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文明、民主、富裕、稳定、和谐的新农村为目标,在欠发达地区率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之路,位于广东粤西一个占地面积不到900平方公里、近80%为农业人口的县级市——吴川,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部署中,再次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湛江市辖下的吴川市缔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农村建设神话。4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9亿多元,完成改厕7.3万户,改水4.8万户,建成村文化楼(室)430幢,村灯光篮球场222个,村生态公园5个,成功创建了文明村803条,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56%。其中湛江市级文明村103条,省级文明村6条,国家级文明村3条。
创建文明村,资金投入是关键。9亿元的资金,对于一个贫穷的地方财政来说不啻为天文数字,吴川却创造性地破解了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题。吴川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道就是克服了“等、靠、要”思想,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老板带动、集体联动、群众齐动”四轮驱动的文明村建设模式。
其实,“吴川模式”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词典中,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素有走街串巷、从事小营商活动传统的吴川人就开创了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吴川模式”,其小商品经营、手工业发达程度可堪与浙江的“温州模式”比肩。由于种种原因,吴川错失良机,落在了先进发达地区的后面。然而这种敢为人先的传统、这种潜藏的后发优势,一旦在合适的条件中,又将萌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吴川正在这样深刻变革农村的东风中,以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向人们展现她“粤西明珠”的风采。
走进吴川——贫穷中的富饶
“财政穷,民间富”,这是一个奇怪的矛盾结合体。你不走进吴川,就无法理解这种矛盾,就不能感受到“两袖清风”的党委政府在带领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驱车一路沿着粤西海滨高速疾驰,《瞭望中国》一行记者到达吴川时已是夜幕降临,错过了晚餐的时间,饥肠辘辘的我们走到街上,富于广东特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大排档、街头烧烤,给这个粤西名城增添不夜城的喧嚣。已是晚上十点多,马路上行人、摩托车、汽车川流不息、交相错杂,正是时候领略吴川人倾巢出动、共享宵夜的壮观。久居深圳,宵夜常是年轻人的聚会,可是在吴川,睡前一家老小一起上街边吃点东西却是常见的图景。
吴川过去有“小佛山”之称,历来消费旺盛,饮食文化出名。当地人向我们介绍,不远处的肯德鸡是唯一开在中国县级市的一家分店,正是看中了吴川人重口福消费的特点。会吃的吴川人是因得天时——一年四季气候温暖,适合户外活动,地利——丰富的农海产品质好而价低,人和——秉性温和、生活悠闲、吃苦耐劳的吴川人讲究烹调,因而在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吴川却显出一派熙熙攘攘、政通人和的祥和气氛。
吴川,因境内吴水“纳三川”而得名,自隋置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古迹遍布,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自1994年撤县建市,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市政建设力度,先后改造建设了市区解放路、海港大道、创业路、同德路旧城区、文化岛等市政工程。现在的吴川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新城气派、又保持“千年古镇”风貌、富有江海文化特色的粤西名城。
在新规划的临江一带,如同新贵一般的楼房,装饰着玻璃幕墙、铝合金门窗,欧式、中式风格不一,这些私人住宅代表着吴川的新城风貌。吴川被誉为“建筑之乡”,按记者的解读,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是建筑是吴川人发家致富的传统行业,如今的吴川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士已达20万众之多,其中不少人成为地产建筑界、工商企业界的巨头;二是指这些代表吴川财富的私人住宅,它们中的许多主人是有着百万、千万、亿万身家的富翁。吴川财富在民间。
穷政府如何与个人财富相结合,吴川市委市政府颇费了一翻脑筋。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回归工程”,针对吴川人慷慨乐善远近闻名,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热心家乡建设,造福桑梓的特点,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成立七个商会,把外出务工人士、企业家组织起来,支持家乡两个文明建设。2000年以来,全市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办企业52人,投资2.5亿元,同时还发动社会捐资8亿多元投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吴川的文明村,就是市委市政府充分整合、统筹民间资源,调动农民的积极、发挥农民聪明才智的硕果。通过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引导农民逐步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当你走进吴川的农村,你就能感受到这个经济虽不发达、乡间生活却充满乐趣的乡村巨变。
