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农村4700万留守妇女独撑一片天,生存状态堪忧

redianlengkan 2010-12-10 18:11:05 (编辑组稿/楚恒) 总第106期 放大 缩小

现状

农村“半边天”苦撑一片天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其生存状态堪忧: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精神空虚孤单,情感易于抛锚,家庭危机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农活照顾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与寂寞相伴,一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难见丈夫,长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不堪重负的三大问题

“留守”是一个沉重的字眼。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沿袭了数千年的“男耕女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女耕男工”所取代,“农业女性化”的比重明显加大。据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去年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国“留守妇女”的数量约为500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后面,隐藏着多少无奈和守望?

按照丈夫在外务工超过半年为标准,近日,南昌市妇联就这一类“留守妇女”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通过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和在部分乡镇召开座谈会,倾听农村“留守妇女”的心声,一组组不为人所关注的数据浮出水面:

50%以上的“留守妇女”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超过6小时;60%以上的“留守妇女”独自承担家中所有的劳务活;近75%的“留守妇女”反映自己有病、身体状况不好。透过这些让人心酸的数据,南昌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史小玲分析认为,当前,“留守妇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高,身体健康受损。在南昌县塔城镇座谈期间,不少“留守妇女”几乎是含着泪提起,在“双抢”农忙时间,她们不分白天黑夜收割、插秧,经常是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出现小病也是硬扛,赶时间完成农活。

二是精神负担重,安全感降低。南昌市新建县北郊乡的很多“留守妇女”在座谈时集中反映,由于丈夫不在家,她们十分担心小孩上课及放学途中的安全,担心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还时常牵挂丈夫在外务工的安全状况。另外,不少妇女还含蓄地提到,由于不了解丈夫在城里的具体情况,她们担心丈夫在外经不起诱惑,发生婚变。

三是能力精力有限,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教育子女的时间很少,许多人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的教育出现“重养缺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正常性格的形成。
被忽视的弱势人群

在各自家中,“留守妇女”们是当仁不让的家务“顶梁柱”。但放眼社会,她们却已经真实地沦为需要关注的弱势人群。

南昌市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有约30余万名农村“留守妇女”。抽样调查显示,她们当中,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占近90%,80%的人丈夫在外从事建筑、装潢、搬运等工作,50%以上的家庭为贫困家庭。

看着即将成熟的晚稻,南昌县塔城镇魏家村的魏小燕又犯愁了。因为丈夫在外务工,早稻是在两个正在读初中的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现在孩子去镇里上学了,她要开始想着请哪些亲朋好友过来帮忙收割。“老公出门赚钱,是为了这个家。我在家服侍老人,带孩子读书,平时种地种菜,农闲的时候在附近打点散工。日子就是这么过的。我们只盼望老人硬朗,孩子能健康成长。” 和魏小燕一样,许多善良质朴的“留守妇女”都是很容易知足的。但在实际劳作中,她们却经常碰到类似缺少壮劳力的困扰。

江西省上饶市委党校教授梁秀丽几年来一直关注着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成形和发展态势。她认为,“留守妇女”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没有一技之长,在为孩子和老人硬撑起一片天空的同时,内心极度渴望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梁秀丽介绍说,对待“留守妇女”这个群体,首先应该让她们感受“家”的温暖。在某县级市法院调研时,梁秀丽了解到,该法院每年审结涉及打工青年离婚的民事案件达100余件,丈夫的忠诚度成了“留守妇女”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农村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和“文明家庭创建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妇联组织和调解组织也要多到乡村了解舆情,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类似的家庭难题。此外,对农村“留守妇女”而言,提高劳动致富的本领、及时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帮助教育孩子等,都是她们希望得到帮助的。

已成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

甘肃省妇联联合兰州大学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急需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她们在身心健康、文化生活、发展出路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应早日重视和研究对策。

甘肃省妇联主席韩克茵介绍,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调查中,他们在身心健康、文化生活、发展出路等方面的要求和呼声强烈。

调查发现,近七成的留守妇女带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近一半的留守妇女在照顾公婆,她们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孩子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

由于劳动强度增加,时间延长,体力透支,许多留守妇女身体健康受损,患上了多种疾病。调查中,大约有2/3的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后自己的身体状况下降,有高达72.2%的留守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和关节疾病。

与高强度的劳动不成比例的是,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一,调查中,有75.5%的留守妇女感到孤独、空虚、焦虑、压抑和无助。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安全问题成了一大精神压力,她们一方面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全和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家庭遭受小偷小摸的现象增多,安全感大大降低。

调查发现,受自身文化程度限制,很多留守妇女感觉到,在承担子女教育、发展农业生产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她们渴望发展的愿望强烈。调查显示,在留守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3%,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子女教育成了十分头疼的问题。另外,有78.8%的留守妇女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有超过半数的留守妇女希望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除身心健康、文化生活、发展出路等方面的问题外,很多留守妇女,还因夫妻长期不见面,情感交流少,影响到了婚姻关系,当个人或家庭权益遭到损害时,维护意识比较淡薄。

