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深圳特区经过不懈努力,已从昔日贫困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高楼林立、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深圳交通运输行业大力发扬“拓荒牛”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率先在全国交通行业内进行了系列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路子,基本形成了陆海空铁邮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特区成立30年交通发展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深圳交通部门领导班子以及广大交通人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创新,实施科技兴交,推进依法治运,加强安全监管,在确保交通全行业安全生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攻坚克难,阔步前进,海、陆、空、铁、邮等交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整体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呈现八大亮点。
公路路网四通八达。改革开放之初,沙土路面,坑坑洼洼,路面狭窄,弯急坡陡,抗灾能力差,晴天满天灰尘,雨天遍地泥浆,是改革开放前宝安县“路难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并实施“要致富、先修路”的战略思想,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国省道公路建设、城市化改造以及农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城市化改造。截至2009年底,建成道路总里程6163.97公里,其中高快速路379公里,主干道及以上层次道路总里程239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骨架的“七横十三纵”现代化道路网络,对外、过境、特区内外、疏港、东西联系通道全面贯通。
深圳港建成世界级大港。改革开放初期,港口只有上步、罗湖等等级较低的小码头及内河自然土坡码头,年吞吐量不足10万吨。建港之日起,深圳港基本实行政府“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依法管理、优质服务”,企业“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找货源、自负盈亏”的建设经营模式,通过以港兴市、以城促港、港城共荣,共同创造了世界城市和港口发展史上的奇迹。截至2009年底,累计建成500吨级以上泊位16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39个,货物和集装箱吞吐能力20054万吨和2185万标准箱;开通远近洋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82条,开辟海铁联运班列9条,与7个国际大港建立了友好港关系。2009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1825.02万标准箱,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四。
深圳机场跨入世界单跑道最繁忙机场行列。1983年,深圳直升机场首期工程建成,并组建了中国海洋直升飞机公司,实现了深圳民航事业“零”的突破。1989年5月,深圳机场作为中国民航第一个由地方政府自筹自建、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机场破土动工,1991年10月正式通航营运,海陆空铁大联动的大交通格局开始形成。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大力实施“两港齐飞,以港强市”、“客货并举,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深圳机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机场,也是中国境内唯一可以采用过境运输方式的机场。目前,有32家航空公司开通深圳航线,通航国家18个,通航城市105个,通航航线150条,基地航空公司7家,城市候机楼21座。200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2448.6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54万吨,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内地机场第四。
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前,深圳市政府、企业开始通过组织出国考察、专家讲座,引入物流概念,深圳物流业处于酝酿、起步阶段。2000年,在深圳市委三届党代会上,确定了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明确把物流业作为深圳市经济社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力推进。近年来,深圳现代物流业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海港、空港、陆港“三港”并举,大力推动海铁联运、区港联动,规划建设七大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产业正从传统管理型向供应链管理中心转型升级,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2007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博览会,已成为亚洲物流第一展。2009年,物流业增加值790.4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9.58%,同比稳中有升;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全市GDP比重约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市城市公交非常滞后,仅有4辆公共汽车,10台出租小汽车,2条长8.6公里的公共汽车线路。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深圳公交在中国交通行业率先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体制机制创新,1988年开始先后五次公开拍卖出租小汽车营运牌照,1989年开始先后多次进行了公共中小型客车线路公开竞投。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公交优秀和公交优胜战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交通发展的扶持力度。截至2009年底,共开行公交线路578条,营运车辆11928台,日均客运量623万人次(含出租车、地铁)。特区内500米公交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区外覆盖率达76%。出租车企业有76家,出租车有13411辆(红的10497辆;绿的2914辆),从业驾驶员有28406人;公路客运班车有2100余辆、旅游包车1609辆,汽车客运站46个,开设了6条深莞惠公交化客运班线;有372辆新能源公交大巴投入使用;深圳通发卡量超过700万张。
铁路运输网络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前,广深铁路发展缓慢。1983年12月成立广州铁路局广深铁路公司以后,打破了建国后完全由国家投资修铁路、铁路运输部门只管运营的传统模式,实行“特殊运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以路建路”的大承包形式,自筹资金修建广深复线,广深铁路跨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轨道。1996年,新中国第一家中外企业合资组建的平南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铁路运输形成两家公司共同经营的格局。随着开行至各大中心城市的长途旅客列车越来越多,铁路运输网络越来越完善,长途列车可直达北京、郑州、沈阳、武昌、长沙、九江、福州、岳阳、沈阳、泰州、吉安、上海等城市,初步实现了泛珠三角“一日到达圈”、珠三角“1小时商业圈”和深港“30分钟生活圈”。 近年来,深圳还积极配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着力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四线、厦深铁路、新深圳站等国家铁路项目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广州~东莞~深圳、深圳~惠州等城际轨道。
汽车维修和驾培业快速发展。伴随着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汽车保有量逐年大幅增加,汽车维修和驾培行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深圳汽车维修业,建市时只有几家附属于运输企业的小型维修厂。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汽车维修行业的广泛应用,一批高起点、高科技、现代化的汽车维修企业迅速崛起,汽车销售服务(4S)店、快修连锁店等新兴服务单元尤为突出。近年来,深圳汽修行业导入了现代先进服务理念,通过开展“100个群众信得过的汽车维修厂”评选,“创建诚信经营示范汽修厂”、星级评定、维修质量信誉考核、行业技术竞赛等活动,全行业维修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特区成立30年来,历届交通部门领导班子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力促交通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加强党性教育及干部队伍建设,并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机关文化建设活动,全面加强机关文化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30年来,单位、行业年年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成绩突出、无私奉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获了国家、省、市各级的表彰。深圳市交通局先后多次被评中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创建全国交通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十五”全国交通战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港建费征管先进单位,被省政府、省交通厅评为春运工作先进单位,被授予广东省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集体,广东省2007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先进单位,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司机温志强等多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创新,深圳交通的大发展无从谈起。30年来,深圳广大交通人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持从思想、体制、机制、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率先在交通行业众多方面、众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他们大力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制定实施中国首个地方性《深圳经济特区港口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推进交通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并对港航产业、航空产业、物流产业和集装箱拖车行业实行财政资助和奖励,积极帮助行业企业排忧解难,极大推动了交通产业经济发展。在自身建设和应急保障方面,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推行网上办公,实现“大容量、高快速、无纸化”,整合交通运营监控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为促进交通运输大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及时摒弃和冲破了妨碍交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了束缚交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使不同时期的交通瓶颈很快得以破解,为推动深圳市交通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工作推动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