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的背后:我们缺少什么?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4 (文/熊润频 编辑/莫牧) 总第084期 放大 缩小

继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之后,又一场科学界的盛宴展示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那就是本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公布。虽然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家一同 获得,但与往年一样,这份名册中依然缺少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

从瑞典科学家诺贝尔1901年设立该奖项至今,初略估计已有超过800人获得此殊荣。遗憾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中国无缘诺贝尔奖的现实让人心酸,让人无奈,更让人痛心。中国为何无缘诺贝尔奖,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

科学盛宴中国再次抱憾“缺位”

从10月5日开始,陆续公布的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项获奖者名单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8日,新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9日,诺贝尔和平奖被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

一年一度的科学界盛宴在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的同时,也刺激着国人敏感的神经。因为自瑞典科学家诺贝尔1901年设立该奖项至今,初略估计已有超过800人获得此殊荣。其中,美国获奖人数最多,截至目前,美国已有282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总人数的70%以上,而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不到5%。在我们身边,邻国日本近年来先后有数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甚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同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也曾出现过诺贝尔奖获得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在这份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榜单上榜上无名。 #p#副标题#e#

同时,尽管中国本土科学家始终无缘诺贝尔奖,但有着中国血统的8位华人科学家却早已与诺贝尔奖有了“亲密接触”。他们分别是: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 和杨振宁;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因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崔琦;2008年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以及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

华裔科学家取得的成就,虽然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的智慧不比其他民族逊色,却也更让诺贝尔盛宴上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缺位更显尴尬和遗憾。

我们是否需要诺贝尔奖?

科学盛宴上,中国缺位令国人难以释怀。一些人认为诺贝尔奖太注重意识形态,是“西方人的游戏”,中国不要也罢。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网民提出,除了文学奖、和平奖因为其本身特殊性曾引起争议之外,诺贝尔奖其他奖项的评选基本上都是让人信服的,获奖者也基本都是各个学科的先驱或者领军人物,不能抱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而应该继续努力争取。

那么,诺贝尔奖对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是否一定需要获奖?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说:“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肯定,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中国需要的并非奖杯或者奖状,而是科研实力、科学精神的肯定。”

郭光灿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奖励的是科学领域原创性的东西,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可以说是人类探索发现自然界奥妙的第一步,也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开拓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所闪耀出的最灿烂的燎原火花。“从某种角度说,100余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名录,正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如果在科技领域内不能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掌握影响世界和人类进程的节点,那么我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国’‘强国’。”

此外,也有网民表示,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在推动基础性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项最多?主要应归功于它在推动基础创新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如历来重视基础研究、营造相应的原始性创新环境氛围、充裕的研究经费和优越的研究条件、吸引和凝聚世界优秀创新人才等。反观中国,我们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我们自己的自然科学奖曾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连续6年空缺。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缺少原始性的重大创新。

“中国需要一次诺贝尔科学奖,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也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面子问题,而在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大国,理应在基础科学研究,在原创性科技,在科技造福于人类上,有着较大的贡献。”#p#副标题#e#

诺贝尔奖,我们缺什么?

中国缺位诺贝尔奖的背后,是我们的科学创新环境、科学研究精神和毅力的缺失。

郭光灿说,从8位华裔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能看出来,我们不缺少民族智慧和科研创新的能力。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本土科学家拿不到诺贝尔奖?除了知识积累不够、原创少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创新的环境、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毅力的缺失,具体来说就是学术风气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

 “60年过去了,尤其是后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极快,各项社会事业也极大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培养一代世界级大师也是可以的。但为何我们现在没有大师出现?是缺少投入和硬件吗?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科研投入上还是很大的,各种实验研究器材跟国外比也不逊色。是缺少成为大师的优良种子吗?也不是,这么多年来,我发现身边很多学生都非常优秀,完全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他们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应试教育,把本来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的人才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学生;有些人才冲破了这道关口,做出了一些成绩,却很快被戴上光环、过度拔高、走上行政岗位,脱离了业务;剩下的搞科研的人中,真正能耐得清贫、枯燥、潜心钻研的人也很少。在现代社会名、利等各种诱惑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下,很少有人能在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枯燥严谨又艰难的基础科学研究,一些人开始浮躁,充满功利地对待科研,只希望能尽快出成果,甚至不惜造假。这种现象不改变,我们本土的诺贝尔大师级人物很难出现。这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郭光灿说。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沈跃春也认为,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反映的还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差,我们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却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不少,可是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教育上鼓励创新,实际上却用一套套数量和指标体系来衡量成果。诺贝尔奖并非是制定计划,然后举全国之力短时间之内克难攻关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个阶段是不能出成果的。鼓励创新,社会环境更应该对这个时期进行宽容。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改变,要获得诺贝尔奖,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奖项,总喜欢用实践和时间这两件“金标准”,来检验任何一项发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早在1988年便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即使从相关技术首次实用算起,也早在1997年;而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也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创立了光纤通信传输理论,并对此次获奖感到惊喜和荣幸,丝毫没有大奖迟来之感。

“科学研究,除了科学创新的环境之外,个人的科学精神和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幸的是,我现在身边就有研究生拥有这样的精神,冷板凳一坐就是4年,别人都忙着发文章、争取项目,他却不急不躁,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不断探索研究。如果这样的学生多些,我们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并非不可能。当然,更希望社会能给这样的人才多一些空间,帮助他们成长。”郭光灿说。

 附:2009年诺贝尔奖名单

5日,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卡罗尔•格雷德以及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获奖原因是“发现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评审委员会形容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6日,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高锟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获奖。高锟的获奖原因是“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7日,化学奖:美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和托马斯.施泰茨,以及以色列科学家阿达.尤纳斯。获奖原因是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8日,文学奖: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奖。原因主要是她“以特别犀利的语言描述了在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故事非常沉重”。

9日,和平奖: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原因是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12日,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原因是奥斯特若姆“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威廉姆森“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