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制定2009年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里,本人作为共和国公民也想发表一些意见,甚至可以说是呼吁。
一、关于制定《规划纲要》的宗旨和原则
一是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业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没有教育的振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要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解决部分群众“上学难”问题。
三是立足国情,面向未来。制定《规划纲要》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必须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贫富差距、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四是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制定一部未来12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涉及方方面面,而真正有所建树的层面还在于敢于“碰硬”和突破难点,在于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能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二、统筹城乡教育的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远远落后于城市。如何逐渐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是制定《规划纲要》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要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当前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把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对义务教育,不单是个免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农民工随迁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上学的权利。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确保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把有限财力用在更多困难孩子身上。
第二,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等。对近年来农村实施校舍维修改造的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结合目前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将农村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建筑。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实行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第三,要大力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目前农村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待遇偏低和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职称、住房等待遇,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这既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又能加强农村师资建设。研究制定考取师范类院校的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要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制定城区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政策,形成教师流动方式的多样化。#p#副标题#e#
三、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切实抓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实际情况是中小学生的书包依然沉重,高考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是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以真正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这包括对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评价制度。要纠正扭曲的教育“政绩观”,将学校和教师的利益与学生考试成绩脱钩,逐步探索实行以学业成绩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中高考成绩等机制。就是说,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升学率,而要综合、全面、发展地评价绩效,既要看原来的基础,又要看发展潜力;既要重视成绩,更要重视能力,逐步形成“政府重视,评价引领,课程带动,管理规范”的素质教育运行模式。
(二)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事实证明,有些东西并不能单从老师身上学到,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能力、人的道德准则等。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想问题,学会与别人沟通,学会做人。学校给予的只是启蒙教育,更重要的是自己必须终生学习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品行习惯+社会实践。就是说,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品行、实践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改革目前“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不可否认,经过“读书无用论”年代之后恢复高考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目前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是原始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翻版。一年一度的全国上下齐响应的高考,使得学校、老师、考生、家长都成了分数的奴隶,无论考生平时表现和临考状态如何,都要将自己一生的赌注押在一次考试上。建议实行“三三制”的招考制度:高考成绩占1/3,允许第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考生有一次补考机会;推荐占1/3,由毕业学校对每个毕业生的平时成绩、品行表现、综合能力等写出具有公信力的推荐信;面试占1/3,由录取学校对要招收的考生当面考察其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当然,对特殊情况和偏远地区的考生,可以有所区别和给予适当照顾。
(四)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学校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大学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于质量,在于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紧密结合。借鉴国外办学经验,要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真正被国际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有几所就很不容易。不要把大学办成千篇一律,理、工、文、艺四大门类要各具特色;同时文理科差别也不要太大,学理工的应该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也要提高自然科学素养。
(五)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增强学术领先、专家本位的价值理念,打破教育垄断现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政府包揽过多、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让高校自主管理学校事务、自主教学和科研。要重新定位教育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和职能,不宜将办学权、管理权、评价权集教育部门于一身,而只以宏观管理为主,包括管方针、管政策、管办学方向,抓好学校网点部署、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比例、资金投向、优质师资补充、毕业生就业引导等宏观调控。
四、普及正规教育的重点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教人掌握就业技能、学会自食其力、更好服务社会的教育。我国近些年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
首先,要转变观念。社会上人们往往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这是一种偏见。其实,真正能够成为各行各业拔尖人才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是要在义务教育之后走向社会,实现就业。一定要把各类职业学校当作正规教育来办,并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服务社会光荣”的风气,同时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按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左右计算,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目前还需要建设大量职业学校才能满足需求。职业学校不仅要面向服务业,也要面向工业和农业;不仅要面向服务业中地位较高的行业,也要通过正确引导面向后勤、家政等行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要专门研究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问题。
此外,要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多个方面,应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具有协调教育部门、行业单位和企业的专门机构来管理。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同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民间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当老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适度提高教师准入标准,修订《教师资格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提高其职业准入门槛,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议借鉴我国律师资格考试的办法,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同时逐步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切实解决师范生偏少问题,以保证教师队伍的正常来源。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六、治理教育腐败的重点是坚决制止“乱收费”问题
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已成顽疾,包括以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等名义乱收费现象比较普遍,“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择校乱收费问题相当严重,金额巨大。乱收费问题的要害,是教育公平和公益性没有体现。收入不公平只会影响人的一时,而教育不公平则会影响人的一生。对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明确思路和断然措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