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了拯救戒毒人员的生命与灵魂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章公宣 总第014期 放大 缩小

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在市公安局党委的领导下,以“依法行政、文明管理、争创一流、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救治吸毒人员、净化社会风气、造福千家万户为己任,创立了强制戒毒所人性化、规范化、等级化的戒毒模式,走出一条新时期戒毒工作的新路子。戒毒所的各项工作居全国强制戒毒所之首,受到安部及有关单位的好评和广大戒毒人员的信任,赢得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成为全国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2000-2005年连续3次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一级强制戒毒所”,2004年8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人事部联合授予第六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200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纠风办、全国总工会等六部委授予“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优单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还先后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先进强制戒毒所”、“全国公安监管战线深挖犯罪先进集体”、“全国强制戒毒所禁毒戒毒知识竞赛优胜单位”;被国家禁毒办确定为对外交流单位;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管委会授予“戒毒贡献奖”;荣获福建省“五一奖状”、“福建省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1998-2003年福建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优秀公安科所队”;漳州市“文明单位”、“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40项荣誉称号。2001年1月被漳州市公安局荣记集体三等功,2002年9月被福建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二等功,2005年5月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全所民警先后72人次立功受奖,其中陈溪河所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禁毒十大先进个人”、“福建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并多次晋京受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罗干等亲切接见。2004年9月,福建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省人事厅和公安厅、漳州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联合或分别作出开展向该戒毒所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在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等领导的陪同下,莅临该所视察,对该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艰苦创业,把一个“三无所”建成全国一级所

1997年初,当时的拘留所收押了不少吸毒人员,由于没有医生、药品和医疗设备,给吸毒人员的救治带来极大困难。看着吸毒人员毒瘾发作时的痛苦,民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产生创办强制戒毒所的念头,并把这一构想向市公安局领导报告,得到了市局党委的大力支持。戒毒所创建初期,面对一无所址、二无开办经费、三无戒毒经验等重重困难,全所民警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努力筹措资金5万元,购买药品和医疗设备,自己动手平整土地 ,搬运砖头修建病房,挖坑种树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经费。组织民警到昆明等省内外强制戒毒所学习培训,在全所民警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原拘留所门口挂起了戒毒所的牌子,为社会提供一所拯救吸毒人员生命与灵魂的特殊学校。为扩大社会效益,他们主动承担自愿戒毒工作,增设“漳州市药物依赖康复中心”,给吸毒人员开辟一条走自愿戒毒之路。在警力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全所民警爱岗敬业,顽强拚搏,全身心地投入戒毒工作,长期超负荷运作。戒毒所成立以来,每位民警月平均加班达15天,夜班巡视10天以上,下班时个个神色疲惫,眼圈发黑,被人们称为“夜班脸”,可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所长陈溪河一心扑在工作上,长年累月以所为家,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节假日为了让民警更好休息,主动替民警在一线值班。由于劳累过度,两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副主任科员李仲寿患有糖尿病,长期服药带病坚持值夜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副所长吴卫国远在湖南老家的父亲病危,因为他是独子,家里多次来电告急,请他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然而,吴卫国同志首先想到的是所里100多名戒毒人员,责任使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最终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4位女民警克服子女幼小、家庭无人照顾及生理差异等各种困难,与男民警一样值班守夜。类似这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几年来,该所为了改善戒毒环境,提高戒毒工作成效,先后筹措资金600多万元,把戒毒所从简陋场所建设成园林式的戒毒所,实现了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四年上等级、首次评定上一级所的目标,成为全国十家首批一级所之一。但是,他们并不满足现状,2003年又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再征地5亩,新建一座宾馆式的自愿戒毒楼,并进一步改善强制戒毒区环境和设施,病房由统铺改为一人一床,病室由12人上下铺改为6人的单铺,人均面积由3平米增加到6平米。同时,在庭院植树种花,建设绿化带,每个戒毒病室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彩色电视机,设立亲情电话,修建教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球场、跑道等,丰富戒毒人员的文体生活,为戒毒人员营造“四个一环境”,即: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个怡人的文化环境、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给戒毒人员一个温暖的“家”,使戒毒人员在优美而温馨的环境中陶冶情操。省内外、港澳台慕名前来的戒毒者越来越多,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到了漳州戒毒所,就不想毒品了。

