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2009年在德国体验中国“文化软实力”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5 (文/郑启航 编辑/燕云)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上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一个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之外的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力。200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丰富多彩的中德文化交流,以及不断增多的中国对外文化机构,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显现和增强。

 浓墨重彩法兰克福

2009年10月18日,为期6天的法兰克福书展落下帷幕。本届书展中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达2417项,创历史新高。

作为主宾国,中国举办了600多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林毅夫、王蒙、铁凝、莫言、余华等100多名知名学者、作家亲临现场,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改革的当代文化。

兼具东方神韵和现代气息的中国主题馆成为本届书展的一大亮点。“纸山”、“书墙”、“墨滴”、“活字阵”以及各类展品在中国主体馆中构建了一个与欧罗巴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空间。

同期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美轮美奂的无锡精微绣、西藏唐卡、皮影等实物以及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和于魁智等京剧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让前来观看的外国民众啧啧称奇,掌声不断。

方正、汉王、盛大等多家中国数字出版商亮相书展,各种创新的产业技术和数字出版物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强劲活力。对于中国数字图书的发展,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斯说:“业内专家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在全球图书数字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将增加3倍,并为中外出版界在数字图书方面创造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短短6天之中,德国媒体上有大约5000篇文章专门报道中国主宾国的相关活动。

丰富多彩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动

2009年11月27日,8岁的德国小朋友雷娜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起在柏林音乐厅观看昆曲《浮生若梦》。虽然她对昆曲并不了解,也听不懂中文,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欣赏演员们的精彩表现。雷娜说:“我觉得他们的唱法很有意思,他们的动作也很有趣。跟我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观看演出后说:“昆曲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一定很容易懂的剧种,却在德国观众中引起共鸣,说明文化本身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有的时候不需要语言,也能够进行交流。”

德国承办方“桥”公司首席执行官佳布里艾勒·明兹博士说,这次昆曲在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柏林和慕尼黑四大城市巡演,取得了巨大成功,观众和媒体反响热烈。德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希望能在德国展现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2009年类似这样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可谓数不胜数。如果说中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华彩亮相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潮涌般的集中展现,日益丰富的中国文化活动则像涓涓细流一样让中国文化艺术走近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中华文化机构蓬勃发展

2006年,德国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如今,孔子学院在德国已经发展到10家。仅2009年,就成立了3家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功能更加丰富,已不仅局限在汉语教学,更成为中德双方坦诚交流的一个平台。德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据统计,学习中文的德国人已超过3万。

而成立于2008年5月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在欧洲设立的第三个文化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平台。中国黄河主题摄影展,“毛泽东时代与今日中国”摄影展和中国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体验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在此相继举办。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副主席今年访德期间都视察了这个文化中心。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白阳说,现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在德国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心举办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德国人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现状,以及我国的一些基本国策等各方面的情况也兴趣浓厚。”

增强“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

尽管今年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德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仍是任重道远。

白阳说,现在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更多偏向于传统文化,而德国民众更感兴趣、更想了解的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因而我们需要增强这方面的展示,将中国的形象更全面、更完整地展现出来。

吴红波说,要真心实意地坚持与对方交流和沟通,因为与生活在完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中的外国人沟通并非易事,增加他们对我们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是一件长期和富于挑战性的事情,只要我们“精诚所至”,就能“金石为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