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2009,中国文化产业元年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5 (文/刘雅琼 编辑/楚恒) 总第106期 放大 缩小

2009年,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元年。

因为在这一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划。同样在这一年,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决定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推入市场,实现真正的竞争局面。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激起了无数文化产业界人士的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大动作”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些人甚至认为,由于这份“规划”的出台,2009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开始腾飞的“元年”。

2009年年初预算安排中,中央财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总计约10亿元。据可靠消息称,财政部还将在年内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预计基金总规模将为100亿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补充。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2009年是文化当道的一年。

朝阳产业将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包含了很多个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国家第一次如此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次将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提到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同样重要的地位,第一次将多媒体纳入文化产业的领域。

文化部也从官方角度向公众详细解读了这份“振兴规划”,他们认为,从这份规划本身来看,是政府首次对非实体经济行业提出的振兴规划,可见文化产业本身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从文化产业自身条件来看,其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历史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总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和繁荣。而眼下还没有结束的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值中国文化产业的萌发阶段,可以说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

从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文化建设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文化部有关官员也表示,要充分利用文化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逆势而上。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亦蓬勃发展,电影、演出、图书、音像、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增长较快,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无疑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借助人们精神需求上涨的机会出台这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中国文化产业的起跑线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同样,在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文化产业大有可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投入和高科技化发展,成绩斐然。

渠道建设将助推产业完整性

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振兴规划中,政府给予文化产业中流通渠道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同时也要“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其中也包括对流通企业的重组。

过去,中国很多文化产品只重视生产,政府投入创作剧目、排练节目、制作演出,往往忽略文化产品生产之后的流通环节。大多数事业单位性质的文艺院团运行的基本模式都是“财政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虽然这种现象与院团的体制相关,但缺少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文化产品要产生效益,生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渠道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销售出去,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幸好,文化领域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打造这样一张全国性的文化销售网络。中演票务通是中国目前使用率最高的票务销售系统,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演票务通在北京的文化、体育票务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一,同时也把业务拓展到了上海、杭州、南京、天津等重点城市,并且完全可以实现异地购票。

2009年三季度,中演票务通又在现代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的支撑下,设计高效的运营机制和完善的盈利模式,建设全功能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平台——“全国票务网络系统”,现已成为票务市场的领导者与产业的整合者。

 “全国票务网络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文化服务体系,它与出版发行、电影院线、广电传输网络并行为文化产业的四大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渠道,既能发挥其本身的传输功能,又能服务消费、引导市场、拉动内需。

在国务院一次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听取了“全国票务网络系统”建设的工作汇报后曾经欣喜地表示:“建好之后,我带头去买票。”

目前,这张网络已经在国内的15个大中城市完成了初步的市场布局,下一步,还将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票务网络系统基础上,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中全力打造铺设票务网络,积极开展业务。计划由目前15个城市发展到41个城市,票务销售网点在全国达到300个,合作场馆达到1000家。

手机屏幕成文化传播“第五媒体”

规划在提到文化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时强调,应“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这也是第一次把手机这种传播载体纳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2009年初,中国的手机3G业务开始普及,随着3G网络的推动,与其相关的应用功能也开始发挥动力作用,而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应用和内容。

文化与高科技的结合会创造文化领域的新业态,而且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如今,3G手机的出现以及被列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对象,就说明国家已经认可和重视这种新的文化业态,并且会增加对这种新型产业的支持。

2009年7月初,由文化部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手机文化盛典”正式启动,这场为期两个月的“盛典”以上海为中心,在北京、广州、重庆、香港、澳门等城市同步举办,并向中小城镇辐射。其中,“手机文化系列大赛”、“中国手机文化公益之旅”等一系列分项活动也同时启动,并开通了“中国手机文化网”,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手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手机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新兴分支,反映了信息时代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彼此促进的未来趋势,也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催生新产品、新领域和新业态也是当初策划举办“盛典”的初衷。现在看来,随着3G技术在国内的推广,手机文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展产业附加值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

而在此之前,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就曾经向文化企业明确表达过“做文化产业一定要盯住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的观点。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6.9亿户;2009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正式发放,中国迈入了3G时代。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特别是3G时代到来的情况下,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势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个性化的生活娱乐方式。其通讯与文化传播的功能正在逐渐突显,演变为一种新型媒体介质,被称为“第五媒体”。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新兴分支,手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无限机会。业内人士分析,政府对于手机文化产业的扶持将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中国的文化产业要想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有所作为,就要强占先机、布局长远、寻求突破、确立品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逆势而上”的有力局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