最近,该所又争取到国债资金120万元,积极争取市政府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拟投资400万元,征地11亩,对强制戒毒所重新规划,并进行改扩建,建一座强制戒毒综合楼、劳动康复基地,使戒毒所软硬件建设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严抓严管,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戒毒工作队伍

该所以“建过硬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大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率先垂范,艰苦工作干在先,困难时刻冲在前,以标杆作用带领队伍,凝聚警心。先后制定了严格的“抓队伍连带责任制”、“值班长负责制”等规章制度,把从严治长落到实处。有一次,一位副所长由于工作不到位,自行扣岗位考评300分,所长也主动陪扣300分,所领导自身的严格要求,为民警做出了榜样。

吸烟容易勾起戒毒人员的毒瘾,民警戒烟能净化环境、减少戒毒人员吸毒的欲望。1998年,身为所长的陈溪河带头戒烟,并将禁烟规定和岗位考核挂钩,当时有1名民警因一时不慎违规,当场被扣考评500分。这一举措得到了戒毒人员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为了我们,所长和民警把烟都戒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去吸毒呢。从此禁烟成为民警和戒毒人员的自觉行动,漳州戒毒所成为全国首家无烟戒毒所。戒烟看来是件小事,却有效地激励了戒毒人员抵御毒品的斗志,促进了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上级公安机关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几年来,该所把“五条禁令”作为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大会、小会、交班会上所领导反复强调,抓好落实,使遵守“五条禁令”成为民警的自觉行动。他们还先后制定了《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为警清廉制度》、《戒毒所教育制度》等50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了民警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大到理想信念,小到行为养成,让民警言有依据,做有标准,使队伍的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为了工作需要,要求每位民警随时保持电话畅通,遇有紧急情况或需要加班时,随叫随到,节假日离开市区必须报告,否则,按规定扣罚岗位考评分。有一位民警因周末到郊县云霄,事先没有报告,被扣罚岗位考评80分,并在所务会上作检讨。他们还坚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每月岗位考评先由民警自评,再经考评小组考核,评出一名最佳民警,张榜公布,并给予奖励200分。由于制度健全、考评公正,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了全所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监所安全是监所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监所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确保监所安全万无一失,是强化队伍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监所安全做得不好,就会使工作功亏一篑。因此,该所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抓管理、防事故、保安全”竞赛活动,树立“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的理念,建立“三承包、五严禁、六查和六必谈”的工作方法,实行民警包管理、包教育、包安全的三包责任制;严禁值班时间睡觉脱岗、严禁私自调班、严禁接受当事人任何物品、严禁将手机带入监区、严禁私自与戒毒人员家属联系的五严禁制度;安全检查每天一小查、每月一大查、重大节日全面查、发现问题及时查、重点病室仔细查和入所时的人身、物品彻底查的六查制度;入所时必谈、出所前必谈、有情绪波动时必谈、亲友会见后必谈、办案人员提询后必谈、戒毒人员之间有矛盾时、纠纷时必谈的六必谈话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毒品流入、打架斗殴、自伤自残、自杀,脱逃等事故发生,确保了戒毒所的安全。

Image

全所民警始终恪守公安监管民警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纪的发生,做到为警清廉,勤政为民。在工作中,他们对所有戒毒人员一视同仁,坚持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按照党性原则办事,不为人情所左右,不为金钱所动心,不接受戒毒人员亲属的宴请,不收受他人礼物。严格按照省物委核定标准收费,对有无交纳戒毒费的戒毒人员,一样给予治疗教育,同样的伙食标准,体现党和政府对戒毒人员的关怀。对强制戒毒所容易发生的提前解除强制戒毒、违规请假和乱收费等问题,所领导带头遵守,坚决杜绝。有一次,台湾籍强制戒毒人员的妻子吕某,提着一袋礼品和一个装着2000元人民币的红包找到所长陈溪河,要求给其丈夫提前解除强制戒毒。陈溪河批评了她送礼的错误行为,耐心给她讲明毒品的危害和戒毒的重要性,说明戒毒所的规章制度和对学员的救治管理情况,经过一番批评与教育,终于使吕某消除了疑虑、明白了道理,内疚地收回礼品和红包,放心地让丈夫在戒毒所戒毒。8年多来,全所民警严格依法办事,文明管理,热情服务,全所上下风清气正,形成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浓烈氛围。省内外、台湾、香港一些同胞慕名而来,目睹了该所的良好风气后,纷纷送亲人前来自愿戒毒。自愿戒毒人数由年均20多人发展到现在300多人。

