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陆续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出生日期理论上多介于1990年至1991年,也就是说,今年入学的大学生多为“90后”。
与“80后”相比,“90后”是中国更为纯粹的独生子女一代。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其中,在校生约1亿人。随着这批年轻人逐步长大,“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等“90后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学校门前如车市
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学前两天父母送子女前来报到的车辆挤满了校门口,其中不乏宝马等名车。“送孩子上大学,这种机会一辈子就一次,能不来吗?”一位来自浙江嘉兴的家长说。
在报到处和学生宿舍,家长们忙里忙外。
临别前,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初入校门的“90后”大学生没有他们父母想象的那么“依赖”。“想家?我觉得有点幼稚吧,说成想父母更好。我可能一个月回一次家,所以没什么想家不想家的。”来自浙江宁波的“90后”新生王一耀说:“父母走后,我没有给他们打电话,就发了条短信。”
未曾谋面先交流
伴随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成长的“90后”,许多人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懂事后,他们与人的沟通方式就是手机和网络。
在复旦大学新生信息登记表上,几乎所有报到的大学生都填上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许多外地新生说,近期就会更换上海本地手机号码。
不少新生在到学校前,通过复旦大学迎新网站了解寝室、班级和辅导员等信息。有的在入学前,就在网上建立了班级QQ群,与未见面的同学交流。“在报到前,我们09208班的新生QQ群里就有30多人,大家见面后一点也不感到陌生。”新生王轶说。
年轻辅导员缩“代沟”
为配合今年“90后”大学生入学,复旦大学为他们“量身订制”了全新的辅导员阵容,绝大多数辅导员是“85后”的年轻人,双方年龄相差不多,有利于与新生缩短“代沟”。
并不是所有跨进大学校门的“90后”大学生都衣食无忧。为了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复旦大学学工部为家庭困难的新生准备了200套生活基本用品和200份学生超市抵用券。入学后,学校还会为经济困难的新生提供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助学金、学费减免等“绿色通道”的资助,实现新生入学前后资助的无缝对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从新疆千里迢迢到上海复旦大学报到的杨晓森怎么也没想到,跨进校门就收到学校送的礼物:超市抵用券。“学校为我们这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新生考虑得可真周到,我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复旦大家庭的温暖,相信今后4年在这里的学习生活一定很愉快。”
“在网络上,人们将喜欢标新立异的90后称为‘新新人类’。其实在我看来,‘90后’只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特别敏感,并从大量信息中迅速形成自己的视角和见解。”上师大辅导员戴冰说:“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旧酒装新瓶’,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引导他们。”
“90后”热爱环保关心公益
尽管性格有些叛逆,但许多“90后”热爱环保、关心公益。
担任过7年大学生辅导员的戴冰认为,一些“90后”学生喜欢在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等细节上突出个性、张扬自我,但遇到关键性、原则性问题时,还是毫不含糊地积极配合老师,一些人的奉献精神甚至令人感动。
“现在的大学生们非常热衷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戴冰说:“从今年5月1日开始,上师大报名参加世博志愿者的人数已达9400多人。随着‘90后’新生入学,这一数字将增多。”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康建成教授开设的“全球环境问题与挑战”公共课,每年都吸引许多大学生选修,今年也不例外。
“在我的心目中,‘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兴趣爱好广泛。但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需要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毅力、在挫折中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康建成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