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老骥伏枥志千里 花甲之年终圆梦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秦 笛 总第011期 放大 缩小

深圳龙岗坂田因经济腾飞而闻名全国,村民田青因文学而扬名深圳文坛。

田青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60岁从村委干部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短的5年时间里,壮心不已的田青凭着深厚的生活积淀,一气写下了被人们誉为深圳“三部曲”的《无情岁月》、《风雨深圳》、《特区少妇》以及《泥腿大亨》、《深圳拳王》等中长篇小说,总字数已超过了100万字,终于圆了一辈子萦绕于心的作家梦。

不畏苦难行文学之路

田青1936年3月出生在坂田杨美村一个贫穷的家庭。4岁那年,父亲因病早逝,母亲邱满娇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在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以其独有的魅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田青的母亲虽然一字不识,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女却天生有一副百灵鸟般清脆婉转的嗓音。那时正遇日本鬼子侵略岭南这块沃土,勤劳的母亲既要让几个孩子吃饱饭,一遇飞机轰炸,又要背上背着手上抱着孩子四处躲藏,可想而知,日子过得是何等的艰难。但生性乐观的母亲血液中饱含对生命的热爱,只要一有空闲,便扯起嗓子唱起那一首首动听的客家山歌。田青就是在母亲的歌声中度过那苦难而又充满着诗意的童年。

相对于母亲的那辈人,母亲是有远见卓识的。无论家里的生活多么艰难,培养儿子读书是她最大的心愿。正是靠母亲的节衣缩食,挑柴卖草,田青才顺利地读完了初中,毕业后进入原宝安县做了一名公安人员。由于有一定文化,他成了原《宝安报》的通讯员。在学校时,田青爱好看小说,平时写一些随感类的小文章很是信手拈来,但及至真的做了通讯员时,他才感到文章并非像吹糖人那样简单。书到用时方恨少,田青抱来上学时的课本猛啃,终于考上了原东莞师范学校。田青酷爱文学,中外文学名著码在课桌和床头上,特别是苏联的文学名著被他翻了个稀巴烂。自古好事多磨,两年后,田青由于犯了严重的头痛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坂田村,做了人民公社的一名社员。

有文化的田青担任了生产队的队长,可这个生产队长并不好当。那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辛苦,当队长的田青更苦不堪言。他凌晨3点多钟就要起床,将那面挂在村头的破铜锣敲得“叮当”作响,早早地催大家起床做饭准备插秧或割稻。农田缺少肥料,人尿就是最好不过的东西。只要打听到哪个单位或工厂有“货源”,田青就带上全村男女老少翻山越岭,挑着尿桶在大街上“尿儿尿儿”地叫着,惟恐有尿卖的人家听不到叫唤似的。

Image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掀起了蓬蓬勃勃的造河改道运动,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原本就喜欢写写画画的田青拿起了笔,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写成通讯。1958年,他写的一篇反映坂田村人民改天换地多奇志的通讯上了当时的《宝安报》的头版头条。这是田青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稿酬是1元钱,他买了4包“丰收”牌香烟请了一回客。

从那以后,田青写文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是通讯稿,有时也尝试写一些文艺作品。1972年,田青被宝安县文联抽调去创作反映阶级斗争的小说《木棉湾》(约20万字),后来,这次创作活动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半途而废了。然而,田青创作的激情却减退,他的作家梦就是在那个时候立下的!

进入改革开放后,坂田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擅于与人打交道的田青被村委委以村贸易开发公司洽谈部部长一职。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田青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史,亲身感受到这块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田青更以自己独特的文学眼光观察着人们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表现出的惊喜、躁动以及人性中闪现的美丑善恶,加上自身的感悟和认识,他都要在睡觉前记录下来,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可惜几十年公务缠身,田青一直抽不出时间进行创作,但作家梦一直萦绕在他心中。

厚积薄发攀创作高峰

1996年,年满60岁的田青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一般人退休常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可退休后的田青从心里感到高兴,这下他可以集中精力圆自己的作家梦啦!

和坑村有个40岁的村民叫冯伟,改革开放时才20多岁,是田青看着长大的。冯伟从最小的生意做起,继而从事房地产开发,几年之间攒下了几千万元的资产,真正是由乌鸡变成了彩凤凰。田青以冯伟为原型,创作了一部《泥腿大亨》。由于对冯伟的生活非常熟悉,9万多字的作品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写成了。这部小说经湖南作家谭向峰向著名作家兼书商雁冀老先生推荐后,英国剑桥大学华人春秋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了这本书。田青初尝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释放生命光彩的突破口。

这以后,田青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快乐中。在他退休的生活中,几乎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早上起来跑跑步,活动活动筋骨,然后一整天都坐在办公桌前,用心、用情地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田青偶尔也会有写作不入状态的时候,这段时间正好被他用来学电脑、阅读名著。目前,田青打字的速度也挺快的,被人称为深圳“三部曲”的《无情岁月》(作家出版社出版)、《风雨深圳》(花城出版社出版)、《特区少妇》(作家出版社出版)总计60多万字,全是在1999年前出版的。广东省文学院副院长丘超祥先生在《特区少妇》的序言中这样评价田青:即使是一位如日中天、精力旺盛的学子,3年多时间就著述如此之丰,这种业绩也十分突出。出人意料的是,作者还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位曾经长期从事基层党政领导工作的农村干部,令人赞叹!