安全保障亟待加强

现阶段,在中国许多乡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一些不法分子便把留守妇女作为抢劫、盗窃、性侵害的主要目标。尤其一些偏僻农村,常会发生盗抢、强奸留守妇女案件。由于作案者多为同村甚至近邻,多数受害妇女慑于威胁恐吓,不敢声张报案,致使不法分子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此类案件频发,有的演变成命案。2008年7月,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开庭审理过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河南鲁山县农村李某的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李某和儿子在家留守。同村男子丁某对李觊觎已久,图谋不轨。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丁某对李某纠缠不休,要求发生不正当关系,李某坚决不从。2006年10月的一天夜里,丁某窜至李某家中,持刀威逼,强行与李某发生关系,遭到李某强烈反抗。丁某恼羞成怒,用椅子将李某砸倒,又顺手拎起门后存放的汽油泼洒在李某身上及李家门上,并用打火机点燃后逃离现场。被害人李某被烧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样的悲剧尽管是个案,但折射的却是留守妇女之悲、之痛。如何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如何更好地保护留守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建议政府向农村妇女宣传治安防范知识、传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有效办法,增强留守妇女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设立“留守妇女求助热线电话”,方便受害人求助、投诉;建立群防群治的治安工作模式,5户或10户建一个互助组,让大家相互照应,共同防范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侵害农村留守人员的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严厉打击。

声音

请为农村留守妇女煲一碗“互助的鸡汤”

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妇女承担起了家庭中繁重的劳动,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瘦弱的肩膀挑起全家的重担。面对这种情况,参加妇女十大的代表提出,请为农村留守妇女煲一碗“互助的鸡汤”。

说起农村留守妇女,人们往往会想到她们的坚毅刚强,吃苦耐劳。但她们身上也承受着高劳动强度、沉重的精神负担、安全感缺乏的压力。面对这个较为沉重话题,安徽省巢湖市妇联主席万新代表说,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其实“多想一点”就行了。

6年前,安徽省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的妇女主任王自莲就是“多想一点”,使这个村有了一支“留守妇女互助小组”。那时这个村留守妇女张秀芳家有几亩稻田,可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每到农忙,张秀芳就算没日没夜的在田里干活,一天还是连半亩稻子都割不完。最让她担心的是,家里的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为此王自莲将村里像张秀芳这样的留守妇女团结起来,协作收割。6位留守妇女走到一起,一个人在家负责做饭和照顾6家的孩子,其余5人一起下地干活,各家的农活安排好顺序,轮流干,结果2亩稻不到一天就能收到家。

万新说,这种互助组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在农闲时,大家常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谈孩子教育、婆媳相处、外面的世界等话题,使这些姐妹们的性情也更加乐观、心胸更加宽广、处事更加豁达。

 “这种方式是值得推广的,但需要政府能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万新说。

四川省妇联主席陈芳说,四川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有一千多万留守妇女,她们承担了干农活、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三重任务,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我们提倡妇女,特别是有孩子的妇女不要出去打工,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实行三送:‘送技能、送健康、送法律知识’,提高她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普及妇女健康观念,教会她们用法律的手段合理维护自己的权利。”陈芳说。

王进代表是四川省成都市妇联主席,她认为,要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间,让城市的就业岗位,尽可能向农村倾斜,让农村妇女、留守儿童进城以后与城市的妇女孩子享受一样的待遇。

 “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新市民学校,惠民帮扶中心等。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适合我们留守妇女手工操作的企业向农村倾斜,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这样生存问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并解决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治本的方法。”王进说。

江西赣县南塘镇犁源村的妇女“劳动互帮组”在田里劳动的情景:数十位留守妇女聚在一起,或锄草、或松土,谈笑风生。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妇女告诉笔者:“大伙儿在一起劳动,劳动强度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大伙儿一边劳动,一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到疲劳。”

近年来,农村男劳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女耕男工”成为农村家庭的普遍模式,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了整合劳动力资源,江西赣县农村许多留守妇女自发成立了“互帮组”,相互帮忙,一起轮流干各家的农活。该县农工部、妇联等单位也免费为“互帮组”提供技术服务,并组建新农村俱乐部,在“互帮组”之间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目前,该县已有“互帮组”近800个。

关注她们的“性”福生活

如今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家庭出现了“三多”:夫妻关系矛盾多,留守妇女红杏出墙多,亲子鉴定多。有媒体报道,在这庞大的留守妇女一族中,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因为夫妻长期分居所导致的红杏出墙,互不信任等婚姻危机越来越多,导致的家庭破裂和治安案件甚至恶性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已经不可否认的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这“三多”,是当今农村留守妇女缺少“性”福生活所引发的。现今农村男人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农村妇女成了“留守族”。留守与外出的夫妻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一些留守妇女因寂寞难耐,往往“红杏出墙”,造成很多家庭夫妻情感不和、互不信任、做亲子鉴定甚至闹离婚。

性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农村留守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妇女们都戏称自己是“半个寡妇”。因夫妻长时间分居,留守妇女几乎过着守寡的日子,性生活基本上没有,性权利被分居的现实无情地剥夺。可她们也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正常的性生活。但探亲无条件,在外打工的男人又难得回家一次,所以才有“红杏出墙”之事发生。农村留守妇女的“性”福生活,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和妇联等各级组织应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人性化关爱。务工人员所在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务工人员提供探亲假待遇,或为务工人员提供临时“夫妻房”。


