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该权衡信贷政策收放时机了

renwu 2010-12-10 18:11:04 ( 编辑 兰子) 总第077期 放大 缩小

6月份新增信贷1.53万亿元,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这比过去60年任何一年的贷款都多。固然,如一些专家所说,这可能进一步打消通缩预期,不过应该看到,在政府拉动投资,扩内需、保增长,GDP“保8”的目标下催生的贷款井喷,正在酝酿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上半年信贷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为了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四万亿”项目中分羹,一些银行甚至降低贷款门槛。从当下看,这些信贷确实支持了庞大的政府项目,从长远看,一旦经济有效复苏且进入正常增长的路径,这种在经济衰退时期形成的 “银政”关系可能遇到挑战。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未来还本付息难以保证。同时,政府项目贷款大多以“政府信用”为依托,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可能再次出现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银行呆坏账风险。

更大的风险甚至不在于政府项目。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测算,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资金流入了票据“空转”市场。也就是说,一半的信贷资金在金融系统内自我循环而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中间蕴藏着的风险更需要警惕。

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今年1-5月,30%多的投资增长只带来了8%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出口同比下降了28%,外需仍然疲弱。中国企业“去库存化”的过程仍未结束,即使信贷资金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只会加大。

另一方面,资产价格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消费价格指数仍在下降,房地产价格却涨势惊人,北京、深圳等地,很多楼盘的价格已回到历史高位。上证指数的涨幅已经接近80%。2007年资产价格膨胀的景象似将重现。不同的是,那时中国经济增速尚在高点,而现在我们却仍在底部蓄积动能。

资本溢价带来的繁荣幻象,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真正繁荣。一旦泡沫放大后崩溃,危及的不仅是银行和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也难免其祸。当前,各方人士都认可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健运行的主引擎,而资金流入资产市场,只会挤压用于消费的资金,而不会促进消费。

因此,我们认为,当下正是决策部门权衡宏观政策的关键期。一方面,对经济的刺激仍需要维持相当力度,不能轻易“撤火”;另一方面,面对资产价格膨胀苗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显然应该留有余地,留出腾挪空间。

我们注意到,监管层对此也心存警惕。中国银监会官员称,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监会希望通过推行银团贷款分散信贷风险。据悉,贷款转让的市场也将开始运转,届时银行之间可以把贷款项目相互转让,从而更大范围地分散风险。央行上周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已经透露出微调信号,其中不乏对救急式货币信贷刺激转变为过度泛滥的担忧。

当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依然是,如何让信贷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有利于经济良性复苏的行业中去。在决策者权衡信贷闸门收放时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有效引导信贷投向,防范泡沫的持续膨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