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媒介的一项最新调查说,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即将见底,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率先脱离经济危机的国家之一。已经高歌猛进了一个多月的A股市场这张所谓的“经济晴雨表”似乎也倾向于呼应“经济即将回春”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依据,主要源于人们对中央政府4万亿的刺激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效果即将显现的复苏信心。对于4万亿投资计划,许多经济学家偏重于相信其对于拉动GDP的功效,而少有探讨这里面存在的可能机理;对于宽松的信贷政策,许多经济学家偏重关于规模的数据,而忽视这些信贷资金的实际去向。由此,建立在这两条政府政策之上的、关于经济即将复苏的观点,就值得进一步商榷了。
就在中央政府当初果断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之时,笔者即撰文提出:导致本轮中国经济调整的因素并非仅仅只是外需萎缩。单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能并不能满足此次经济危机的政策调节之需。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制度”瓶颈、房地产市场泡沫、劳资冲突及相应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等,都在考验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便成了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能否持续增长的瓶颈。此外,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来自政府政策、经济体制的多种或明或隐的歧视,其生存环境远比一般的国有企业更艰难、更糟糕。而所有这些现实的窘困之态,都亟须政府通过锐意改革,进而建立一套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持续的高房价将国民经济推上了高风险的运行轨道。土地是所有农工商业的重要生产要素。房地产泡沫虽然给一部分企业提供了投资或者说投机的窗口,但无可避免地增加了所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而且,持续的高房价吸收了银行的大量资金流入,使得银行也面临着资金被“套牢”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商言商,即使有中央的号令在手,但银行的“惜贷”、“选择性贷款”等隐蔽性行为也变得不可避免了。
在全球化情境下,中国农民工早已成了中国人力资源中走在国际化最前沿的劳动工种,他们的就业难题绝非仅仅依靠中国自身的经济容量就可以解决的,而与国外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已成为全球性“市场失灵”在中国最明显的一个体现。
另一方面,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发点是“保增长”,原本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松绑、为银行盘活资产、促进农民工就业,但作用似乎比较弱,况且,“保增长”本身会出现许多“水分”,而“保就业”可能才是其政策最实在的一个方向。
扩大投资是政府最能主动做到的政策取向,而且最能立竿见影的“保增长”方式,但政府投资如果过于泛滥的话,短期也许会出现GDP增长的回暖,而这些也只能看成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透支”形式。稍有闪失,这样的拯救经济方式,也许同时就是培植下一场经济危机的潜在诱因。
在经济危机下,人们会显示出对流动性的执著偏好,也就是凯恩斯主义者常说的“流动性陷阱”。所以,政府的积极投资政策要想发挥作用,还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配合打底。如果中国经济本身的基本面没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不需要政府进行深一步的体制改革,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许能够让资金顺利流向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手中,经济的周期性复苏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那么“信贷规模的迅猛增长是经济复苏的一种积极性征兆”这一想法恐怕就只是某些人的幻觉罢了。
最近相关对浙江省某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不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众多的城市商业以及民间银行,都有天然乐于将贷款向大企业投放的动机与欲望,但经济体系中真正需要资金的却是那些嗷嗷待哺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也就给了大企业一个制度“套利”的机会——根据自己的信用状况从银行以低息借得大量的闲散资金,然后再以高利贷的方式转贷给中小企业。为了谋得基本的生存权利,中小企业不得不委曲求全。这样,一种资金投放的扭曲,势必加重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同时渠道运行的交易成本不断加大。如果是通过这样的渠道,那么信贷规模的扩大还能是经济复苏的一种征兆吗?即使真有简单的传递效应,那么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迎来我们前些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前的经济过热现象,中国的经济轨迹和政府政策也开始放置在摆动的“秋千板”:一种力量向上的时候,必须需要另一种相反的力量来大力打压;而一种力量向下的时候,就必须有同一种打压的力量来扶持。“秋千”在物理上虽然可以不断摆动,但幸运的是它仍有一种平衡的中心,而经济上的“秋千”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无从回答,当然更多的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从股市的交易量可以看到,之前的沪深两市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2007年股市最火爆时的交易量。如果4万亿投资政策不幸仅仅成了投机客们的炒作题材,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投机客们资金充足、威力更大,那么政府的经济拯救政策不就刚好给了投机客们兴风作浪提供适宜的土壤吗?
中国经济何时见底?首先应该是房价见底、农民工就业状况好转、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得以建立的基础上。在这些条件没有实质性见好时,侈谈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复苏阶段,不仅不利于政府借着经济危机痛下深化改革的决心,而且会让中国经济走入误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