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小城镇发展给“三农”带来新机遇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5 (文/杜宇 编辑/楚恒) 总第092期 放大 缩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这无疑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小城镇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必将为“三农”发 展带来新机遇。

改变农村人居环境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2007年中国城市用水普及率89.7%,污水处理率5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6%,而2006年底,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60%,污水处理率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2%。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有所加大,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差距还在扩大。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只能因陋就简,对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要求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说:“必须将村镇建设工作纳入到国家“三农”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考虑,不断推动农村建设从无序建设向依法有序建设,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

拓展农业产业空间

浙江省中心镇之一的绍兴市店口镇,现有工业企业近4000家,2008年全镇工业产值686亿元。镇一级综合经济实力已居绍兴市第1位、浙江省第4位、全国第18位。这里建成了浙江省乡镇首个CBD铭仕广场,一拨又一拨来自店口镇和周边乡镇的群众在这里购物、娱乐、休闲。

店口镇的发展证明,乡镇企业越发达,“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能力就越强,这些地方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

住房城乡建设部曾对109个镇进行调研发现,小城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62%下降为2005年的38%,二、三产业分别从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有关专家指出,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依托,特别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其快速发展,可以使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从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表示,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今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建议“农业城镇”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就是以农业和农业的产业链作为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运输、销售等等。

扩大农民享受公共服务平台

“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能只依靠大城市,加快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可以多渠道、更便捷地解决离家园较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候鸟式’的就业模式。”这是近期国务院参事车书剑等调研时的深刻体会。

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就可以带动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让户籍承载了太多不合理的社会功能,农民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据了解,今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城乡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要赋予农民公平的发展机会,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