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五害病根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5 (编辑组稿/凌草) 总第102期 放大 缩小

任何社会都需要规则。潜规则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从表面看是规则,实际却是一种颠覆。这种内在的不合理性决定它不可能长久,无论眼下多么盛行。实施潜规则的和“被潜规则”的都是这种不合理性的牺牲品。就像鲁迅说的,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既然承认可以做主人,当然也承认可以做奴隶。所以一旦没了威力,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前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外貌、性格、职业、地位千差万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砍孩子的自己也曾经是天真的孩子,造假药的自己也免不了生病,山寨局长也有儿女情长,不能一条线就把他们统统划在对面。监狱和精神病院是必要的,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付一种强大的病毒,消灭感染者的肉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找到疫苗才是正道。

我们病态的根子就在潜规则上。潜规则维持的“正常”表面强大,实际异常脆弱,仿佛海啸来临前的度假胜地,地震发生前的宁静夜晚。

潜规则的定义

“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即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但是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潜规则还有顺口溜:办事不送钱——没门;演员不上导演床——没戏;住院不送医生红包——没床;上学不捐赞助费——没位;工程投标不行贿——没中……

行行业业都在潜规则

“影视圈实际上就是交际圈,‘潜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孩子都想进入影视圈,于是我看到了这个广阔的前景,并且我是‘真心实意’想帮助这些女孩打入演艺界……”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源源影视工作室涉嫌组织卖淫案的第一被告胡卫东当庭这样说道。而这个案件的揭发者,是自称“90后贱女孩”的包包与阿紫,她们同时也是这起案件的受害者。

大学排行榜,又一个“牙防组”。诸多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向饱受非议,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的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学校拒绝。无独有偶,南开大学也遇到过类似的潜规则,对方明示或暗示校方提供“赞助”,可以换取排行榜排位的上升。关于大学排名机构收取咨询费和赞助费的猜测几年前就已存在,然而直到现在才有大学校长主动站出来证实这一潜规则,不知道是让人高兴还是让人感叹。排行榜的潜规则虽然捅破,但如同其他潜规则一样,要彻底打破还遥遥无期,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拒绝了,可是其他大学呢?那些需要靠排名来提高名气的普通大学,当那些打着排行榜名义的制作机构找上门来,他们有拒绝的底气和勇气吗?恐怕很难。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个已经死亡的牙防组。既没有认证资格,也没有获得认证批准,却公然替产品认证。所不同的是,牙防组最终被定性为非法认证,并被撤销。但排名机构为大学排名却无关法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最多会指责大学的媚俗化、大学排行榜的铜臭味,除此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房地产行业中的潜规则是连贪官都害怕的潜规则。重庆市规划局原副局长梁晓琦受贿金额超过1589万元,于2008年年底被一审判处死缓。他“落马”后在忏悔书中写道,在房地产规划、开发领域中存在一种“潜规则”,让他感到“恐惧”、“非常惧怕”,“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摆脱这种恐慌,梁晓琦甚至多次酝酿调离规划局副局长这一“肥缺”。

按理说,贪官都是潜规则的直接受益者,而且他们相对处于潜规则链条的高端,应该对潜规则持以欢迎态度。然而,在梁晓琦的眼中,曾经给他带来金钱和利益的潜规则,反而成了他最害怕的东西。为何有这样的态度变化?个中原因不能不让人深思。

能让手握重权的正厅级干部害怕,足以说明这样的腐败潜规则,其暴利与楼市暴利恐有一比,其腐败程度也足以让人咋舌,超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范围。从梁晓琦的受贿额来看,事实也是如此。一个项目,帮个忙、打个招呼,就有好处费几百万元;逢年过节,开发商都会送上比平时礼金额大得多的“感谢费”……正是在这些 “糖衣炮弹”的拉拢腐蚀下,梁晓琦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明明知道潜规则害人害己,他自己就是无力打破。

