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色彩:
两岸群山含翠,江水清澈如许。俯瞰三峡全景,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旧貌换新颜。
三峡的变化仅仅是一个缩影。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治理工程,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绿色征程,用青山秀水绘制了一幅秀美的西部新画卷。
退耕还林工程改写了西部生态新格局
宁夏是内地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风沙进入内地腹地和京津地区的通道。“宁夏多栽一棵树,北京少落一粒沙。”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曾这样说过。
2010年时值西部大开发10周年,宁夏“三面环沙”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其成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建设屏障。日前国家林业局首次投资200亿元支持宁夏林业建设,计划到2020年,治理沙化土地769万亩。
据宁夏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介绍,截至2009年底,宁夏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1.22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1万亩;人均退耕还林面积为0.78亩,是全国人均退耕还林面积0.15亩的5.2倍。退耕区生态经济林面积达4405万亩,年均产值达6.8亿元。
早在2008年,宁夏就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600万亩生态防护体系,构筑四道大型生态保护屏障,阻断西北部风沙通过宁夏侵害中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通道,保护国家生态安全。
“以前一下暴雨,石头土块全冲下来,把公路堵得死死的。现在树多了,滑坡现象也少了。”重庆市黄金镇村民金祖益说。
来自重庆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自从2000年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2008年,重庆市森林面积增长了13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增长了11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区水土流失明显降低,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度、中度降为轻度或无明显侵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
“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市林业局退耕还林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本文说,“我们在库区周围25度陡坡通过种植纯生态林,构筑起三峡库区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国家监测表明:“十五”期间,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减少了23.9%。长江输沙量从1999年的4.04亿吨减少到2004年的1.29亿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工程造林占同期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退耕还林工程改写了西部生态新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中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
昔日贫瘠的退耕地变成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
家住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下寨村民小组的刘琼梅做梦也没想到,自家种的普洱茶除了日常饮用外,还能远销海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种水稻都活不了的地,种茶叶能有啥收成?”10年前,刘琼梅带着这个疑问将家里的30亩退耕地全部种上良种普洱茶。
“现在村里统一规划种植良种,我家就种了‘云抗10号’,再加上每亩200多元的退耕补贴,现在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刘琼梅高兴地说。
下寨村党小组组长舒培林说,下寨村海拔1000米,日照充分,土地肥沃。这几年发展优质茶叶种植业,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现在每户平均有30亩左右的茶田,农忙的时候还要雇人帮忙,每年有5至6万元的收入。
不仅云南普洱如此,重庆市忠县借助温度高、不易受到冻害的特点,大力种植优质晚熟柑橘,赢得“中国柑橘城”的美誉;四川省洪雅县采用“林(竹)——草”模式、“林(竹)——竹”模式、“林——茶”模式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15亩,竹业基地12万亩,茶叶基地5万亩;陕西省韩城市突出花椒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同时,由于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营林致富的积极性。西部地区12个省份已确权林地面积6.6亿亩,发证面积4.7亿亩。云南、重庆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其他10个省份正在推进。
10年来,为促进西部地区林兴民富,中央累计安排西部12省区市退耕还林资金补助1183亿元。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央投资2172.2亿元,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1%。已安排西部地区国有林场改造试点3.02万户,落实中央投资4.53亿元。2008年西部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940.2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2.6倍,农民依托林产业的收入不断增加。
据了解,从2010年起,中央将国家级公益林每亩每年补助从5元提高到10元。逐步推进优势特色林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生态建设已成为西部崛起的“绿色名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总会用花儿开了、树叶绿了来形容春的到来。的确,一座城市少了树木和绿地,就如同人缺少了肺,无法呼吸。森林是维系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纽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是一座城市的“绿肺”。
对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来说,森林这一绿色屏障在改善环境、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兴植树造林、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宜宾确立了以“竹林基地、特色林化原料基地、经果林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为工程建设的主线,带动和发展了林业资源,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山清水秀地干净”,生态建设是广西靓丽的城市名片。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部分大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到处是裸露的石山。在此背景下,广西实施了以珠江防护林、海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2000年至2008年共完成造林207.6万公顷,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6个。2008年广西森林覆盖率达54.2%,在全国排第4位,比1999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西的一大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说:“现在很多人来到广西,第一印象就是广西有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有着蓝天白云,有着青山碧水绿树,这是西部大开发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由于盘活了水资源的利用,宁夏虽然深居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却在干旱的土地上日益崛起。2010年宁夏将迎来沿黄河城市带的大发展,分布在黄河岸边大大小小10个城市将实现一体化发展。这些富集黄河水资源的城市将成为宁夏的一条黄河金带,沿黄河400公里生态景观长廊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用拉电线,也不用我们交电费。只要白天有太阳,晚上这个灯就能亮。”黄元鹏活到76岁,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不用接电就能亮的太阳能LED照明。
他所生活的党武乡摆贡寨,是贵阳市花溪区一个普通的村落。
贵阳市建设局副局长刘强说,随着中国农村人口日益富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越来越注重村容村貌,环保节能意识也日益增强。
西部大开发10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也向西部地区倾斜。来自国家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安排资金1.67亿元,资金总量占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33.4%,支持226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56万人;2009年,安排资金3.82亿元,支持50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107万人。
“绿色名片”助推西部崛起,西部大开发10年,仅仅是个起步。在下一个10年,灵动的风车、清洁的太阳能、明丽的水田、整洁的乡镇、百公里的绿色长廊……将构成一幅西部城乡崛起的崭新画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