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失去山清水秀,持续发展可疑

junshiboji 2010-12-10 18:11:05 (文/牛日成 编辑/晨雨) 总第101期 放大 缩小

环保投入或许比不上市政工程那样显山露水,却是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隐形的翅膀”。因而,即便是对工业项目如饥似渴,环保的“硬杠杠”也不能宽泛,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懈。否则,待到地方“生态泡沫”破裂之后再以经济的超额支付收拾旧河山,为时已晚

最新公布的2009年度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显示:中山、佛山、深圳市再次位居前三甲,韶关、肇庆、揭阳等传统上的“山清水秀” 城市反倒垫底。

这一看来极不合乎常理的现象背后是什么?按职能部门官员解释,这些以“山清水秀”为骄傲资本的城市,所以戴上治污减排落于人后的帽子,其一是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率提高比较快,其二是经济欠发达,要大量投资环境保护设施又存在困难。一句话,排得多,减排少,考核起来扣分多,使得这些城市“垫了底”,而非产业转移所致。

倘若仅从单一考核结果而推定排位落后的城市环境状况已劣于珠三角工业发达城市,依然过于牵强。但它却提醒人们,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治污减排能力与水平,已被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产业升级急速的珠三角城市远远甩到了后面,其原有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势正被大幅削弱。长此以往,欠发达地区“山清水秀”不再,势必陷入新的困境之中,发展潜力受制,遗患无穷。

 毫无疑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是欠发达地区谋求振兴的必由之路。但是,这并不意味要金山银山就要牺牲绿水青山是必然规律。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先期工业化进程中,都没能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日本人在反思工业化的历程时,不得不承认“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事后治污减排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拥有生态环境质量等后发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在顺应工业化、城镇化趋势并迫不及待提升GDP的时候,已经露出重蹈覆辙的端倪,很有必要汲取前车之鉴,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发展方略。事实上,这并非可为可不为,因为欠发达地区基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并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

现实中,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损害地区形象的重要因素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快马加鞭的工业化、城镇化的美丽图景,生态条件优越的城市在治污减排考核中反倒垫底,给人们亮起了红灯:控制污染程度的加剧应是全省通盘考虑以及地方政府的必然抉择。可幸的是,在实施产业转移升级战略决策之中,不将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山区变成“藏污纳垢”之地,凝成决策者的认识与意志。但要切实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绝不是高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几句漂亮的口号这么简单,破除长期以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唯GDP论”不可或缺。对此,广东已就干部考核做出重大改变,新的考核办法划分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GDP占整个考核指标的份额最高不超过30%。领导干部考核从重“显绩”转为重“潜绩”的政绩观“革命”,可望矫正某些主政一方者“无论白猫黑猫,GDP增长就是好猫”的观念,以及不惜牺牲环境以换取GDP增长“显绩”的近视行为。

环保投入或许比不上市政工程那样显山露水,却是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隐形的翅膀”。因而,即便是对工业项目如饥似渴,环保的“硬杠杠”也不能宽泛,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懈。否则,待到地方“生态泡沫”破裂之后再以经济的超额支付收拾旧河山,为时已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