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上半年GDP同比下降4.4%,低于全国GDP增速11.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这么一份另类的成绩单,遑论在“保增长”压倒一切的时下,在一个以GDP为考核官员绩效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的机制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山西GDP出现负增长,媒体上正面评价颇多,认为这是山西下决心与“红(带血的)”与“黑(高污染)”GDP决裂的重要一步。不可否认,这样善意的猜测的确有一定的数据支撑。比如,山西为了告别“带血”的GDP,通过兼并重组减少矿井1300多个,2009年上半年各类煤矿共发生生产安全伤亡事故下降了38.46%;另外,就GDP能耗的降低速度而言,曾经能源消耗占全国的比重远远大于GDP占全国的比重的山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山西也针对自己过于依赖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的特点,暂时牺牲漂亮的数据,主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很显然,这些举措比有些省份纯粹为了GDP短期增长,而不惜代价、不顾风险的人为提升数据要可取很多。
但如果将山西上半年GDP负增长主要归结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对其积极意义和示范效应过度拔高,给山西带上科学发展观典型的帽子,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也是山西官员“不可承受之重”。“山西现象”有结构调整的因素,但结构调整绝不是山西GDP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事实上,GDP负增长恰恰说明,山西的经济结构之畸形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首先,看看山西的产业结构,基本可以称之为重工业经济和煤炭经济,重工业占90%,煤及与煤相关产业占工业产值80%,占财政收入的70%,煤炭调拨量占全国75%。在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的跳水和外需的减少导致四大主导行业“煤、焦、铁、电” 产量和价格双双高台“跳水”,1至5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下降22.5%,出口总额下降72.7%。。这四大天王,曾经带动山西GDP连续7年以13%以上的奇迹增长。而在他们全部熄火的情况下,山西GDP出现“负面现象”就成了必然。可见,不是对煤炭企业的关闭和重组成为GDP下滑的主因,而是价格和需求的下滑导致,对此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人为去刻意解读,会延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其次,在上半年举国以投资带动GDP增长的热潮中,山西也没有置身投资大潮之外。上半年,山西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升温,共完成投资1547亿元,同比增长35.5%,超出全国平均值,依然成为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力量,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只有18.4%,比去年同期差幅扩大了13.7个百分点;在就业和民间投资上,两个数据可以说明山西和全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一是一季度全省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减少8000多个,二是从业人员减少50万人。这说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中流砥柱,消费没有起色,而出口大幅滑坡,山西就是全国的缩影。
第三,在全国都追求保增长的氛围下,山西肯定坐不住。在山西GDP出现负增长之后,山西统计局的官员表示,山西依然会完成保8的目标。但是,在煤炭、电力、钢铁等产业的回暖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不知道山西统计局的官员何来的底气和豪情。我们看到,一些指标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仍在低位运行,GDP、工业增速仍在负增长,6月份,全省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还有15个行业增加值在负值区间;28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近六成产品产量仍下降;下半年山西要真的完成8%的全年目标,意味着下半年经济增长至少达到12.4%,而这是山西经济最好的时期才有的表现。如果山西在压力下将业已关闭的矿井重新开工,也许是一个最有效的选择。
数据显示,山西上半年GDP比第一季度回升了3.7个百分点,回升的幅度高出国家同期水平2.7个百分点。特别是,5、6月山西省煤炭产量环比上升。而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网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山西省各类煤矿复产、复工矿井共633座,占到全部生产和建设矿井的1/4。业内人士表示,这表明山西正在加速复产。随着煤炭企业逐步复产,6月份山西省工业首次实现9个月来的正增长。这一切都表明,山西似乎并不愿意戴上“结构调整”典型的这顶帽子。
其实,在一个上上下下都唯GDP至上的语境下,期待个别省份“科学发展”的确不现实。笔者之前也曾对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领导不追求“数据漂亮”的豪言壮语而颇为兴奋。但是,现在看来,要真正抵制住GDP的诱惑,不去搞点好看的数据,的确缺乏一个宽容和理解的环境,而山西统计局官员的表态,也给我们的期待泼了一瓢清醒的冷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