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看病不难不贵说”是谁的心声?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4 □ 文/吴酩 总第069期 放大 缩小

两会期间,有媒体报道了数位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委员的不同声音: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导致医疗资源“拥挤”。他们认为,应该对“看病难看病贵”给出定义,确立标准。这一消息,立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番高见,不由让人立即联想起晋朝那个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的痴儿晋惠帝。不错,笼统说“看病难看病贵”确实不对。在中国,的确有部分人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是与医药卫生沾边的各种“关系人”,不仅自己从不为看病发愁犯难,而且会帮助“有求者”找门路、搭关系排忧解难。但是,不为看病发愁犯难的人中,像上述几位委员这样公然否认现实中国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却不多见。如同始终否认房价高的某些房地产大亨和周久耕一类官员一样,人们有理由怀疑持“看病不难不贵”的这些委员,正是医药卫生领域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对于普通老百姓在看病方面的艰难,他们既无亲身体会,更无同情之心。在他们身上似乎只剩下了那把冷冰冰的手术刀了。

 让高药费、高医疗费、高回扣、大“红包”的受益者说实话,真是难上加难,除非他像钟南山、华益慰那样有良知、有良心。但现如今,这样的好人,老百姓见得实在太少,否则他们也不会被当作新闻人物大肆宣传报道。物以稀为贵嘛。钟南山也的确“贵”得其所!同样参加两会,身为人大代表的他却敢于得罪同行,掷地有声地说:“看病难看病贵是存在的!”当然他也分析了造成难和贵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医疗体制、医疗结构扭曲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像那几位委员那样用“概念标准”、“国外情况”说事,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如很多问题在基层就能解决,在大医院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大医院应该致力于疑难病例,但现在更多是在看普通病、常见病”。关键就在这个“假如”上,因为钟南山非常清楚,中国的现实状况是,基层实在太薄弱了,不要说解决“很多问题”,多数是连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错诊、延误导致小病拖大、误诊致死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多数人能在家门口花少钱治好病,谁会说“看病难看病贵”?谁愿意跋山涉水花大钱异地去求医?不是没病找病,也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被逼的!也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钟南山才在两会上建议政府计划用于医疗领域的8000多亿资金全部花在健全社区医疗方面。

笔者母亲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她是5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老知识分子,对党忠心耿耿,但近年现实的医疗困难使她怨气不断。85岁的她,身体算是很不错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但也难免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的老年病症。让人没想到的是,看病贵竟成了她最重的心病,超过了自身疾病对她的伤害。她所在的陕西医保制度规定,门诊每年每人只给600多元(前两年只有300多元),超出部分全部自负;住院每次只能报销2000元,超出自负。老人最近三年因连续眩晕、呕吐(医生诊断是大脑供血不足引起)住了三次医院,每次10天左右,费用分别是9000多元、5000多元和4600多元,结果只分别报销了1600多元。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才1000多元,三次住院的自负费用却达15000元!加上平时自己买药的费用,老人近一半退休金都用在“看病”上了。为此,陕西医院和住院患者达成了一种“默契”:费用快到2000元时,院方就通知病人先结账出院,几天后再回来,如此往返。老人却经不起这种折腾,不是实在难忍,她一天也不想在医院待。有一次液还没输完,她就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了。“看病”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为此,给总理写过信,但除接过一次信访部门的问询电话外,就再没下文了。我们常宽慰说,有我们呢,别把看病当难事。可挡不住老人经常念叨:是啊,比起儿女不行的,我知足。但就是心里不平,年轻时没病,公费医疗也没花国家多少钱;现在老了,有点小毛病国家却不管了。这叫什么医保啊?一辈子没靠过人,到老了自己却连病都看不起了。

说实话,笔者在事业单位工作,虽然也退休了,但享受公费医疗,基本没遇到“看病难看病贵”。但我有眼睛、有耳朵、有心,我知道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多数中国老百姓的难处。在这方面,中央领导也是与民同心的,虽然我相信他们自己并没遇到这种难题,但是从没见到哪位领导否认过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而都是在想方设法推进医疗改革,尽快为民解难解忧。

人大代表是所在选区的人民选出的,政协委员是各界协商推荐的,他们可以受所在地区、界别的委托,发表看法、提出意见,也有表达各自观点的权力。但是人大、政协终归不是各种利益集团代表的交易场,代表、委员不能只为维护特定群体的既得利益“奔走呼号”,更要提升眼界、放宽胸怀,为保护13亿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言献策。用这个标准衡量,钟南山这样的代表更合格,必然更受人民的欢迎与拥戴。

认为“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人,把责任推给了广大患者,认为难和贵是“求医标准过高”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眼下正加紧推进的新医疗改革既无必要、也不紧迫,只要下大气力对广大患者进行教育,让他们赶快降低求医标准,一切难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这是符合实际吗?代表的是谁家的心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