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保持了蓬勃的发展,‘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超过万家,企业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处长李明光表示。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9年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中国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433亿美元,增速达到了6.5%。李明光介绍,截至2009年底,“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约有1.4万家,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对企业如何尽快融入当地环境、实现加速发展、完成国际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月15日,德国戴姆勒公司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联合馆举办“戴姆勒可持续发展论坛”,就企业跨国经营中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交流讨论。
目前,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首个“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草案”已经完成,按照工作计划,于今年7月正式通过成为国际标准公布实施,这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首次制定非技术类的标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即将到来的“标准”,也就意味着将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效应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必过的一关。
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还太短,经验不足,人才缺乏,语言不足等众多障碍,也使得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跨国经营时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捷径”。
李明光介绍,不少中资企业都已经通过依法合规的经营、履行环境责任、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等手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宝钢就通过赞助巴西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融入当地市场,中石油也在苏丹、哈萨克投身公益事业。
据戴姆勒股份公司副总裁叶格介绍,这是戴姆勒关于社会责任的论坛首次在德国以外的国家举办。“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我相信公司未来很大程度要依靠在中国的发展。”叶格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做到“四个对得起”
伊朗德黑兰地铁、苏丹石油、马来西亚古晋电厂、阿尔及利亚“松树”五星级宾馆、著名的坦赞铁路,以及竣工于2003年的越南第一座可容纳4万人的综合型越南国家中央体育场……无不浸透着中国企业的“辛勤汗水”。这些项目规模大、档次高,备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赞誉。
然而,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去”进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的优秀企业代表一致认为,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经营主体增强竞争力不可忽视的环节。
“四个对得起”是获得“2006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优秀企业奖”老总道出的企业管理原则,以及成功的经验。
首先,是对得起政府。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海外要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规范经营,不做违反国家政策、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情。
其次,就是要对得起社会,注重工程质量。企业无论“走”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营,做项目,都要积极参加东道国或地区的公益活动,让当地人感觉我们的企业就是本地的企业。例如,我们的企业在非洲多次参加当地的公益事业活动,提供无偿援助。企业融入了社会,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由于有了良好的“口碑”,公司在“走出去”进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麻烦,并以高质量的工程回报社会。
第三,是对得起合作伙伴。企业“走出去”,在境外企业间进行合作,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合作中,要有长远的合作意识,哪怕是让对方多赚一些,自己在此次合作中没有盈利,甚至有些损失。然而,合作伙伴感觉到了你的合作是真诚的,将来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合作机会。切忌因蝇头小利而与合作伙伴产生矛盾。
最后,就是要对得起员工。员工是企业之本,企业若没有员工,企业就似“无米之炊”。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相应的各种保险均不能忽视,保证员工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条件,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朴实的语言体现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法宝。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公司总经理以该公司几年前的事例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核心。通过该公司“血的教训”,他呼吁企业老板、法人务必不要忽略“以人为本”管理宗旨。他认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原来,几年前,该公司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在境外工作期间,遭遇恐怖分子抢劫,不幸身亡。“在工作中献出鲜血可以,比如施工中手指被划伤等,但献出生命,就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这位老总认为,生命是无价的,“以人为本”将是“走出去”企业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核心。
据了解,目前跨国公司大都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公司非常注重工程的质量,极力降低工程安全事故率,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为员工提供很好的工资福利,最终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刁春和表示,推动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减少安全事故,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强经营主体竞争力,将是今后商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