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温州市龙湾区2003年下发的一份文件被曝光,文件内容是安排副科级以上干部子女就业。同时被曝光的还有一份名单,罗列了领导干部的姓名、职位,他们的子女的姓名、学历和联系方式等。由此,一些文化程度只有“职高和中专”的干部子女被招进事业编制单位。龙湾区相关部门称,此举是为了稳定干部队伍。
官员的子女通过职权的影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并不少见,但那是悄悄的进行,而这么大张旗鼓的三部门联合公开发文招录科级以上干部子女却不多见。当“贫二代”为求一职东奔西走而不得时,“官二代”却享受着用红头文件为其安排的工作。与“官二代”相比,“贫二代”就业之难毋庸赘言,与掌握各种社会资源的干部队伍相比,“贫二代”是不是更需要稳定?如果干部队伍需要稳定,那么其他社会群体需不需要稳定?
事 件
之一:三部门联合发文考录领导干部子女
日前,有网友在温州一论坛发帖称,“温州市龙湾区安排干部子女就业”,一些文化程度只有“职高和中专”的干部子女也被安排进了事业编制单位,实在令人震惊。
发帖者称,他手上有一份文件,不仅明确说明招录人员均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还列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非常详细,包括领导干部的姓名、职位,他们的子女的姓名、学历和联系方式等。这些领导干部的单位,几乎囊括了龙湾区政府主要的职能部门。
根据网帖,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姓姜的发帖人,他向记者提供了那份文件和相关资料。
该文件的文件号为“温龙人劳[2003]8号”,由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和监察局联合发文,文件名为《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
这个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在读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可列为这次报考对象”;如果在当年(2003年)毕业的,在毕业后办理录用手续,不是2003年毕业的,须在2003年8月31日前办理录用手续。
为了考录这些副科级领导干部子女,龙湾区人事劳动局还专门向区政府申请划拨专项经费。请示报告上写着:“报考总人数为60人,经测算,总费用需18000元。”
对于文件和资料的来源,姜某说:“是从龙湾区一位领导那里拿到的。”
“当时我们(姜某和他的朋友)看到这些文件和资料,都非常愤怒和震惊,有许多需要安排工作的人工作都还没有落实,他们这些领导干部却给自己的子女安排事业编制的工作。”姜某有些愤愤不平地说。
一些当年招进去的人 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姜某和几位热心朋友还特地根据这份名单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有22人在此次专项招考中进入龙湾区有关部门工作,工作性质为事业编制。”姜某说,“现在,我可以直接报出姓名、考录单位及其父母的就有18人。”
记者在姜某提供的“温州市龙湾区干部子女安排情况表”上看到,这些被“录用”的人员父母职位涉及信访局、卫生局、乡镇(街道)等单位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在龙湾区民政局的岗位门牌上,记者找到了“情况表”名单上的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的名字。
有关知情人士称,这位王姓工作人员就是龙湾区信访局某副局长的女儿。当年,王某参加考录时的文化程度是高中,录用单位是“区双拥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而在门牌上显示的岗位职务是龙湾区民政局某科科长。
在龙湾区政府办公大楼17楼的外经贸局工作岗位牌上,记者也找到了“情况表”名单上的一名陈姓女工作人员。据知情人士透露,她是农林水利局一位副局长的女儿。
在姜某提供的这份“情况表”上,最年轻的是郑某,1985年7月出生,考录的单位是“某执法队”。他是龙湾区蒲州街道一位副主任的儿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说:“他当时过来上班时,看上去还像孩子一样。目前他还在这家单位上班,怎么啦?”
龙湾组织部:肯定是真的
记者在《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上看到,发出这份文件的是龙湾区委组织部、龙湾区人事劳动局和龙湾区监察局三个部门。
为了核实这份文件的真实性,记者电话联系上了三个部门的负责人。
记者首先打通的是龙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潘文汉的电话,他直言不讳地说:“文件既然发下来了,肯定就是真的。”
那么,《补充规定》中只面向干部子女招考是否合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相关部门对《补充规定》有何解释时,潘副部长以经办人早已换岗为由,拒绝再作回答。
“当时我还是个科员,情况我不清楚,况且我们组织部也就是挂个名,具体操作是人事局在办。”潘副部长说。
矛头指向人事劳动局,记者随后联系上了龙湾区人事劳动局局长金林。
对于记者的种种疑问,金局长也未做直接表态,“这个情况,我们已经向市委组织部汇报了,现在不方便回答。”
第三个联合发文的部门,龙湾区监察局同样未做正面回答。“情况已经汇报上去了,我到这个岗位上时间也不长,具体情况不清楚。”龙湾区监察局局长郭建超说。
之二:中国“官二代”成媒体焦点 “子承父业”当新官
继“富二代”横行不法饱受舆论指责之后,中国“官二代”子承父业又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有媒体报道,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全县选拔正科级和县局级干部任用中,最后确定的12名乡长,基本都是当地官员和房地产老板的子弟。
针对媒体质疑,中共固始县组织部部长周辉回应说:“12名乡长大都是现有官员之后”情况属实,但“他们都是符合程序,经过大范围公选出来的,他们具备了当选的条件”。周辉反问:“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了吗?”