“三类推进”——文明村风光无限
百亩荷塘,曲桥流水,荷心亭榭,依依垂柳,分明是江南水乡的韵味,让你不能相信,荷塘月色的雅韵也能移植到广东的农村来。洁净的环村路、考究的门楼、文化楼、公园、广场、雕塑以及网球场,要不是乡间独有的清新、静谧,你还以为自己身居现代都市,这就是吴阳镇的蛤岭村,国家级文明示范村。其实像这样风景如画的村庄在吴川还有许多,离蛤岭村不远处的芝蔼村、黄坡镇的山溪洋村等都是这类小康型文明村。
吴川市委书记高永元介绍说,考虑到市情、镇情和村情的差异,建设文明村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实施,按照“能高则高,能低则低”的原则,把文明村建设划分为三大板块,即:经济比较发达的吴阳、黄坡、振文等镇的村庄定为第一板块,创建小康型文明村;经济相对较好的塘缀、樟铺等镇的村庄定为第二板块,创建宽裕型文明村;经济相对落后的覃巴、长岐、浅水等镇的村庄定为第三板块,创建生态型文明村。在这三类不同板块中,又选择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作为市、镇级示范点,加以培育、推广,使创建活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通过分类推进,典型带动,全市各地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创建热潮。文明村从亮点到亮线、亮片,遍地开花,呈现簇群发展趋势。市内沿国道、省道、县道等五大公路干线两旁的100多条村庄连片创建,形成一条条文明村。吴阳、振文、樟铺、浅水等镇大部分村委会、自然村整合资源、联合创建,出现一个个文明村簇群。
自然生态型文明村一般是经济条件和基础相对落后的地方,但他们在生态上做文章,绿化美化乡村,见空插绿、见缝插绿,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经济林与生态林结合原则,充分利用荒地、道路两旁、河塘周围、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树栽花植草,形成环村林带和村内绿荫带。
海沟村民们热情地邀请记者进村看看,虽然海沟村的各种基础设施与先进村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在他们眼中,村容村貌比文明村活动开展前“好了好多”。他们心满意足、充满自豪地带领记者参观禽畜集中圈养的场所,以前禽畜乱跑乱排泄的情况没有了。村中还有定点堆放垃圾点并进行定期处理,有地下排水道,解决污水横流现象。而穿过一片小树林,走往海边的虾蟹养殖场,却又是一片豁然开朗的景象,细细的沙滩,上面布满了海鸟的脚印、小螃蟹掘洞的圆沙球,只有海浪洗刷沙滩的声音,海鸟偶尔的鸣叫声。单是这得天独厚的海滨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沟村等海湾风景区的观光旅游业定会为吴川的生态文明村又增添一抹亮彩。
记者在采访当中,适逢塘尾镇高尾村一户农家盖了一幢四层楼高的新居,宴请四邻八舍举行乔迁之喜的仪式,记者有幸也被邀请参加,在主人热情的带领下参观了新居,里面大屏幕彩电、音响及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用上了煤气罐、抽油烟机、微波炉,四层楼里每层都设有洗手间,有上下水及抽水马桶。这样的房子在吴川比比皆是。
广东省委按照国家要求,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四通五改六进村”。高书记介绍说:“‘四通’为农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五改’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改变脏乱差面貌,‘六进村’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环节在建设新农村中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要想富先修路”,文明村建设也从路开始,改变吴川过去“社会主义的楼房,解放前的道路”。自2001年起,吴川市年年开展“交通建设年”活动,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和文明村建设补助资金,极大地带动了社会捐资修路的热情,各村根据经济条件,分别修建水泥路、柏油路或红砖路,现在,全市建农村硬底化道路1514公里,实现了所有文明村、84%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乡村的公路网。汽车行驶在乡间,放眼望去,处处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景象。#p#副标题#e#
“四轮驱动”——再创“吴川模式”
在采访塘缀镇龙村时,记者偶遇深圳市建的李志锋,他正忙忙碌碌地要赶去政府协商春节慰问孤寡老人的事情。在吴川,像李总这样在外经商致富的吴川籍老板致富思源,争做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事业,捐资为家乡兴办学校、架桥铺路、扶危济困的人大有人在,吴川赤子热心公益、造福乡梓的激情,不仅在粤西就是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文明村建设中,吴川外出务工经商老板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慷慨解囊。吴阳镇蛤岭村的建筑企业家陈华、陈辉兄弟及村中外务工经商的有为青年,捐资25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文明富裕小康村。芝蔼村建筑企业家林上观,不仅个人捐资数百万元,还引导村中外出务工经商的300多名青年捐资500多万元,同心协力打造国家级文明村。5年多来,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成功人士致富思源,热心支持家乡建设文明村的达数百人,捐资总额8亿多元。老板捐资创建文明村,有效地解决了创建资金不足的问题,拓宽了资金筹集渠道,成为吴川创建工作的最大亮点。
