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揭幕,会议的目标是讨论一项协定,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不过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洲和 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仍然就关键议题有争议。
地球降温时间表成最大悬念
《2012》中描绘的灾难场面不过是好莱坞用来吸引眼球让人们掏钱包的噱头,但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却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丹麦小城哥本哈根,一场给全球“降温”的大会——联合国气候大会拉开序幕。有6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这次大会,大会于12月19日结束。
遏制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看来最有效的手段。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截至的时间是2012年。2012年以后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怎么安排?这正是本次哥本哈根会议希望解决的问题。
尽管全球领导人对这次会议都高度重视,但由于牵涉面太广,世界各国准备不足,很难在短期内取得一致意见,最后仅以一项没有法律约束的《哥本哈根协议》遗憾收场。尽管这一结果符合会前的普遍预期,但还是让很多人对哥本哈根这个童话故乡心存怨念:难道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框架真的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可望不可及?
大会背后的利益角逐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主题是制定新的减排时间表,给地球“降温”。从大会召开前就已经出现的争执不休局面看,这次大会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讨价还价是场艰难的国际谈判。但讨价还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是一场经济、政治利益争夺战。
会议召开之前,围绕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该怎样分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问题,全球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首先是欧盟;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最后是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
欧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过去十年,欧盟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力量,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程度与其在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开发低碳技术方面的实力密切相关。欧洲的环境技术全球领先,如英国的低碳技术、德国的环境技术,丹麦的风能等。“欧盟觉得它的技术储备、资源、法规等都是有优势的,所以欧盟希望发挥并强化其现有竞争力优势,在现有的机制下多分一杯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成员王克博士分析指出。
作为人均碳排放最高的美国则一直对减排不积极。美国在前总统布什时期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令国际社会备感失望,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持消极态度,美国一直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美国众议院6月底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又称气候法案)还没有获得参议院投票通过。在此之前,美国不会提出超出国会立法提案中的减排目标。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的参会举措只是象征性地支持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协议,不会有实质性的承诺出来。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难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认为,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而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减排的方案,实际上是对各国经济发展结构或格局进行的一次调整。
低碳有望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
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因此,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正是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2009年6月,美国完成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是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节能增效、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p#副标题#e#
相对于美国,欧盟在低碳经济上起步更早。2008年12月,欧盟通过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 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欧盟委员会还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此外,英国、日本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在低碳经济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已经酝酿多时,近期有望推出。在这份新能源发展规划中,将提出力度空前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会议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已经成为共识。欧盟更是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重新主导全球经济。甚至有观点认为,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从长远看可能会改写全球经济格局。
对此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腾飞并不认同。腾飞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对于低碳经济时代的整体世界经济格局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格局。
发展低碳经济,不但面临资金上的压力,更要面对众多的技术门槛。在技术领域,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上已经布局长达十多年,进行了大量的研发,积累了众多的专利技术。尤其是欧盟国家,如英国在煤清洁领域积累的技术,德国在环保技术和环境技能上的领先地位,丹麦在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表示,在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上,欧盟无疑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欧盟对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都十分重视,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且通过良好的制度进行管理。欧盟制定了高而切合实际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目标,计划到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结构20%,2050年增长至50%。
而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将新能源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积累的技术,将为其发展新能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据了解,谷歌(GOOGLE)、微软、IBM、甲骨文、通用等巨头近年来纷纷介入新能源领域。“美国要利用它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和这十年的积淀‘不破不立’,要打破欧盟和其它国家确立的优势。”腾飞指出。
发展中国家要在低碳经济领域有所作为,必然要面对技术壁垒的阻挠。腾飞表示,如果发达国家继续沿用技术保护主义,用知识产权来为技术转让设置重重障碍,并在资金支持上有名无实,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将困难重重。此外,还有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譬如对碳税的征收等。
各大阵营宽衣解带亮底牌
会议召开前,在限控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问题上,许多国家迈出的步伐比过去两年任何时候都要大。这好似一场牌局,终场时大家才纷纷亮出底牌。
在谈判各方中,欧盟的底牌亮得最早。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争取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然而,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应该达到25%至40%,才能避免全球变暖至危险水平。
美国的底牌亮得很晚: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这个目标甚至低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2008至2012年)的7%。美国也是迄今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惟一一个发达国家。
日本今年政府换届,底牌也出现变化。前任政府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是8%,而鸠山提出25%,应该说高出很多。但可惜它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国参与减排,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气候谈判中,美国和日本属于同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俄罗斯等非欧盟发达国家,被称为“伞形集团”,其底牌总体而言大同小异。
与发达国家相对应,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负责和令人鼓舞的:巴西计划到2020年在预期基础上减排36.1%至38.9%;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决定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20%至25%。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