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景区涨价缘何风声再起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4 (文/李慧 王小润 编辑/萧虞) 总第083期 放大 缩小

适当的涨价不仅弥补了保护经费的不足,而且通过经济杠杆提高门槛,可以有效地调节客流。

——支持涨价者说

“涨价保护之说”不过是某些人在借保护之名行创收之实罢了,其实质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利益捆绑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反对涨价者说

 据报道,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门票涨价,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这是一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涨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一年内景点门票涨价禁令到期后的首次大规模涨价。在主打“优惠”的大背景下,景区的逆势提价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旅游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涨价热”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涨价之风会不会对旅游市场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公共自然资源管理和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涨价风潮遭质疑

针对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在地方,目前尚未发现涨价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围。”不过一些学者和广大旅游消费者仍对此轮“涨价潮”提出了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认为,如此多的景区景点集体涨价,触动的不仅仅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本已很敏感的旅行社和出游者的神经,也给刚刚升温的国内旅游带来不小的压力。魏小安说,当前,中国的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三大类:公益性的、半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在这三大类产品中,公益性的产品不但不应该涨价,有些还应该免费,比如科技馆、图书馆、少年宫等;半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国家级的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景区、景点上。这些单位是半公益性的也是半经营性的,由于有半公益性成分在内,也不应该涨价;第三类是经营性的,比如主题公园等,这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其虽有涨价的动机,但不可能有涨价的勇气。

魏小安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消费首先应该定位在大众旅游上,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其他相关部门,都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大众的权益。因此,价格不应该涨。

竞相涨价带来哪些影响

据湖南省物价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武陵源景区158元的门票收入,直接用于资源保护的仅有8元。“有的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的压力,错误地把景区当作收入的‘摇钱树’,这是很不可取的一种做法。景区对外托辞‘保护景区’、‘建设景区的需要’进行涨价,其实涨价之前的听证会只是走过场,真正关系密切的消费者和研究者没有参与进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谦说,盲目涨价的结果会导致游客花费上升,旅行社成本增加。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游客将因价格原因放弃该景点,旅行社也会取消路线,得不偿失。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克夫表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今年上半年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旅游促销,以求最大限度唤起民众的旅游热情和消费意愿,以此扩大内需。这些措施刚刚显出一些成效。这个时候,景区在没有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涨价,不仅伤害了民众的消费意愿,也有损旅游产业形象。

“尤其是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是一大冲击。”四川康辉旅行社副总经理孟友无奈地说,旅行社在接待入境游团队时采用的是一年一报的原则,即每年年底向国外组团社报第二年的价格,第二年无论产品成本下降还是增加,都必须维持这一报价不变。景区涨价导致成本增加,为避免亏损,旅行社只得放弃接待入境团队。

据了解,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景区采取的是“低门票价格”策略,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法国卢浮宫、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等。这些景区及主管部门追求游客创造的连锁经济效益,游客游览景点必然要乘车、住宿、吃喝以及购物,这一切消费行为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调查显示,若这些知名景点票价出现上浮,游客量就相应下降,从而影响该地区“连锁经济效益”。#p#副标题#e#

景区涨价为哪般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各景区竞相涨价呢?魏小安认为这是因为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景区普遍实行分权化管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经费,靠门票收入自收自养。不仅如此, 有些景区还将门票收入纳入地方财政、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属于民营企业买断经营权,这类景区对价格、管理等有很大自主权。因此,门票收入已成为景区最大、最直接的经济收益,甚至有些景区门票收入占到总收入比例的50%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很多景区的门票收入仅仅是辅助的,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国外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资源都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保护模式,其资金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基金会捐赠。而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财政不可能完全负担这笔费用,民间捐款也较少,门票收入自然就成为景区资源保护的主要经费,随着开发保护的深入,费用便会水涨船高。

为景区涨价争议辩护一方认为,适当的涨价不仅弥补了保护经费的不足,而且通过经济杠杆提高门槛,可以有效地调节客流;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涨价保护之说”不过是某些人在借保护之名行创收之实罢了,其实质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利益捆绑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景区竞相涨价实际上还隐约显现着我国旅游市场另外一个“潜规则”:高票价才能使导游或旅行社获得更高额的回扣,而只有高额回扣才能吸引以导游为主导的旅游团队——毕竟,团队旅游中游客更多的是听从导游的安排。于是,在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越是涨价,越能吸引更多的团队。因此,景区涨价也就成了一种促销的手段。而这中间,自助游和自由行的旅游者算是真正付出了“全额票价”。

景区门票该如何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作为公共资源的旅游景点,如果一路提升门票价格,甚至患上“门票依赖症”,显然有悖于公共资源的特性。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我国旅游景点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门票收入在整个旅游景点的收入中依存度过高。周孝正认为,旅游资源这样的消费型产品价格不是不可以涨,但由于景区景点的公益属性,以及事实上的资源垄断性,在涨价的同时,一要平衡公共利益,二是坚守程序正义。地方政府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价格制定者,或者利益相关者,而更应该是一个市场维护者和监管者。这种多重身份,就必然要求地方政府通过更大的信息公开,价格政策的开放性,以及舆论监督的可介入,才能获得公信力。

还有学者指出,景区门票管理也暴露出目前我国旅游业商业性和公益性难以界定这一问题。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和旅游娱乐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无法承担全部景区免费开放的成本,实行对部分旅游景区和公园,收取门票维护景区的基本开支。这种旅游的商业性和公益性的模糊性,使旅游企业和景区的地位更为不稳定,进而使旅游业处于模糊地带。而景区景点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不清又进一步加剧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失衡。由于目前景区在保护、开发、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门票收入就成为解决这些困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方式。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又让景区在开发增值项目上缺乏压力和动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因此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如何打破“门票经济”的瓶颈,旅游专家程里认为,市场的问题,最终要靠市场化改革来解决。短时间内,涨价可以迅速提升业绩,降价则可以快速拉动市场恢复。但从长远来看,一味涨价或限制其涨价这些强扭价格的行为,往往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它只会把矛盾积累推后。只有用完善的立法和有效的听证监督来规范市场,促进旅游行业优胜劣汰,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服务,引导产业做强做大,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