固始县这次官员选拔分成三步骤:第一步,在符合43周岁以下、任副科级两年以上等条件下自荐,最后自荐出来270多人;第二步,经县处级、正科级干部以上还有老干部代表300多人投票,推出来60多人;第三步,经过数天考察,由县委常委等官员50多人投票选出最后的乡长12人。
这一貌似公平的选拔程序其实很容易被权力操纵:例如在第二步,有权投票的300多人都是现任官员和曾经当官的人,没有民众代表,也没有民众监督;第三步更是权力的较量,有考察权和最终投票权的50多人全是该县的官场精英,民众的参与和监督无从谈起。
同时,大多数乡长候选人的父辈或亲属都是正科级(县局级)以上官员,都在考官之列。作为当地官场的重量级人物,这些候选人的父辈或亲属不仅自己手里有一票,还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关系网造势拉票,让自家的“官二代”顺利当选。
北京有关人士说,“官二代”子承父业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河南,在中国各地都相当普遍。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入官场或事业单位“吃财政饭”是大多数人的首选。由于官场职位稀缺,竞争人数众多,往往只有当地权贵子弟才能被选拔到比较重要的岗位。固始县的官员选拔程序虽然有不少弊端,但好歹还算有程序、有投票。很多地方连这样的程序都没有,完全由“一把手”等少数官员拍板决定,公众要想监督也更难。
但固始县“官二代”全面接班和周辉的辩护遭到媒体的强烈抨击。人们不禁要问,官员子女当然有权当选,但“遍眼尽是官二代”,还能“当然”吗?#p#副标题#e#
疑 惑
“官二代”就业何劳政府发文件
官员违法违规安排子女就业并不罕见,这种晃动着权力魅影的腐败,一直为人不齿和痛恨,也许正因如此,这些官员多是偷偷摸摸行事,诸如设置诸多限制,因人设岗,让公众说不出什么。温州 市龙湾区的做法,显然打破了这种潜规则,它的孤绝之处在于,由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和监察局三部门联合发文,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安排干部子女就业。将潜规则演绎得如此公开,就让人出离愤怒了。
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释放的信号令人担忧,干部子女还得当干部,起码得进事业单位,哪怕你文化不高,条件不够,只要你生于干部家庭,这是现代的权力世袭。这纸红头文件还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自肥的制度化倾向,红头文件的背后是政府旨意,用红头文件安排领导子女就业,具有明显的行政性。此外,权力不是官员私器,事业单位也不是官员的私家花园,如此用人,无异于集体“分赃”。
红头文件中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为了考录这些干部子女,龙湾区人事劳动局专门向区政府申请划拨专项经费。请示报告上写着:“报考总人数为60人,经测算,总费用需18000元。”是谁给了龙湾区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的权力?这些公币分明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岂可专用于少数干部子弟?
当丑闻暴露,龙湾区的回应让人大跌眼镜,龙湾区相关部门称,为了稳定干部队伍,使全区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经集体研究决定,由3家单位组织了招考工作。“为了稳定干部队伍”竟也成了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的理由,何其荒唐。它的悖谬之处在于,如果干部队伍需要稳定,那么其他社会群体需不需要稳定?与“官二代”相比,“贫二代”就业之难毋庸赘言,与掌握各种社会资源的干部队伍相比,“贫二代”是不是更需要稳定?龙湾区的干部队伍从何时起变得如此脆弱,竟需要组织这么细致入微的关照?退一步说,即便干部队伍需要稳定,也不能以阻断公众平等拥有的上升通道、以践踏社会公平为代价吧。
毫无疑问,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是一场权力畸变下的集体狂欢。当权力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赤裸裸展示其优越性,当“贫二代”为求一职东奔西走而不得时,我们隐隐看到,这种反差正在撕裂民意,加深民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龙湾区的这一场权力“分赃”将如何收场,有关部门又如何抚平社会裂痕?公众拭目以待。
观 点
只有权力膨胀的自肥,才能稳定干部吗?