当问到政府是靠什么法宝引导这些富裕的老板们如此慷慨捐助时,市长梁位享说,市委市政府积极“走出去”,到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商会如开恳亲会、联谊会,加强与吴川籍外出老板沟通联系;同时,又热情地“请回来”,利用春节、元宵等民间传统节日,邀请外出老板回家参加茶话会、座谈会,向他们通报家乡两个文明建设情况。市里还设立了“支持家乡建设贡献”奖,每年对支持家乡建设成绩突出的老板进行表彰,激发全外出老板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
记者在吴川的日子,正逢各地商会召开年终会,他们都盛情邀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参加他们的年会,“如果不去,他们会不高兴的。”梁市长说。梁市长非常有亲和力,与许多吴川籍老板都是好朋友,他说:“吴川不乏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但政府要引导他们从‘富’走向‘贵’。”梁市长讲起他跟老板们谈心时的话说,金钱对于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即使拥有千亿家财,也只能代表自己的富有,也只是个数字,只有回报社会,才是真正的财富。人生的财富除了拥有金钱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财富。这个社会财富体现在社会给予的认可,这就是从个人拥有到社会共享,由“富”到“贵”的人生价值的流程。一席颇富哲理的话说得老板们心悦诚服。
吴川老板的捐资建设家乡的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起到了带动广大群众的模范作用。条件好的村大干快上,条件差的村也不示弱,互相扶持,互相促进,出现先进帮后进、大村帮小村、富村帮穷村,携手共建文明村的热潮。村民们出钱出力,比干劲,比贡献,激发了农民们的创建热情和聪明才智,形成了“群众齐动”的创建局面。
“吴川老板在创业奋斗中回报社会,不是一般普通的数量,动辄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大手笔’;不是少数老板的参与,而是大多数老板的共同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捐献,而是人生价值的充分升华;不是一般思想的表现,而是心灵美德崇高境界的闪光,是‘民族之魂’的铸造!”梁市长这样评价道。
在创建活动中,吴川市上下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除了老板带动之外,政府加强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重点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安居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系列民心工程,同时,深入开展“万干建千村”活动,动员全市一万多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回乡参与创建活动,出点子、出资金,共筹集资金430万元,为文明村创建工作注入了新动力。几年来,政府共投入1.5亿元,带动了社会投入8亿元,按此计算,政府每投入1元,带动社会投入5元,取得了较好社会效应。
集体经济投入是文明村建设资金的另一条重要来源。在创建中,镇党委及村委会充分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引导集体经济重点投向文明村建设,把村办企业的集体收益和集体山林、土地、鱼塘的出让金、承包金部分投入文明村建设。黄坡镇林屋村村办企业林屋机械厂除投入4600万元支持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外,还投入2500万元整治美化村容、建设文化阵地。海滨街道清源村利用土地、市场、铺位租金收入,投入400多万元建起小学、文化楼、灯光球场、水泥村道、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樟铺镇樟木村5条自然村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多方筹集资金275万元,合力打造文明村群。集体投入成为文明村建设的又一引擎。
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在题为《以人为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文章中,强调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发动农民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吴川市委市府广泛发动群众建设新家园。浅水镇石碧村委会既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也没有实力雄厚的富商巨贾。在村委会的组织发动下,广大村民发扬主人翁精神,纷纷出钱出力。听说要建文明村,老人家一百几十地捐出养老钱,小孩子把零花钱也捐出来。其中一个外嫁30多年的出嫁女主动捐出一万元,一位70多岁的阿婆也捐出350元。全村投入了600多万元建设文化楼三幢,修建硬底水泥路21.6公里,实现了12条村全部通水泥路。吴阳镇水洒村是湛江市扶贫村,全村为建文明村,踊跃捐资达30多万元,开工的锣鼓一敲,男女老少齐上阵,建起了文体中心大楼、篮球场、卫生公厕和环村路,老区变新村,旧貌换新颜。
专家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建设新村庄
