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一届会考发榜,16名“十优”状元在逾12万“末代会考生”中诞生,大多出自香港各传统名校。随着香港新高中学制的推行,历时33年的香港中学会考将自此落幕。
长期以来,香港跟随英国的教育制度,采取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的“3223学制”。在这种学制下,香港仅约三分之一的中五毕业生能升读中六,且学制与国际接轨度不高,香港政府因此提出“334学制”报告,改为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并于2009年9月正式在中学实施。今年的会考成为最后一届向应届学校考生开放的香港中学会考。
中学会考是33年来香港学生升读预科的“通行证”,旧的会考制度将由2012年首届中学文凭考试取代,香港末代会考生捧起的这一纸成绩单将成为“文物”。不少人希望把握最后机会获得会考证书,令今年的自修生人数升近两成。
回顾香港会考历程,累计有逾430万考生参与,印制考卷超过3500万份,超过95万人担任考评工作;1983年考生最多,达17.2万人;2006年“状元”最多,出产25名“十优考生”。统计亦显示,过去5年,香港共有逾3万名“捧蛋考生”——即应考科目全部不及格的考生。
面临新旧学制对接的升学出路压力,本届会考发榜的紧张气氛被喻为“历年之最”。往届成绩未如理想的会考生,可选择重读,但“末代考生”却要面对以自修生身份“旧制重读”或转读“新制中五”的抉择。
放榜日早上8点,香港沙田恒生商学书院门外已形成百人长龙,有家长通宵排队为子女申读预科,更有一家大小“合力出击”;有家长担心子女出路,花逾万元为子女预留多个学位,只求为前途买下多重“保险”;香港本地电视台的荧幕上,则不断更新各间学校的剩余学位,供考生参考。
香港青年协会在发榜前一周内,合共处理逾2000宗有关会考的求助个案,其中,六成个案查询升学资料,两成则为考生情绪问题。
有海外升学中心录得今年咨询人数较去年猛增一倍,又有报道指香港末代考生求学“北望神州”,香港新高中学制因此被质疑酿造考生“逃亡潮”。末代会考生群体,近日来“集体性”成为香港的“新闻人物”。
香港特首、港府各司局长亦纷纷赠言鼓励考生。特首曾荫权表示,明白旧学制下最后一届中五毕业生所承受的压力,但“末届不是末路,同学绝非孤军作战”;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则表示,学海无涯,会考并非终点。
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在发榜当日,到大埔联招中心巡视,与部分校长倾谈,了解联招中心的运作。
此前,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亦举办简介会,论及末代考生的出路。署理首席秘书长关兆锦表示,本届有8.5万名进升学额给考生选择,另外有9000个重读新学制中五学额;此外,毅进、副学士、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有4.5万个,并且还有职训局及其它课程。他鼓励考生考虑多元出路,强调末代会考生“也有很多选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