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画科之一。描写山水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从山水画的演进阶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远古至汉魏山水画肇基时期
中国山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原始资料可供确认。据《云笈七签》记载:“黄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岳孤特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储君,命潜山为衡岳之副以成之,时参政事,以辅佐之。帝乃造山躬写形象,以为《五岳真形之图》。”这里的“真形”二字可以看出五岳之图是通过写真而来,并不是简单的地舆图,当然我们可以想象此图一定是非常的简陋,但毕竟是我国山水画的萌蘖,亦可以说山水画的始祖就是黄帝。
东汉王逸《楚词章句》曰:“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古圣怪物行事”。屈原仰见图画,呵而问之,遂成《天问》之作。可知楚国庙堂壁画绘有神話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象。可以说在战国时期已将山水画作为壁画内容而广泛采用。
迄汉桓帝时,博物志载汉刘裦尝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惜画迹无传。
魏文帝曹髦曾作《黄河流势图》,但没有流传下来。
东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诗的兴起,遂引得山水画有较大发展,可以认为山水画的真正起源是始自东晋时期。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山水画已成为一个重要表现题材。东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从《洛神赋图卷》的摹本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山水还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也比较稚嫩,山石仅以线条勾勒而无皴法,树的表现也是高度概括和象征性的。不过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成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已初步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当时的山水画理论有较大的发展,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里面阐述的理论对后世都有极大影响。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精于绘画,山水、人物、鸟兽无不精妙。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长远影响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他的绘画,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与师法他的南朝宋代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吴道子的“疏体”。他的山水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山水画遂成中国绘画主流时期
公元589年北周贵戚杨坚终于结束了分裂混战局面而完成了统一大业。虽隋朝兴亡短促,只有三十七年,但对绘画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亦以道释宗教为主题,山水画家甚少,但界画在这时期兴起,为有隋之创格。所谓界画,(这里“画”的音与意均同“划”),是用界尺为画具,凭之以描绘楼台亭阁为主体,辅之以山林水石而成画,世称台阁画,实为山水之变格。界画现为山水画的一个支流。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人,历仕北齐,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佛道、人物、山水、楼阁、车马、翎毛、历史故事等。他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他的画有咫尺千里之势,充分表现出自然中深远的空间感;所画山水成功地表现出自然山水辽远开阔的空间感,一改过去绘画中的那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排列如伸臂布指的比例失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山水为唐代李思训父子所取法,对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创作有直接影响,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他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其山水代表作《游春图》,金碧高色,景物秾丽,山峦树石,空钩无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故山水画空前兴盛,名家辈出。吴道子一改六朝呆板、雕饰之旧习;李思训父子创“金碧”之新格;王维开水墨之先河。自此以后,山水画遂成中国绘画之主流。
阎立本,其父阎毗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兄阎立德亦长于书画、工艺、建筑。阎立本承其家学,又取法隋代画家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等,上追张僧繇,而能“变古象今”,自出机杼。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山水,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与肖像画,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一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步辇图》及唐太宗像等作品,笔致圆劲,刻画入微,被推为画史上的杰作。
吴道子,又名道玄,尊称吴生,大唐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之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未弱冠即有画名,已能“穷丹青之妙”。吴道子喜与名流文士交往,又曾游历各地,因而他的画作绵丽豪放兼而有之,从中可以透视出巍然的盛唐气象。他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并把传统的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自开格局,笔法超妙,面貌一新,冠绝于世。其笔致由早年的纤细流丽变为成熟期的磊落豪放,为一代画派的宗师,谓之百代画圣。擅人物、佛道、神鬼、鸟兽、草木、殿阁、山水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他的山水一变隋代以来的细密工致风格,渐趋疏放,有变革之功。苏轼曾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八十七神仙图》等摹本。
五代山水画成熟时期
到五代时期,山水画已完全趋向成熟,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很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山水画家,其主要以中原和南唐区为主流,表现以中原景色和江南景色为主,艺术风格亦迥然不同,以风格来划分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北派的画家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擅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取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秋山瑞霭图》,相传为其作品。
董源(?—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巨然曾从其学习水墨山水,并有所变化,后世并称为“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其风格影响后世至深,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图。
宋元山水画全盛时期
到了宋朝,山水画进入真正的全盛时期。宋朝的山水画,派别繁多,名家辈出。继关仝,李成之后,范宽以其作品的峻拨逼人、雄壮磅礡的气概而突兀画坛,形成了五代、北宋年的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巨然以其擅写烟岚气象而与董源并称“董巨”,形成了五代、北宋年的南方山水画的一大流派。到北宋后期,米芾父子又以独特风格而形成另一流派。到了南宋,又形成了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形成了笔墨刚劲的新风格。
范宽(约947之前——约1031)字中立,一说中正,又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即雨点皴),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称为“铁屋”,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亦擅画雪景。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
米芾(1051——1107) 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所作山水,从董源演变而来,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开创了独特的风格。画史上称“米家山”、“米氏云山”,并有“米派”之称。存世米氏《溪山雨霁》、《云山》等图,系出后人所作。
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从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明清山水画复古时期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使山水画在艺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仇英(1498-1552),名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又号十洲仙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仇英的山水画,既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近现代山水画重新发展时期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现代山水画从黄宾虹开始,仅百余年时间,就有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石鲁、钱松嵒、陆俨少等大师,其繁荣鼎盛,为宋元以来所没有。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名质,字朴存、号宾虹。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其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作品有《青城烟雨册》十余幅、《青城山中》、《秋林图》等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中国山水画大家。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其作品有《春雨江南图》、《黄山烟云》、《暮雨初收夕照中》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