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新旧权力版图上,中、上环应能算做聚拢第一缕视线的地方。两地都位于香港的“心脏”地带,一处用摩天高楼和城市精英诉说着“中环价值”,另一地则用厚重的历史勾勒着香港的发家史。由中环漫步到上环,犹如穿越了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贯通着城市商业的历史与现实,连接着香港发迹的过往与现在。
中环之于香港,犹如CBD之于北京,淮海路之于上海,是“最香港”的面孔之一。高耸入云的钢铁森林,灯火通明的消费街区,穿行于冷气十足的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精英,构成了现实精明的香港截图。满身都是“经济细胞”的香港人可以在中环呼吸到最纯粹的商业和资本的气息。
平日里进行着“中环价值”的诉说,这座城市的市民早已习惯了“中环角色”的存在,但这一切在星期日却会有短暂的改变。
在中环这处象征着香港权力与资本的中心地带,每个星期日都会变成菲律宾女佣的聚会场所。在皇后像广场,立法会门前,以及汇丰银行的石狮子旁边,菲律宾女佣风云无阻的“一周聚会”,可以将闪耀本土商业价值的中环变成充溢异国风情的“小马尼拉”,这无疑是个有趣的画面,“高高在上”、“资本无敌”的中环在此刻卸下了雍容精致的妆容,展现了最草根最亲和的一面。
如果将香港的商业史分为上、下两篇,那么沿着中环向西行,便可找到这部商业史的上半篇。
在最新出版的《街角 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这部讲述香港发家史的大部头中,相比起中环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商业中心地位,鸦片战争之后,上环才是香港最早的商业中心。
的确,香港商业故事的另一半在上环。
上环是华人最早立足的地方。在昔日的时间版图上,南北行、金山庄、银号、找换店等汇聚成香港的商业血脉。而砵甸乍街以西,更见证着华人在殖民地统治下,怎样从杂乱无章的新移民社区,发展成为香港的中心商业区。
漫步古旧的上环,可以寻到香港的第一条正规街道——荷里活道。站在荷里活道公园门前,可以遥想华人的早期资本积累故事,以及英军登陆的沧海桑田。
在早期的香港史中,香港东华医院的建立,标志着香港本土士绅精英阶层的成熟。如今沿着历史细碎的脚步行至东华,昔日的喧嚣已然不再,只有力透墙壁的对联和大门健在。
而当初掌管着香港经济命脉的南北行,则分布在上环的文咸街一帶。站在文咸街上,曾经活跃一时的南北行已难寻踪影。生意清淡的中药铺和海味批发店门前,人头攒动的场景已经成为街角久远的回忆。
穿行中上环,掀起历史和现实的衣角,香港的商业“浮世绘”便可浮现于眼前。在城市的推土机下,虽然不少地貌轮廓已然改变,但循着中上环地标残存的蛛丝马迹,香港这座商业城市的不少故事仍有咀嚼传承的载体和空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