2010年1月8日,有媒体报道了温州市龙湾区2003年科级干部子女公开考录的情况,引发关注。有媒体跟踪报道说,据龙湾区人事局称,由于区划调整后龙湾区机关干部普遍十分担心子女就业问题,为了稳定干部队伍,才发文招录领导子女。
相关部门的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招录领导子女其实是一次特别的专门的活动,因为它是龙湾区人事局多次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考后,经当时的龙湾区委、区政府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监察局等3家单位组织的。据称,此举的初衷是由于区划调整后,龙湾区机关干部普遍十分担心子女就业问题;目的是为了稳定干部队伍,使全区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很纳闷的是,难道此前面向社会的所谓“多次”公开招考,不包括科级干部子女吗?有一点毫无疑义的是,倒是为了稳定干部队伍的这次招考,是确定无误不允许闲散人等报名。
给领导干部子女开“小灶”,显然是大浪淘沙,有人没能经受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只好到沟河里充霸王。这是领导干部子女不争气,不具备揽瓷器活的“金钢钻”的表现。但是,做领导的为自己子女的就业用“不稳定”,影响“全区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做理由,又论证了一种特权欲望。官者后代继续为官,文化程度只有“职高和中专”的干部子女,也能堂而皇之地被安排进事业编制单位,就不仅仅是“实在令人震惊”的问题,而是选拔用人机制中的权力乱象,是对权力和能力的嘲弄。
招录领导子女竟然是为稳定干部队伍,这理由已经足够让官员们感恩戴德,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振兴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但是,影响干部队伍稳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公权部门该怎样去一一满足呢?比如,吃穿不愁,为钱不多烦恼;房子只有一处,为二奶住的还是租的揪心;官位几年不动,为升任跑上跳下套近乎身心交瘁,等等。当官的想啥来啥,权力无节制地膨胀着自肥,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地泽惠后人,谁不想耀武扬威地把官永远做到底?
能力决定效能。不是说领导干部子女都是低人一等的庸才,但很明显的是,领导干部子女在已有的“多次”公开招录中肯定被淘汰。然而,正是这些当年独辟蹊径招进去的官家子弟,有的如今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他们不会只是官场游戏中游刃有余的佼佼者吧?但是,因为一种特权却让其他人失去了一个机会,成败得失又该怎样计算呢?
官二代“世袭”是与先进生产力为敌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最惹人关切的话题,其中的利益博弈不言自明,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子女就业提供庇护的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坊间那句“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流行语几乎成为“生存定律”。一些地方甚至有不成文规定,副科级以上干部可以照顾一名子女进事业单位,或者变相走貌似公正、公开、公平的招聘程序,为干部子女就业披上合法外衣。这真的是“王侯将相,皆是贵种”,各地毕业生就业问题普遍蒙上“世袭”制式的暗影。
官员子女可以受照顾进事业单位,摧毁的是社会人群奋力进取、扎实创业、勤劳致富等等所有良好向善的意志,会助长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歪风邪气,严重打压并扭曲弱势群体家庭孩子的进取心和价值取向,造成他们自暴自弃,与人民和社会为敌,对政府形象、政府威信、政府执政力置若罔闻,甚至叛逆。
去年年底曾有杨元元自杀事件,她毕业多年总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她死前那声“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浩叹,不能不触及我们各级各地官员的灵魂。官员子女就业受照顾,一定会侵夺一些学有所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实质上造成全社会对优秀人才、先进知识的排斥,对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严重抵触,必将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饱受这痼疾之殇。
我们显然不能寄望于对官员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的道德制衡,而必须有健全、完备、得力的监管措施,尤其在惩治力度上必须科以重典。#p#副标题#e#
声 音
别把平民上升的路给堵了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秦汉之后,官僚一直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到今天也依然如此。这种制度的弊病很多,最令人头痛的是官本位,整个社会从具体层面的运作,到价值层面的认同,一个官字可以统概一切。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断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通过选官制度吸纳到统治层来,从而维持这个阶层的效率,保障社会精英对政治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中国 传统特色的官僚制,最核心的成分就是选官制度(古人称之为选举),甚至中国社会也可以被称为选举社会。
正因为如此,当汉朝以推荐为主的选官制度,最后蜕变为凭借门第做官的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政府的效能就一塌糊涂了,而王朝多数时候只能偏安于一隅。大一统的王朝重兴,势必重建选官制度,保证其吸纳精英的管道畅通,使官僚制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私家园子,这就有了以考试取士的科举制。
科举制延续一千多年,虽然遭到不间断地批评,但至少在选拔精英方面一直都有很正面的作用,尽管不能说考上的都是人才,但的确很多民间人士通过这个渠道进入了仕途,白衣致卿相,并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梦想。据吴晗统计,明清之际,中进士的人一半以上都出身“中小地主阶层”。即便历朝历代都会照顾高官,允许他们的子弟可以因门荫做官,但有出息的官宦子弟往往不屑此道,非自己考出来不可。不是因为这些人特别有志气,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大家往往看不起门荫出身之人,一个人若想在仕途上混得开,非走正途(考试)不可。