评论

如何改善4700万留守妇女“一肩扛”的困局

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一直受公众关注,但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农民工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成为主要建设者,擎起了城市化和中国制造的主力大旗。他们任劳任怨,忍受着较差的生活环境,拿着低收入,他们承受着身体、心理、情感、生理等各方面的考验。然而,这种付出是双方面的,留守妇女并不比外出农民工付出的少。没有“顶梁柱”的情况下,留守妇女不仅是“撑起半边天”,准确的说是一肩全扛。

一家人日常生存的重担压在一个个留守妇女们的肩膀上,生活的重担有太多是难以承受的。农民工外出或许在经济上可以改善生活,其实这可能是体力劳动与情感、心理乃至女子教育的多重透支所置换的,一句话,她们的付出超过了所得。她们的丈夫奋战在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第一线,好似一个个强有力的齿轮,正是他们的辛勤拼搏,才有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所向无敌,才有了中国城市化的飞跃。仍在农村的家和妻子是他们忍受艰难困苦的原动力,是他们精神与心灵的皈依,是他们情感的避风港,是他们的“大后方”。谁都不能否认家人在农民工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正是为了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生活的更好,他们才甘愿离家在外奔波,劳累。每年春运我们都会看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为了回家与家人团聚,毫不犹豫的放弃高额加班费用,费劲千辛万苦就是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

因而,4700万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堪忧,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倘若几千万这样的细胞出现分裂,不仅会销蚀农村稳定的基础,更是关乎在社会发展一线农民工的稳定。若后院起火,农民工怎么安心的投入工作呢。其实,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关系到众多底层群众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

解决此类问题不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根本上讲,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让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亿万农民工就近打工则会根本上扭转大面积迁徙的局面。当前来看,应该照顾到农民工各方面的诉求与需要,其中解决好他们的“被窝子”问题尤为重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一些夫妻房或夫妻宿舍;一个是给农民工一定的带薪休假时间。同时,还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提高覆盖面,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亿万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享受到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没有理由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漠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4700万留守妇女的艰辛与寂寞我们必须得懂,那一个个疲惫的心需要温暖,需要慰藉。政府与社会不能再当旁观者,责任与义务不能继续处在缺席状态。因为,稳定亿万农民工的“大后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给留守妇女一个支点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对当今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而言,这“半边天”可是说少了。在农村留守家庭中,她们顶起的几乎是“整个天”。

农村留守妇女指的是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如今,我国留守妇女达4700万。4700万,这支相当于韩国全国人口数量的“娘子军”,在广袤而相对贫穷落后的乡村里,承担了什么,承受着什么,付出了什么,希冀着什么,恐怕连她们在外打工的丈夫、亲人都不十分清楚。但人们清楚的是,若没有她们,这数
千万的家庭将会变成什么样。

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家庭沿袭着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近20年来在许多乡村几乎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持续涌动,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走出去”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特别是男性青壮年改善家庭生活、寻求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制度造成的现实门槛面前,他们根本无力承受举家流居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丈夫出门打工、妻子留守农村便成为无奈的选择。结果,传统的男耕女织变成了男工女耕,原本由夫妻双方承担的农副业生产、家务、抚养教育孩子、赡养服侍老人的重担,完全落在留守妇女肩上。让一个女人既当爹又当妈,既主外又主内,既干高强度的体力活又管孩子的教育学习,人何以堪?“牛郎织女”长年天各一方,一年或许更长时间才能见一次面,情何以堪?

尽管留守乡村给数千万妇女带来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加重、家庭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但绝大多数妇女仍在苦苦支撑。因为,老人、孩子在这里,耕地、房子在这里,在外打拼的男人也不易。这或许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对于她们的付出与牺牲,我们不应心安理得;对于他们的困苦与挣扎,我们不该袖手旁观;对于她们的忧虑与希冀,我们不能漠不关心;对于她们的利益与权利,我们不可视若无睹。如果说,眼下我们暂时还无法让留守妇女从重压下完全解脱出来,但至少可以给其一个支点、助其一臂之力。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社会的责任。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无疑已是当今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强壮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城市是最大的受益者。倘若把各种负担及问题全部留给农村,让留守妇女来承担,是极不公平的。

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做点什么,让他们能分享到浸着其汗水的建设成果。

我们期待城乡一体化的时代早日到来,期待农村数千万“牛郎织女”早日团聚。

链接
留守妇女四大特点

肩上的三座大山: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对丈夫的“三怕”:怕打工白忙活、怕在外遭意外、怕感情危机
现实中的“三多”:夫妻关系矛盾多、红杏出墙多、亲子鉴定多
尴尬的“三不”:不孝敬公婆、不重视教育、对村集体漠不关心

留守妇女的四大现状

社会活动少、 世面见得少、经济开销少、夫妻见面机会少
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教育子女学习情况偏差、与老人关系偏差
常人眼里的“离经叛道”在山区已不再是“人咬狗”的新闻了
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每况愈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