由于长期在家乡坂田生活,接触的人都是质朴的客家人,反映到田青作品中的语言也相当的质朴。他不刻意追求“阳春白雪”,从他笔下走出来的人物都是那些纯朴可爱、有血有肉的“下里巴人”,如《无情岁月》中忍辱负重的古小燕,《特区少妇》中坚毅泼辣的杜红莲,《风雨深圳》中信念执著、胸怀坦荡的张国军、高佬庆、矮仔元、鬼精灵等等,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给人一种伸手可及之感,读者很容易就融入书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中。这是田青的作品老到和成功的地方。

为了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热爱生活的田青在远离闹市的山坳中建起一栋小楼,举家迁进山中,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还承包了村里的15亩荔枝园,写累的时候,呼吸几口清新的大自然之灵气,再侍弄一会满园翠绿的荔枝,创作的灵感犹如汩汩的山泉喷涌而出。他很少出门,订的一大摞报纸和上网就是他与外界联络的主要渠道。这几年,他又出版了长篇纪实作品《深圳拳王》。年过花甲的深圳老人,通过5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圆了作家梦。

诲人不倦育满园桃李

田青是一位深深根植于南粤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作家,同时他更是一位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与人民的作家。正是由于他这份诚挚的爱,他才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动人的青年群体像。田青功成名就了,然而他却没有躺在安乐椅上享受荣华。在坂田村村长刘日兴的支持下,他在坂田杨美村办起了坂田文化发展中心,下辖“荔园”画院、《坂田文艺报》两个文化阵地,旨在提高家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他请来著名书画家李吉仁在“荔园”画院作艺术指导,教导坂田及邻村的书画爱好者。

在坂田的10余万外来工中有不少很有潜质的文学青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仍然痴迷于文学。如何培养和造就这些热爱文学的外来工,是田青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坂田文艺》却让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2000年3月,田青被村委委派以《坂田文艺》主编的重担。刚开始的那阵子,田青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从筹划到招聘人员,从组稿到编辑,从印刷到发行……事无巨细,每件事他都要亲力亲为。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心疼他的妻子看他一整天都没个空闲,偶尔也会笑着问他何苦来着,田青不置可否,仍然埋头在堆成山一样的书稿中。

经过两年的努力,《坂田文艺》这张村级小报被田青“打扮”得卓尔不凡:铜板彩印显出大家气势;众多的栏目令人大饱眼福;短小精悍的文章让人爱不释手……。这张精致的小报吸引了深圳、广州等地不少专业作家的眼球,他们纷纷寄来自己心爱的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坂田文艺》目前的固定作者已达100多人,分别来自深圳六区以及惠州、东莞、广州,还有少数来自外省。

作者多了,对报人来说,既是个幸事,又是个推也推不脱的苦差。一批批的作者前来讨教,田青的家时常是宾客盈门。到了双休或节假日,工厂的文学青年几乎都要把田青的家挤爆,但他不但不烦,而且总是很高兴地一边耐心地指导,一边吩咐妻子好饭好菜款待。

谈到尊敬的田老师,从西北退伍来深圳打工的四川籍文学青年申志感触颇深。意气风发的他来深圳后爱上了文学。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田青把他聘到《坂田文艺》做编辑,吃住都在自己的家里,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在业务上,田青不但亲手教他审稿编稿,而且还指导他如何写作。一年多的时间里,申志的文学水平提高得相当快,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文学作品。后来申志被市内的一家杂志聘为编辑,如今坐在写字楼里办公的他再也不用为衣食无着而忧心忡忡了。离开《坂田文艺》那天,他紧紧地拉着田老师的手泣不成声。

另一个拜在田青门下的河源籍女青年廖瑞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田青从最初级的知识教起,慢慢扶她蹒跚在文学的曲折之路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小廖逐渐成熟,如今她不但电脑用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独立完成报纸的编辑工作。

还有蒋炎炜、叶逍遥、杜红艳等一大批爱好文学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都在田青的指导下,开始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原广东省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沈仁康欣然为这张报纸题词:希望坂田的文化发展,犹如坂田的经济建设,有神话般的奇迹!

记者采访的这天,田青又在家里召集了20多名活跃在坂田各企业的文学爱好者开座谈会。在众多充满求知欲的眼光中,田青那一脸欣慰的笑容,恰似屋前盛开的朵朵荔枝花。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