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吉林省各种项目正处于开工建设的高峰期,许多投资者都明显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吉林省不断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结果,特别是今年以来,吉林省更是用硬措施来整治软环境,只要是触动省里设置的“红线”,都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软环境就是生产力 就是竞争力
近几年,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初步振兴,吉林省的软环境不断改善。仅去年一年,吉林省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30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收费标准分别下调了5个和10个百分点,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通过对驻吉央企的登门走访、预约服务,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吉林省从上到下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讲,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国家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特殊时期,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吉林省一方面面临外资内移、南资北移的重大机遇,一方面又面临各省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跟着环境走,哪里环境好,投资者就到哪里投资。今年吉林省提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个7500亿元”的总体目标,因此,必须在整治和建设软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
推行硬措施 消除“中梗阻”
吉林省在前几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十不准”规定,解决了许多软环境问题。今年年初,吉林省就要求各级干部对照“十不准”开展自查自纠,对“十不准”出台后部门自行制定的审批、收费、备案、复核项目一律废止。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吉林省省长韩长赋明确要求,政务公开要全面公开、真实公开。年底前,除个别审批事项外,所有审批项目一律进入大厅办理。全面推行首办负责制、并联审批制,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完善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对招商引资企业要做到全程跟踪,无缝对接,服务到位。
吉林省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与民争利,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和群众创业成本。继续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能简化的都要简化,能不收或者少收的都要不收少收。重点清理“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审批项目和收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五个百分点。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必须审批的外,其他行政审批逐步向注册制转变。对大学毕业生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申办非公司制企业的,出资额零限制,实行申报制。对中央扩大内需的项目及其他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律实行“绿色通道”,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为项目立项、审批和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事项开设绿灯。
大量的软环境问题发生在中层,是因为好政策在执行中打了折扣、走了样或者根本没有执行造成的。软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是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吉林省今年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执行力建设,着力消除“中梗阻”和“末梢坏死”现象,把省里出台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对“中梗阻”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从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探索解决软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整治软环境必须用硬措施。吉林省明确提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影响软环境的突出问题。在软环境问题上,没有特殊的机关、特殊的部门和特殊的个人,只要是触动“红线”,不管涉及到谁,都要追究责任。凡是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向企业吃拿卡要,强行安排子女亲属,以及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都要根据问题的情节、性质和造成的影响程度,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软环境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体制机制、消极腐败、权力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吉林省要求进一步探索解决深层次问题,从机制、体制、制度等多方面探索整治和建设软环境的规律和特点,推动软环境工作逐步向建设转变。同时,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从严管理,把建章建制、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作为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努力形成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省长韩长赋说:
软环境是发展的条件,软环境也是生产力,投资、技术、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软环境不能引进,要靠我们创造。所有政府部门要公开运作,阳光运作。我认为最好的服务是放开,最大的监督是公开。
吉林省出台“十不准”:
对企业不准乱收费,不准乱检查,不准乱处罚,不准乱摊派,不准乱评比,不准刁难企业,不准强迫代理,不准对企业自筹资金项目强迫实行招投标,不准滥用行政许可权,不准推诿扯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