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燥热的广州也开始有了令人神清气爽的秋意。
再一次走进六榕寺,漫步于屹立千年的巍巍花塔下,不禁陶醉于秋风中依旧凝重的榕树叶子和池中已然微皱的水波了。
是不是太过诗情画意了?可是,如果不用这种接近于诗的文字,我可能无法说出广州六榕寺的变化给我的感受。
也许,面对眼前的六榕寺,我能够用一个更加文气或者说更有禅韵的词来感叹:善哉!
善哉,六榕寺。好啊,六榕寺。这一声最简单的感叹,却又是最朴实的赞美——只有真正地走进六榕寺去感悟,你才能真正理解六榕寺这千年古寺焕发的勃勃生机。
记得两年前初访法量法师时,他就对六榕寺的建设计划侃侃而谈:以千年宝塔为中心,形成宗教区域、文化休闲区域、生活接待区域等三大功能区,重现唐、宋时期六榕寺丛林格局的雄伟风貌,把六榕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具有千年岭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林式寺庙。
说实话,对法量法师的美好描述,当时我只是姑且听之,因为就当时而言,我还没有接触过,也没能去想象法量法师口中的“让信徒和游客在寺里参观礼佛、旅游休闲时留连忘返,一天都不想离开”的寺庙是怎样的一个别致丛林。
而今,这样的别致丛林已是雏形初现!
端坐于榕园休闲亭中,你大可以捧一本佛经,领略六榕寺的历代高僧大德的智慧之光,或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大文豪王勃和苏轼造访六榕寺时的风流倜傥,当然,你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闭目倾听榕树上的啾啾鸟鸣和花塔旁的一汪潺潺流水……
《南方都市报》在一篇报道中曾将六榕寺定位为“平民的寺庙”,这个定位可以说很准确。在六榕寺,你处处可以看到游客很随意地坐在榕树下,看书、闲聊,你也常常可以看到常住师傅与信徒既平常又融洽的交流――不过,这种寺庙与市民最无间的交融,都来自于六榕寺的严谨和完善的管理――大的不说,记者就曾在寺里接到过一份关于六榕寺的调查表,调查表是由六榕寺的管理部门设计的,里面极其认真而详细地列举了卫生、环境等方方面面,让游客提出改进建议和看法――当你看到穿着整齐而干净的工服、佩带工号牌的寺庙管理服务人员一丝不苟地打扫地面和整理寺务时,你就会认同记者所言不虚。
然而,六榕寺又绝不仅是一座“平民的寺庙”,她更是一座“人文的寺庙”。六榕寺拥有太多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且不论六榕寺历史上的文人骚客留下的多彩故事,只说当代的启功、关山月等书画大师在寺中留下的墨宝和佳作,就足以让人长久驻足观摩,抚掌而叹了。
当然,六榕寺也可以说是一个“哲理的寺庙”。六榕寺的对联中蕴含的禅思哲理,往往对有心人很有启迪。据法量法师介绍,园通门的对联“鸟语花香会心即道,行云塔影触目皆禅”,就曾令前来寺里参观的一上市公司总裁顿有所悟,并对其经营理念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有俾益。
或者,对六榕寺来说,任何一个定位都是不全面的,她既能让一个普通的市民感到如同在自已家里一样轻松舒适,也能让一个大儒高知钻之弥深,仰之弥高――基于历史的记载和想象的空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古代的丛林,也许就应该是这样既庄严,又亲近。
六榕寺,就在不经意间,在喧嚣的广州闹市中,还原了丛林应有的宁静自在和高远深邃。
史实:
六榕寺自古就是广州名寺之一。始创于南朝宋代(公元420-479年),在唐、南汉、宋、元各朝时期,六榕寺寺院范围“横直绵亘实逾二里”,殿宇建筑依照丛林格局,座北朝南,蔚为壮观庄严。
明洪武六年(1373年),六榕寺的大半寺院被割去,改建为谷仓,规模大减,山门改为东向,后虽有清朝乾隆初年的中兴,可惜在清末和民初,寺址一再被削减,又经“文革”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1982年5月,美国中华佛教会会长妙峰就六榕寺被有关部门占用及遭破坏的情况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并托赵朴初转交,希望六榕寺的情况得到抓紧处理。邓小平收到信后,写下了“似可由中央统战部商同广东省委提出解决办法,并告赵朴初同志”的批示。
在邓小平、赵紫阳、万里、赵朴初等同志的关心下,六榕寺曙光重现。1983年4月,六榕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从此成为广州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又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人物:
现任六榕寺方丈法量禅师自幼与佛结缘。1987年,法量在六榕寺云峰法师座下受沙弥戒,潜心学佛,努力修持;1990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在学习时期破格出任灵岩山寺知客;毕业后回到六榕寺,云峰法师认为其学修水平提高很大,足堪重任,便以未来六榕寺的接班人着意培养。
1995年,法量禅师任六榕寺的监院兼大知客,负责管理六榕寺日常工作。自1997年起,六榕寺连续三届获得由广州市政府颁发的二年一届的“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开创了广东省宗教界的先例。
1997年,法量禅师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0年当选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广州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并被选为广东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2003年起,法量法师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并任六榕寺住持。
2005年,六榕寺举行升座仪式,法量法师任六榕寺方丈。
对联故事: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花塔、古榕、碑石、墨宝——六榕寺的山门对联,短短的十四个字,记载了两位不同时代的著名文人与六榕寺的一段因缘,也记载了六榕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这里所指的博士,就是唐代才子王勃,王勃于公元675年在探亲途中曾到六榕寺瞻礼,应寺僧之约,撰文记述该寺始创历史及舍利塔重修之事,并勒石纪念,即现存的极具研究价值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东坡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轼曾于公元1100年造访六榕,看到寺内有六棵古榕,欣然留题“六榕”墨迹,这幅题款为“眉山轼题并书”的书匾现正到悬挂在山门正中。
“王文苏墨双辉祥涌现,塔影榕荫一色空谷回音”,细品这一副对联,你更能感受到六榕寺的深厚人文和历史背景。该联由六榕寺前住持云峰长老撰、国画大师黎雄才书写,对联概要记述了历史名人王勃和苏轼与六榕寺的一段缘,又以简练的笔法令六榕寺的两大特色花塔和榕树呼之欲出。更令人称道的是上联的“祥光涌现”,正是清朝光绪皇帝为六榕寺的题匾;而下联的“空谷回音”,则是当代大师关山月题留的墨宝,对联所体现的意境地,所涉及的人、景、史,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