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界活跃着著名的“三朵花”,张金玲是其中之一,《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河奔流》中她扮演的角色深受大家的喜爱。然而就在她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遽然息影,留给观众一个谜团。当沉寂了近十五年的张金玲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时,她带来了“十年磨一剑”、潜心修炼的“正果”——一大批浸淫着齐派绘画神韵的书画精品,作为献给中国电影百年的厚礼。从电影明星到书画名家,张金玲在艺术的殿堂中延续了她的艺术青春……
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美术展。一位年近五旬、举止端庄、着装素雅的女士走进参观者的视野。谁也想不到,这位浑身上下散发着自然、质朴的艺术气息的女画家,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影视圈中的著名电影演员张金玲,与李秀明、刘晓庆一同被誉为北影厂的“三朵金花”之一,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再度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带来了她沉甸甸的果实。此次展览是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张金玲送给中国电影的礼物,也是对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张金玲书画展暨张金玲百花集首发式”。
当年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突然息影,相夫教子,做了普通的家庭主妇;半路出家,拾起笔墨,拜师学艺,潜心十几载苦练丹青,从电影明星到书画名家,张金玲35年的艺术人生臻至影视、书画艺术界德艺双馨的艺术境界。当记者采访张金玲时,望着她那张洗尽铅华,不着脂粉却充满魅力和韵味的面孔,不禁想起所有艺术家都追求的理想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三十九岁买第一支毛笔
身着湖蓝色针织开衫,下穿黑色长裙的张金玲向记者介绍说,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她的精选作品展,也是首次的个人精品展。三年前,在朋友的鼓励下,张金玲陆续在山东威海等市参加书画展,但那些都是综合性的展览,积累了办展的经验,而且参加的展览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之后,正逢今年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于是想到要用她的书画给中国电影献礼,这次书画展和她的画册就是献给中国电影百年生日的一束鲜花。她说:“我把对艺术的追求汇集在《张金玲百花集》中,表达我对电影、对书画、对世界上一切美的东西的热爱。”
说起中国电影,张金玲非常自豪地说:“‘文革’后的第一部电影《渡江侦察记》是我演的,《电影画报》和《大众电影》复刊后的第一期封面都是我,所以我觉得我为中国电影做过一些事。”张金玲曾经扮演过许多角色,如《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索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三辣子、《大河奔流》中的梁晴等,给那个时代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端庄、美丽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电影明星的经典形象。
至今,她质朴的话语,平和的语气,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韵。当记者问起从演艺事业峰谷转向书画这样一个相对沉静、有时甚至要甘于寂寞的世界是不是一次艰苦的蜕变时,张金玲微笑道:“不会。因为我当演员时从来也没有明星意识,演戏是我的工作,把戏演好,回到现实中我又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或是特别的地方。画画时我就从来不想自己是个演员,静下心来琢磨绘画的事。艺术是相通的,我同样觉得我不能没有绘画。”
从没有过书法绘画基础的她,当初走入画坛是个偶然,当年是为了陪儿子练书法,老师说要家长一起学才好,于是就跟儿子一起去买了毛笔,“那一年我39岁。之前当演员时从没有想到过当书画家。现在儿子的书法不学了,我却坚持了下来。”张金玲学了两年的书法,丈夫张正鼓励她进一步学习绘画。“是儿子塑造了我,丈夫为我搭起了舞台。”张金玲学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丈夫张正,他始终默默地支持鼓励妻子。在采访当中,张金玲接到一个电话,放下之后,说是丈夫打来的,甜蜜之情跃然脸上,虽说是影视明星、书画名家,幸福的家庭生活使张金玲仍然像一个小鸟依人的少女。
1990年,张金玲正式拜师著名的国画大师娄师白门下,当时娄师白已经72岁,娄师白是齐白石先生的弟子。当年娄师白拜师时,齐白石也刚好72岁,张金玲兴奋地说:“非常巧合,所以我学画是缘分,是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就学了十几年。”