腐败潜规则让贪官害怕,但他们却脱身不得,一方面在于其个人的拒腐力不强,另一方面也在于潜规则的无处不在。一个行业的潜规则能够盛行,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行业的人都能心照不宣,大家都心知肚明地接受潜规则。梁晓琦几次谋求脱身,多次酝酿调离外人眼中的“肥缺”——规划局副局长,最终来到江北嘴公司担任董事长,希望能够远离是非。然而,在无孔不入的“潜规则”下,履新后的梁晓琦不但没能脱身,反而越陷越深。无处不在的潜规则让大家在心底里形成一种不可言说的共识:当别人都坦然接受潜规则,自己如若置身于潜规则之外,分明有吃亏的感觉。有便宜不占,何况是便宜大家都在占时,少数人想保持洁身自好,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房地产行业的潜规则是腐蚀贪官的潜规则,还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和“贪”关联不大,但同样害人害己。奶粉行业的潜规则就是例证。对于三聚氰胺的毒性,奶粉企业不是不知道,但往奶粉里掺加三聚氰胺已成了行业潜规则,于是大家都默认了三聚氰胺。然而,你不消灭潜规则,潜规则就会消灭掉你,三鹿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个品牌好不容易做起来,却被三聚氰胺毁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行业潜规则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真实存在着。娱乐圈、奶粉业、房地产业……潜规则让人害怕,然而,潜规则盛行的原因更让人害怕。某种意义上,是外部监督和内部自律的缺位,才导致潜规则的害人害己。因而,真正让贪官感到害怕的不应是行业的潜规则,而应是制度的监督和权力的约束。

老百姓要送的三个红包

一位50开外的出租车司机在谈到潜规则时说道:行业潜规则的确很可怕,但只要别像结石宝宝那么倒霉,他对这个社会还是有信心的。而且,虽说艰难,和不法商贩斗争的勇气多数人还是有的。但如果你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有些潜规则你必须遵守,有三种人的红包你必须送。

第一类是部分掌握权利的官员。越基层越贪婪,您要办事就要送红包。这位老司机说他的家在北京老城区胡同里住,老房子了,赶上拆迁,要分安置房,本来都一样大的房子但分来分去就我们家补的面积最小,一打听,嘿,都往管事的人那里送红包了,我们全家便开了紧急家庭会议,决定集资送钱。那个管事的还真不错,给了银子挺帮忙的,最后分的房子面积、结构都不错。他说的事其实我们都时有耳闻,不新鲜,但他最后对收钱官员的赞扬还是让笔者有些心酸。

第二类倒不是当官的,而握有资源的人。普通人家有个孩子总想让他比自己强,将来有个出息,那就得上好学校、从小受好教育。虽说北京推出了就近入学的政策,取消择校费了,但教学质量好的重点小学、初中就那么多,若不幸没住在招生覆盖的小区,那就得向学校甚至老师准备大红包,有人肯收那是给你面子,许多人拿着钱还找不到庙门呢。

如果说官员掌握着解决你生活难题的钥匙,老师掌握着你生活未来的希望,那有种人就掌握着你的命。这种人就老百姓要送的第三个红包。人有旦夕祸福,岁数越大就有可能得大病,动个手术很正常,您不向主刀大夫送红包心里塌实吗?再说了大家都送你不送不是找死吗?其实可能很多大夫也不想收,但你不收别的大夫能容下你吗?不是断大伙财路吗?现在听说新医改不允许大处方卖贵药了,那手术的红包费肯定得涨价了。

其实,老司机说的事都是城市百姓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虽然这些现象不见得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但是这股强劲的暗流——这三类红包的广泛认同和严格苛守让人深思。

“潜规则”下的民众心理畸形

有没有病,关键在于界限,也就是规矩。中国人现在的病不在于没有规矩,而在于不守规矩,不怕规矩。更确切地说,我们怕的是不该怕的,应该怕的我们反而不怕。比如我们当前最怕的事情之一:小孩上学。小孩子,学校,这本来是离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最远的,最单纯宁静的,现在却落入血腥暴力的漩涡。又比如,吃东西。除了个别重点保护对象以外,普通人是万万想不到会被下毒的。但我们现在也不那么踏实了。还比如,路上明明有红绿灯,可大家就是不怕死,绿灯走,红灯也走。再比如,公职人员由纳税人给发工资,本来应该尊敬纳税人;可现在纳税人反而给他们下跪。

人总要怕点什么,怕与不怕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因为我们不怕某些东西,所以我们才怕另一些东西。说白了,就是我们不怕规则,所以怕“潜规则”。潜规则已经弥漫到社会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些潜规则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再简单不过:权势为王,金钱至上。

当明规则“缺位”,民众便开始赌一把,上演“跳桥秀”。为了讨回合法的血汗钱,农民工满含无奈玩“跳楼秀”、“跳桥秀”,成了很多城市风味相同的一道“酸辣菜”。一味地指责和惩罚并不能解除这些“秀”背后的无奈与辛酸,在权利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的完善健全方面多用心用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

当明规则“太慢”,民众斗胆博一次,献财+献身。为取得北京户口,20多岁的央视女记者被“国情局局长”骗财骗色。正常获取北京户口的渠道被堵塞,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北京户口的路子却畅通无阻!“显规则”充满荆棘,“潜规则”大行其道,正是这两只“黑手”,把女记者推进了骗子的陷阱。

