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历史建筑开发 为何遭遇“冰火两重天”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4 文/王松 总第073期 放大 缩小

历史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城市的“遗老”们,身处同一城市,“处境”却完全不同。它们有的周边地价寸土寸金、游人如织;有的早已关门谢客、备受冷落。是什么原因造成历史建筑遭遇如此鲜明的冷热差距呢?老建筑应该怎样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保护”惹争议,“利用”待挖掘

 哈尔滨近年来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众多的历史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得到了修缮整治和合理利用。道台府作为哈尔滨的开埠标志,它的改造受到人们关注。然而,花费巨资改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在道台府附近街道看到,道台府正面灰色的壁墙在周围居民楼的映衬下显得肃穆而又孤单。侧门一位卖小商品的业主说:“当时道台府重修的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觉得这里肯定会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旅游点,几天时间周边地价就涨了起来,附近的居民也纷纷做起了小买卖。可是没想到,刚开园的时候热闹了几天,随后就冷清下来。”

据业内人士介绍,道台府在刚建成的几个月里实行免费方式参观,最初每天来的游客超过万人,之后开始售票经营,人数明显降了下来,旺季的时候每天也不足百人。门票收入维持不了日常的开销。

“东西看起来有些假,缺少历史的厚重与积淀,作为哈尔滨开埠设治见证的内涵没有挖掘出来。”一位外地游客说。

据了解,道台府硬件不够,历史资料、文物的收集都还太少,整体看起来很单薄,不够分量,导致其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所有条件。道台府试开园后一直没有成立正式的管理单位,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去进一步做文物的挖掘、做专门的管护工作。很多游客看过后,都表示缺少百年悠久历史的味道。有的旅游团来了,公园方面连张正式的发票都开具不了,无法真正与游客对接。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道台府作为哈尔滨的历史遗存其价值非同一般,是一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也是具有厚重历史底蕴与开发价值的人文景观,没有很好的改造和利用起来很是可惜。

有专家认为,道台府就应当改建成哈尔滨的一个现代博物馆或一个民俗馆。市民包括外来的游客在游览后,能全面了解哈尔滨的历史,能够激发爱国之情。但现在看来,其内涵显然挖掘不够,主题不鲜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复原和复制,所以游人看过后,没有什么感觉,留不下什么印象。

修旧如旧,原汁原味才能吸引眼球

与道台府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几次改造的 “中华巴洛克”街区却是人气越来越旺。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17至18世纪的意大利,其表现特点是大胆运用雕刻和壁画进行立面装饰,追求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中华巴洛克”是“西洋”巴洛克建筑与中国建筑艺术在立面装饰技巧上的有机结合,在外立面上保留了巴洛克建筑的精美造型和装饰手法,又应用了蝙蝠、牡丹、如意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传统的四合院风格。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部,总占地面积50余公顷;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为国内罕见。

“中华巴洛克”街区作为中国人对西洋文化接受过程中完成的一次创造,成功的改造让它修旧如初。

据哈尔滨市规划局相关专家介绍,道外区“中华巴洛克”恢复了历史街区的风貌,通过保护性的修缮和复原修建,使之能够达到传统的商市风貌区的特点;改造过程中加建一些具有传统符号的建筑,保留一些建筑的立面,使之新旧能够协调,符合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要求;保留原来的状态,当时的一些前店后厂,底层是商铺、上面是住宅的建筑,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

据了解,巴洛克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以延续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空间机理作为规划的定位,包括餐饮、商业,还有一些小的博物馆、传统的手工业小作坊,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曲艺、杂技等商业状态,尽可能的恢复了原有业态的形式和功能。对于老街来说,民众为风,建筑为貌,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生态风貌,两者缺一不可,不仅要保留历史的本来风貌,还要保留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华巴洛克保护区内的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大部分房屋腐蚀损坏严重,已经失去承载能力,改造工艺复杂。项目建设时对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且保存尚好的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给予保护性维修;对属于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但经鉴定为危房且无修复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并按建筑原貌进行了复建。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说:“新建的东西不会勾起大家的兴趣,只有原汁原味的古建筑才会吸引人们的眼球。”

保护、利用、管理需多管齐下

哈尔滨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一些欧式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城市格局、自然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新的店铺张灯结彩,新的符号喷薄而出,而老街、民居这些保存着城市血脉的最后一群“遗老”们,正在寻找着一条可走的道路。

一位网友说:“哈尔滨是一个‘洋气’的城市,这洋气不是特意装扮的,而是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沉淀形成的,是我们城市‘洋气’来源的根本,也是游客们真正希望看到的。”

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工作人员张云鹏说:“过去保护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的就保护论保护,是一种就地‘封存’起来的思路,不能物尽其用,只能使其日渐衰败。现在需要的是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把房屋修缮与传统空间的保护、拓展与再利用结合起来。这样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保护才能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