三年只画一只虾
张金玲当年拜师学画,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拜师仪式,当时圈内的许多影视好友都来见证了这一幕,开了影星拜师学画的先例。然而张金玲的学画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玩票”,她形容自己学画是一只蜜蜂,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采蜜之路。
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张金玲,从买毛笔、墨、纸开始学起,为了练习运用笔墨,娄师白老师让张金玲从画虾开始,一画就是三年,翻来覆去地画。娄老师怕她不耐烦,劝她画画别的,张金玲却说:“老师,你说我什么时候及格,什么时候再换,基本功很重要呀!”开始娄老师看到张金玲长得漂亮,又有表演天赋,还是个名气很大的明星,怕她不能吃苦、耐不了寂寞。可是张金玲那种刻苦认真的劲头让娄老师非常感动,每次交作业的时间,她都按时交来,风雨无阻,有一次下着大雨,张金玲坐地铁赶到老师家时,浑身都淋湿了,娄老师告诉她下雨可以不用来,张金玲说:“我要珍惜每一次交作业的机会。”
张金玲扣开书画大门,全凭毅力,她先生称她学画就像农民种地,老老实实,凭的是苦力,经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原《大众电影》的主编邹建文说:“看张金玲学画,跟她演戏一样,透着一股执著劲。”张金玲说:“如果说别的大画家学画时是废画上千,那么我的则是废画无数了。”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如今张金玲的书法劲遒、大气,她的画深得齐派技法的精髓,同时融入自己了观察和感受,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这次画展中,人们还能看到张金玲绘在陶瓷上的珍品。在陶器上作画,是张金玲偶然收获的一个创意。她丈夫张正是一个古瓷收藏爱好者,一次张金玲陪丈夫去景德镇参观,遇到了陶艺大师余效团,大师听说张金玲画画,便随手把他制作的一件陶器交给张金玲,让她在上面作画。张金玲觉得余老师的陶器价值连城,自己在上面作画可别糟蹋了他的杰作。可是余老师却说:“你随便画吧。”张金玲把她最拿手的水墨虾画在陶器上,烧出来效果非常好。余效团老师便鼓励她继续学习在陶器上作画。为此,张金玲连续去了两次景德镇,她把学到的齐派绘画艺术从宣纸移植到陶瓷上,余老师称她为“尝试把齐派国画的技法应用到陶瓷上的第一个人。”丈夫张正笑称:“我收藏古瓷三十余年,看来我的收藏品又要多一个品种了。”
青春在绘画中延续
当谈到在十几年的绘画生涯中有哪些感悟和收获时,张金玲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其实这正是她自己反复追问、不断探寻的人生命题。她说:“人生就是一个修炼自己的过程,有人修佛,有人悟道,每个人的形式不一样。”在她看来,学画就是她修炼自己的方式,每当想放下画笔时,就觉得自己应该坚持。
张金玲喜欢画荷花,因为她喜欢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她讲起自己画画时的感觉,在画一幅叫做《无声》的画时,画面上是一朵荷花骨朵,当时画着画着,就觉得心里一片清凉,看得自己很舒服,“一幅好画可以滋润自己的心灵。”
“学画以后,不怕老了。”张金玲说得笑起来,“你看我现在素面朝天也不怕,因为心里充实了,人生的追求变得沉甸甸的了。”作为一个电影演员,青春的流逝是自然无情的法则,而沉浸在绘画乐趣中的张金玲却觉得青春在绘画中延续下来,她追求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心态变得阳光、变得纯真。说到这里,她挽了挽脑后的发束,流泻而下的一头秀发用一条黑色缎带随意束起,亲切、温柔如同邻家大姐。人都说张金玲年过半百,可是在记者眼中,她那如水墨丹青一般的气质和她典雅的装束、秀美的脸庞融为一体,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原来不爱旅游的张金玲,现在爱上了爬山。听说刘海粟先生曾十上黄山,她也去了黄山,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说,一天之内见到了雨、雾、晴天、黄昏的山景。“现在喜欢看雄伟的名山大川,连性格、爱好也跟着改变了。”
张金玲现在的生活是“忙碌中透着快乐”,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学习、看画展、参加书画活动。一般是上午画画,下午出门,生活很规律。她把画送给朋友,与爱好艺术的人们切磋技艺,过得很快乐。她说:“精神上的丰富比钱重要。”
张金玲对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今年本来有三个戏来找她拍,应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但她想着要把画展办好,而且要办就要办到极致,谢绝了剧组的邀约。明年上半年,她打算去看在国外工作的儿子,下半年准备接些戏拍。对于自己的绘画,张金玲表示还将继续努力,在目前涉足较多的各种画法中逐渐提炼出自己的风格,她谦虚地说:“争取在60岁的时候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她觉得“在希望中生活很有意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