当“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词语的使用频率日益增高,国内部分专家和学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上提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仅仅是建设新村庄。治理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建设新农村必须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做到在治理村容村貌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吴川充分注意到,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建新房,在拆旧房以及建设用地整治中,把增加的土地转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用地。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以及人文生态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项目和旅游项目。
林屋村在创建活动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成立村牛蒡经营合作社,引种牛蒡300亩,仅此单项每户年分红可达5000多元。塘缀镇山瑶村建成文明村之后,投资环境得到解决改善,今年初由本村外出成功人士从珠三角引进了台湾国际电器有限公司合股兴办圣达电器厂,安排村中劳力200多人就业,外发加工户近3000多户,年销售额超亿元,年创汇超1000万美元。
一些创建村还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吴川遍布了名人古迹,在创建文明村时,充分挖掘名人古迹等文化资源,使昔日的文化积淀焕发出新的光彩,转化为旅游资源,如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故乡樟山村等革命老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出了教育基地型文明村;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霞街村、清代驻美公使陈兰彬故乡黄坡村等建成了特色文化型文明村,成为文化、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文明村。林屋、芝蔼、蛤岭等一些高起点、高标准的文明村,成为了旅游新景点,吸引了大批客人观光旅游,促进了经济发展。
吴川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创建文明村工作的核心,倡导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村民民风。高书记说:“创建文明村的过程,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通过创建活动,农村思想道德新风尚逐步形成,村风民风普遍好转,农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农村思想道德新风尚逐步形成,村风民风普遍好转,很多文明村实现了“五有、五无”:有文化楼、有剧场,有广场,有球场,有公厕;无上访,无纠纷,无吸毒,无赌博,无小偷小摸。
我们在蛤岭村参观了文化室,宽敞的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摄影图片,体育场上打篮球的人很多,要不是偶尔看见悠闲觅食的小鸡,和远处整齐的阡陌交通,还真让人难以辨出是城市还是乡村。
梁市长讲起吴川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如数家珍。他说:“吴川人秉承传统,读书尚学的风气十分浓烈。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很多村庄都建有文化楼,设立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尤其是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兴办学校,引进外地教育人才,致力振兴当地教育事业。”
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示范村的林屋村,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使这个拥有2000多人的村庄的后代们在整齐、美观的校舍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林屋村办企业林屋机械厂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教育的经济支撑,开了吴川集体经济办教育的先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专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其中之一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
吴川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又是粤剧南派艺术的发源地,成为闻名全省的“粤剧之乡”。当粤剧与其他传统剧种面临失去观众、濒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时,在吴川的乡间却处处可以听到粤剧华丽高亢的唱腔。记者在新农村的剧场里,观看了一出《卖油郎独占花魁》的粤剧,远近八乡的农民早早来到剧场,来晚的则坐在摩托车座位上,随着俏皮诙谐的剧情,不时传出会心的笑声。而传承粤剧的也是那些乐善好施的吴川老板,出资邀请粤剧团以飨家乡父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新的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光庭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建设新乡村,而不是新庄村”。要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全国各地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吴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探索出 了一条路子,他们正在奋力前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