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大词典中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兔死狗烹”等生动形象的成语,这些成语都与我国古代大军事家韩信有关。
韩信,少时丧亲,家贫无依,曾受胯下之辱,乞食漂母,在他的故乡淮安(现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度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流浪生活。但他志存高远,在逆境中忍辱奋进,刻苦读书练武,以至从军拜将,最后辅佐刘邦打败项羽,为西汉王朝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缅怀韩信的功业,历朝历代为他修建了许多古迹景观。
韩侯祠
韩侯祠坐北朝南,位于淮安市镇淮楼东路。古色古香的门楼花墙上方镶嵌有一块“汉韩侯祠”的石刻匾额。院内三间享殿,殿门上方悬有一块红底金字的匾额:“勋冠三杰”。匾额告诉人们,汉高祖刘邦将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视为“兴汉三杰”,但韩信对建立西汉王朝的军功最大,冠于“三杰”之首。殿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墨绿色楹联:“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殿内祭台上塑有一尊韩信的石膏像。这尊像眉宇飞扬,戎装佩剑,威风凛凛。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殿内四周墙壁上还依稀留有唐代以来的有关石刻、碑文。由于年代久远,饱历沧桑,大多已无从辨认。据方志记载,在这些石刻中,原来的内容有“精白乃心”、“国土无双”、“兴汉三杰”、“灵武冠世”等。
早在盛唐时代,淮安(当时叫楚州)就建有韩信庙。唐代曾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千古佳句的大诗人许浑吟淮安时就留有“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后因年深日久,几度圮毁,几度重修,才使这一遗庙保存到今天。明正德年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与淮安知府陈文烛“呼酒韩侯祠”的美谈至今在淮安盛传不衰。
胯下桥
胯下桥在兴文街与胯下街相交的十字道口上。
胯下桥下既无潺潺河水,也无涓涓细流,此“桥”只是一座高达5米的木制牌坊,令游客大惑不解。看了“桥”东北侧墙上的一块石刻,方知这座旱“桥”的来历。
石刻上刻的是我国古代《史记》上的一段文字:“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非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为怯。后,韩信为楚王,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本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如此。’”
据《淮安府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淮安知府在韩信当年胯下受辱处竖起一座木制牌坊,以彰扬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木制牌坊易于损坏,清同治丁卯年曾重修一次,“文革”期间再度被毁,1982年淮安县人民政府再度按原样在原址修复。现存的胯下桥牌坊上三个墨绿色大字出自清代道光年间的淮安书法名士周木斋之手,笔力遒劲,刚柔相济,曾令许多游人交口称绝。
漂母祠·钓鱼台·千金亭
出淮安西门,沿古老的里运河堤向北,不久就可以见到河堤一侧的“钓鱼台”牌坊。沿此牌坊顺阶而下,行到半腰,便进入一座四角古亭——千金亭。立小亭,望对面,是座造型古朴的“韩侯钓台”。传说这是当年韩信垂钓的地方。台的东边是清泓的萧湖。漂母祠则建于亭、台之间的北侧。祠的大门、院落和大殿连成一体,典雅别致。大门上方的“漂母祠”和堤顶牌坊上的“钓鱼台”同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胡文遂先生左手书写。整个建筑约300平方米,在湖光水色映照下,好似一月三星,浑然天成。全部建筑都是淮安县人民政府根据史料记载和地方故老言传,按原样于1982年修复一新的。据《山阳县志》记载:“韩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觉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至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这就是在淮安世代流传的一段韩信与漂母的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淮安时,特意拜谒了漂母祠,并挥笔写下了“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的诗句。此诗曾刻制成御碑,造亭复盖立于漂母祠前,直至建国初才圯毁无存。后来《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寓居淮安游览到漂母祠、钓鱼台和千金亭时,他联想到韩信的赫赫功绩,最终却落得被谋杀于未央宫的下场,顿时泪珠滚滚,以诗曰:“开到桃花百草菲,草湖水满鲫鱼肥。故乡风景年年好,唯问王孙归不归?”
周恩来1916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也曾回忆起少时在家乡凭吊韩信钓鱼台的诗文,其一曰:“漫言宫锦傲鱼蓑,渔舍侯门两若何。果使功成返渔钓,君臣今古白头多。”其二云:“谁知一掷渔竿后,忽地淮阴有伟人》”
如今的漂母祠内,享殿正中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老年妇女塑像——漂母。塑像两旁悬挂着“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的对联。外侧攀柱上则挂有明代淮安知府刘大文撰写的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殿东侧还建有一座土台,上塑两尊塑像:少年韩信身背鱼篓,手持钓竿,正侧耳聆听漂母的教诲……
韩信故里碑
在淮安府市口矗立着一座韩信故里碑,碑高3米多。碑的南面刻有“淮阴市”三个朱漆大字,旁有“王孙遗址,国土留芳”的金字对联;碑的北面中间阴刻有“汉淮阴侯韩信故里”一行黑字,两旁还有不知是哪朝天子留下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训词。经查考碑上的“淮阴市”系淮安明代以前的一条街道名称,即今天的西门大街一带,是韩信诞生的地方。
漂母井
漂母井位于文通塔下的南侧。据淮安地方故老言传,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存为楚王后,衣锦还乡到淮安,特意派人去请当年济食他的漂母,并赏锡千两黄金以兑现“吾必有以重报母”的诺言。谁知漂母不仅分文不收,反而从此隐姓埋名,隐居于文通寺附近,默默地度过了晚年。韩信屈死未央宫后,世人为缅怀韩信的功绩和追思漂母贤德,终于查找到漂母晚年居住的地方。其时漂母已经故去,庐扉已不存在,只剩下一口她生前用过的水井,遂被地方群众经朝历代地保存到今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