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安排在群文项目中的小型演出《道观琴缘》,吸引了梅葆玖等名家的捧场。2008年,周燕萍工作室携《道观琴缘》受邀成为京剧节历史上第一个参演的民间京剧团。

《道观琴缘》是工作室多年来的心血和成果,周燕萍从心底里想把它做好。由于经费紧张,演员、舞美等加起来不到50人,但所有演员都很认真地排戏。演出当晚,他们在淄博剧院以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清新雅致的唱腔,征服了全场观众,演出后场内掌声不息。

面临政策缺失和市场挤压双重压力

周燕萍很珍惜这次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亮相的机会,她说:“这次受邀演出,是国家对民营京剧团的肯定,也是民营京剧团发展的一次机遇。”

相对于本届京剧节一些剧目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大制作、大投入,《道观琴缘》没花国家一分钱,完全是一次民间的、自发的京剧艺术创作、演出行动。周燕萍介绍说,《道观琴缘》布景、创作、音乐、舞美、导演共花去70万元。“这笔钱我是用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的,另外还有向亲戚、朋友借取的。”

周燕萍坦言,如今民营剧团面临政策缺失和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上海民营剧团不能评职称,人才很难留下,‘进校园’演出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也没有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一些人还对民营剧团有偏见,认为草台班子能演好‘国粹’?”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改革方面进展较快,但由于产权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攻坚没有完成,大部分文化单位并未形成真正的市场能力。据统计,演出收入从1978年到2006年增长了近10倍,但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拨款却增长了近20倍。而且,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费自给率也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41%下跌到2006年的29%。这表明,艺术表演团体不但没有提高自主生存能力,反而对公共经费更加依赖。

目前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已走过5个年头。《道观琴缘》编剧翁思再说:“民营剧团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又具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希望国家能鼓励民营剧团发展,让京剧艺术更加走近寻常百姓,进一步发扬光大。” (编辑 莫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