当明规则“失效”,择校费送校长进监狱。哪里有永远的牛市?学校的择校费!从家长印象中衣着低调的校长、广州市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到收受多套“赠送” 房产和挪用巨额择校费而被审查,刘燕文案让人大代表也不得不感叹“一天不取消择校费,就还会有学位资源的权钱交易”。

权力惯养“潜规则”

老鼠爱大米,食利者傍贪官,“利益均沾”,在当今社会几乎成为公开的“潜规则”。在一些人看来,权能变利,得权者和傍权者均可得非利。

利益场中人,食利者与权力进行暗中博弈时,最终被击败的是滥用权力的贪官。因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贪不义之财无异于饮鸩止渴,迟早要出事、翻船的。梁晓琦倒在“潜规则”之下,而“潜规则”依然缠绕着一些官员,让他们身陷其中,惶惶不可终日。“潜规则”不破,还会有更多的“梁晓琦”倒下。

权力滥用,必然会纵容“潜规则”。利益场中的“潜规则”暗中滋长,为祸者是官员手中失去了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平民百姓手无寸“权”,无利可图,对于食利者来说,当然没有取悦、巴结和行贿的必要。而权力一旦失去制衡,便异化为攫取私利的帮凶,形成多方玩弄权力,争夺和攫取非法利益的“潜规则”,进而恶性滋长为“显规则”。因为社会交际,多为利益。有利则来,无利则去,成为食利者们的首选,他们千方百计地紧贴着那些握有大权的贪官,用丰厚的“利润”、好处作诱饵,只要是嘴馋的猫,迟早会上钩,被俘获,就能如意地从贪官那里“开发”出自己的“利润”。

看来,打破利益场上“潜规则”跟着权力走的“魔咒”,首要的制衡官员手中的权力。权力独大,一人“左右”大事,势必让“潜规则”永远盛行。在重大社会事务面前分割官员权力,让众人说了算,让“潜规则”操纵者付不起获取非法之利的成本,或许能让“潜规则”失灵失效。最为重要的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使用,建设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及成效等重大社会事务如果都能置于阳光之下,公之于众,大白于天下,让公众实时监督,“潜规则”也就失去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是保护官员,为他们减轻了为官风险和“恐惧”的现实选择。

遏制“潜规则”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是按“显规则”去办的,这是事实;而“潜规则”的存在,也是事实。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按照“潜规则”去说话办事,许多事就很顺利,就能心想事成。如果你相信我们经常在台面上说的、文件上规定的话,并按照这些去办事,有些事情会让你出乎意料、大失所望。因此,按照“潜规则”去办事、去努力,似乎是一条成功之道。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说,我们很多情况下无力与社会、与现实相抗衡。既然有“潜规则”存在,在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有同等条件的人与你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人为了有个工作岗位,为了获得某种社会保障的资格,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好一点,为了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得到实现,人们往往就要按照“潜规则”来行事。如果要保持清高、不想按“潜规则”来,或者敢于向那些见不得人的“潜规则”叫板,那你很可能就要遭遇失败和痛苦,有时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样,你就不得不向“潜规则”俯首投降,按照那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的方向走下去。

既然“潜规则”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的人被形势所逼无奈而为,有的人看出其门道心甘情愿而行,那么,各种“潜规则”的大行其道就成为必然的了。而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既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又导致人们心里失衡,还削弱党和政府公信力。更为严重的是,“潜规则”一旦蔓延开来,极难根治,为害久远。

对如何解决“潜规则”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都很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潜规则”。这个思路,不仅适用于干部工作,同样也是遏制社会各个领域 “潜规则”的有效途径。

“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为因素有关,与权力的介入有关。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上。对于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一个人说了算、打通一个关节就能使“潜规则”运行的环节和部位,必须实行必要的分权,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于文件上、会议上定下来的“显规则”,执行机关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监督机关必须严格监督,防止“变通”、“走样”,为“潜规则”的运行留下可乘之机。对于稀缺资源、有限岗位、工程承揽等容易受到“潜规则”操控的领域,必须尽可能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权利无法染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去配置,做到公平、公正。

“潜规则”要能运行起来、发挥作用,必须经过“暗箱操作”、“幕后交易”才能完成。因此,遏制“潜规则”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必须突出“阳光操作”这个重点。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让社会和群众知晓,提高党和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完善接受监督的各项制度,对于公众的质疑必须积极回应,对于公民和法人申请公开的信息必须高度负责地予以答复。把权力运行、公共管理、服务公众的各个环节都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潜规则”必无藏身之处,定无滋长空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