中国的官僚本身含金量就很高,属于一种最能获利的职业,居于这个职业高端之人,如果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谁不希望子孙有出息呢?依照传统时代各种职业的行业陋规,自家子弟入门总归要容易些,因此,官宦的子弟做官,仕途之顺自是没有问题,所到之处,都有人高看一眼。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个行业就会成为排斥新鲜血液的“窝子买卖”。显然,对于操控政事的官僚阶层,这种状况往往是致命的,因为一方面不便吸纳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一方面也就难以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历史总是喜欢重复,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之路已经走了一百多年,官员的称谓不知换了几换,但到今天为止,恐怕也不能说传统官僚制的本质属性就彻底改变了吧?有出息的官宦子弟,考出去,经商出去;没出息的,或者在当地混个滥学校毕业,或者送到国外,在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混个文凭回来,甚至很可能就是“克莱登大学”的高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没出息的官宦子弟,现在已经开始回国抢滩仕途,据说很是官运亨通。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连起码的回避都不讲究,不说甲地的高官,把子弟送到乙地做官,乙地的则送到甲地来,至少做个掩人耳目的交换,也算是对上级和民意有个交代,现在可好,一个个就在自家地盘上为官做宦,而且乳臭未干,就火箭式上升。
没人敢说,官宦子弟就一定没本事,更没有人敢说,官宦子弟就必定是纨袴的代名词,从古至今,有出息、有作为的官宦子弟有的是。儿子比老子在仕途上混得更好,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为官者,尤其是为高官者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平民上升的路都给堵了,全留给了自家人。也就是说,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官位子做得长久一点,机会多的人要给机会少的人留条路。那种把自己变成老母鸡,让自家没出息的孩子在自己羽翼下茁壮成长的高官,是最糟糕也最危险的。这些人的历史知识有限,有必要做一个提醒,请记住,封建诸侯的世袭时代,在中国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复辟不仅没有出路,而且大祸临头。
评 论
稳定了干部 却动摇了民心
招录干部子女是为了稳定干部队伍?此新闻爆出后,引起了网友的震动,仅几个小时该帖子的点击量已达到14000余人次,跟帖回复长达21页。有的网友甚至做出了打油诗来嘲讽这一现象:“文凭在后权在前,干部子女专招聘。官场文化传香火,肥水不落外人田。”温州市龙湾区的做法无疑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生动再现。这令人苦笑的背后,是有关部门凭借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以权谋私,稳定了干部的背后是动摇的民心,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温州市龙湾区的违纪行为无疑是以权谋私,而其做的解释更是典型的官僚式语录,笔者更是为这2010年新的官场雷语感到愤怒。招录干部子女是为了稳定干部队伍,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官僚逻辑,韩寒曾经嘲笑说,世界上的逻辑有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式的逻辑,这种说法单纯看上去似乎不好理解,但是,当加上温州市龙湾区的这一做法做注脚,相信便十分生动有趣了。
在网友的回贴中,笔者注意到,有一部分网友怒不可遏,另一部分网友却表现得很平静,甚至去安慰愤怒的网友,例如“这种事见怪不怪了,科级干部子女解决工作已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不解决亲戚的就不错了!”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已经十分畸形与危险了,面对这一状况,人民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再去求助政府,相信政府会主持正义,这只能说明,我们很多官员乃至政府机构已经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温州市龙湾区的做法更是爆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其危害相当严重。
前不久,人民网2009年度系列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最强音”,其中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国华一段话这样说“老百姓冲我们骂娘,这是因为老百姓还把我们当娘。如果我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坏下去,整个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他们还会不会把我们当娘。”一边是有血缘关系的自家子弟,一边是负有法律义务一个区的“人民子弟”,要选哪个,笔者无力左右,那么相关部门就看着办吧。
结 语
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是一场权力畸变下的集体狂欢,释放的信号令人担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生动再现的背后,是有关部门凭借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以权谋私,稳定了干部的背后是动摇的民心,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当权力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赤裸裸展示其优越性,当“贫二代”为求一职东奔西走而不得时,我们隐隐看到,这种反差正在撕裂民意,加深民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