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海军序列里,有一支专门从事水中兵器科研试验的神秘部队——海军某试验基地水中兵器试验研究所。他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充满挑战。
创新面前不止步——让“十八般水中兵器”列阵海疆
2007年8月,北方某海域,中国首次舰艇抗冲击试验拉开帷幕。
这是一项“国”字号工程。参与试验的军地单位多达几十家,而且,大都是国家级的科研专业机构。作为此次试验的组织实施单位,海军某试验基地水中兵器试验研究所的科技干部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起爆!”随着指挥员的口令,战雷轰然爆炸,刹那间,上千吨重的扫雷舰被强烈的冲击波挟着海水掀起近1米高,四周的海水也“沸腾”了起来,瞬间化为无数气泡,剧烈地翻腾着,托起海水像井喷一样,冲出海面10多米高……
伴随着这声水下惊雷,安放在周边海域和扫雷舰上的各种精密测量仪器,源源不断地记录下了水爆试验的宝贵数据。“中国首次舰艇抗冲击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研究所所长宁永成兴奋地说。
参加试验的科技干部谈起这项“国”字号使命任务,其中的艰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舰艇抗冲击试验,战雷引爆控制是一项关键性技术。在试验项目论证阶段,上级有关领导一直对爆源准备及海上引爆能力存有疑虑,几次找到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忠臣,向他讨一个确切的“说法”——战雷实爆能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零失误?
董忠臣,这位与水下爆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高工,更愿意用事实作答。他带领4名科技干部,向水爆试验高技术领域发起了冲锋。500多个日日夜夜攻关,战雷起爆控制系统终于研制成功。
与此同时,研究所还先后研制成功了某型水雷实爆威力测量系统、水下爆炸电测系统以及水下爆炸试验仿真与评估系统等六大系统,全部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
质量面前不让步——为了战斗力甘当“黑脸判官”
这是一次紧张激烈的试验分析会。
2005年11月,在某型猎雷舰系统试验中,猎雷舰成功灭掉被锁定的水雷,试验几乎完美“收兵”。
返航后,工程师许海昀连夜对试验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当处理结果摆在面前时,许海昀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猎雷舰的悬停控位精度与战技指标要求相差20米。
20米距离,在茫茫大海上似乎微不足道,但对猎雷舰来说却是安全底线——超过底线意味着猎雷舰进入了触雷的危险区!
试验分析会上,工业部门与该所展开激烈争论。“如果是测量系统有问题,我们当然会很‘掉价’,但面子事小,家国事大。如果舰载导航设备精度不可靠,明天损失的可能就是猎雷舰,丢掉的可能就是官兵的生命……”
面对对方的强硬态度,试验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季新据理力争。
最终,为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共同目标,双方一致决定:重新试验。
某型鱼雷空投附件,是一型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在进行定型试验时,却发生了因降落伞打不开导致鱼雷摔坏的意外。研究所某技术室主任姜培林带领课题组研究发现,鱼雷空投附件的电熔开锁装置不可靠、不稳定,导致降落伞不解锁、打不开。
原因找到了,但面对“洋玩艺儿”,如何解决问题,各路专家却一筹莫展。为此,姜培林专程到国内相关设备生产厂家进行考察调研。通过比对发现,引进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质量问题。
“一定要让工业部门了解真实情况。”姜培林连夜起草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建议取消该型空投附件进口。很快,工业部门进行专题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及时中止了该型设备的进口。
死神面前不却步——笑对生死彰显军人本色
2007年10月,某型舰艇水下抗冲击爆炸试验第二航次紧张展开。
随着起爆命令下达,起爆控制项目总师董忠臣用力按下起爆按钮。然而,时间一秒一秒地滑过,海面上平静依然,战雷没有爆炸!
现场气氛紧张而凝重——他们遇上了几十年未曾发生过的哑雷。
这枚战雷,足以将庞然的舰船摧毁。试验现场指挥员陷入了两难境地:丢弃战雷,可以确保参试人员和装备安全,但无异于在海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过往船只随时会有安全隐患;打捞战雷,无疑会使参试官兵生命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
面对险情,所长宁永成和董忠臣对起爆系统进行仔细检测,初步断定战雷内有一道保险没有解除,起爆能源无法加到电雷管上,因而未能成功引爆。
“风险再大,也不能把隐患留在海里,启动未爆战雷打捞预案!”经过科学分析后,宁所长果断做出决定。
这的确是一次生死考验。电磁干扰的不确定性,风浪中的不规则晃动,都有可能引起战雷爆炸。打捞组成员、试验员刘建友小心翼翼地解下电缆接头,接上短路保险接头,完成了断开电缆的第一步。随后,战雷被一点点拖出水面……
一系列动作完成后,官兵们凝重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