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习惯性质疑是美德还是病灶?

renwu 2010-12-10 18:11:04 (文/陈方 编辑 夏末) 总第077期 放大 缩小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腾讯独家开博,就“昆明小学生被指卖淫案”批评了一些媒体记者不负责任的报道。疯狂的点击量并没有带领公众逼近事实真相,一方面是伍皓先生对媒体记者掷地有声的批驳,另一方面是媒体记者有理有据的质疑。舆论纷呈,到底是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制造“事端”,还是政府官员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掩盖事实?一时之间,喧嚣的信息考验着我们的判断力。

 按说,在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社会里,官方的通报无疑是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定论。但在“昆明小学生被指卖淫案”中,官方的通报和当事人的反复,推动着该事件起伏不定。一方是看似强势的政府官员,一方是看似弱势的底层民众,在事实真相澄清之前,民众们天然的同情心或多或少都会倾向于弱势一方。但仅仅依赖同情心,这并不是媒体或者公众习惯去质疑官方通报的所有理由。在经历了N个“躲猫猫”事件之后,某些时候,官方通报的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官方通报的性质已经不完全是披露真相,而成了维护自身利益掩藏事实真相的一个道具。

这并不是说关于“昆明小学生被指卖淫案”中的官方通报一定有问题,而是基于多个“躲猫猫”事件,以及刚刚过去的“邓玉娇”一案中官方通报所呈现的纰漏,它留给了公众难以信任的感觉。有基于此,在类似事件中的每一起官方通报,无疑都会更加激发媒体的求证心态。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完全否认媒体在追寻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不存在为博取眼球效应而急功近利调查不详的情形。

必须承认,习惯质疑、怀疑一切显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症候。重庆高考考生民族成分造假门被曝光后,面对媒体步步紧逼要求公开造假名单的诉求,重庆招办“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义”坚决拒绝。这个看似正当而有人性化的理由同样被广泛质疑,公众和媒体纷纷从现实经验作出判断,一个从六七岁开始入学接受教育,先后经过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后,怎么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呢?“保护未成年人”的背后恐怕还隐藏着更大的黑幕?

教育部公布了68%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公众同样质疑。在毕业生总数增加特别是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能达到68%甚至高于同期水平,这怎么可能?公众的质疑也并未经过实际调查仅仅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加以判断,但是,他们的质疑却赢得了舆论的认可。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很多时候都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进行着残酷的搏斗,以一种蓄满良知的力量和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的态度,去为一种社会信念而质疑或呐喊,这终归应该算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吧。

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和惬意,也没有人天生地愿意去渲染阴暗揭开疮疤。或许,我们被阴暗面刺激得太多了,越是被阴暗面反复刺激过的心灵,它越发珍惜和渴望真实的光明。所以,那些经常被质疑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在塑造自身公信力的同时,还是要习惯被质疑。我们的质疑只是为了揭开疮疤,而揭开疮疤又是为了割除疮疤,只有阿Q才会讳疾忌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