该所还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民警”活动,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民警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他们坚持每周一日学习制度和利用每日交班会及业余时间组织民警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所长陈溪河本来是学中文专业的,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挤出时间,自学法律本科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邀请全国各地监管业务部门、强制戒毒所来所传经送宝;多次参加省公安厅、公安部组织的业务培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经过不断的努力,很快成为戒毒工作的行家里手。在领导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所民警学政治、学法律、学业务的氛围高涨,青年民警柯佩如参加福建中医学院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然而她不满足于现状,继续攻读法律本科课程。几年来,民警大专以上学历从原来的20%增加到现在的90%,全部通过国家一级计算机考试。在历次公安部组织的一级强制戒毒所业务考核中,全所民警100%达到优秀;取得全省戒毒业务竞赛中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荣获全国强制戒毒所戒毒知识竞赛优胜单位,两位民警获得优胜个人奖。

真情感化,挽救无数戒毒者

在戒毒工作中,该所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强制戒毒所不仅是公安行政强制场所,更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一所医院。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更是毒品的受害者和特殊的病人,吸毒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有的甚至家庭破碎,孤独无助,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妻儿在期待、盼望着戒毒所能够使自己的亲人改邪归正,重获新生。为此,该所提出,救治一个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所长陈溪河常对民警说:“我们不要求有丰功伟绩,你只要把一个吸毒人员教育好、救治好,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更是戒毒民警应尽的义务。我们对戒毒人员要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爱心去呵护,用真情去感化,用科学去矫治,使他们摆脱毒品,回归社会。”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该所的戒毒人员脱毒康复率达100%,巩固率高达72%,挽救了200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帮助1000多名经济困难的戒毒人员脱毒康复,为群众减少财产损失上千万元。

戒毒人员王某入所前几天,因失恋自杀未遂,而且刚做过人工流产,身体极度虚弱,意志十分消沉,不吃不喝。民警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找她谈心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天气冷了,给她加被褥,身体虚弱,为她炖鸡汤,做“月子”。民警的一片真情终于融化了她心头的冰霜。经过10多天的脱毒治疗,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日渐好转,王某感慨道:“民警对我们既有兄长般的关爱之情,又有慈母般的疼爱心肠啊!”三个月健康出所后,她母亲为了表达对民警的感激之情,特地送来一面“戒毒再生 医术高明”的锦旗。

戒毒人员陈某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生意上,对子女疏于管教,陈某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交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又因好奇染上毒瘾,十几年来屡戒屡吸,不能自拔,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期静脉注射毒品使他手脚多处感染、溃烂流脓,还患有慢性丙肝,许多医院不愿收治,他母亲只好把他送到戒毒所。陈某入所时浑身病痛,苦不堪言,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并给家人写了遗书,他母亲非常担心着急,整夜无法入睡。所长和民警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找陈某谈心,进行疏导教育,耐心细致地感化他,使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懂得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和责任和义务。并把他作为重点的管理对象,落实重点管理措施,安排民警24小时值班守护。医务人员每天给他打针换药,分管民警每天深入病室问寒送暖,帮助他树立戒毒的信心和勇气。经过精心护理治疗和耐心教育疏导,陈某很快恢复了健康,对生活也充分满了信心,还写信给他母亲赔理道歉,他母亲十分高兴,给所里送来 “廉洁奉公 教导有方”和“耐心教导 指引新生”的两面锦旗。

在台湾戒毒中心戒毒12次均未能脱毒康复的杨某,听说该所戒毒效果不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打电话与戒毒所联系,由于担心途中毒瘾发作,登机前还注射一次海洛因。为了确保杨某安全入所,戒毒所专门派出车辆和医务人员前往厦门机场迎接,杨某入所时全身浮肿、面无血色、四肢布满针眼,几乎找不到血管,浑身遍布因自残留下的各种伤痕,还患有性病、梅毒等多种传染病,民警、医护人员不仅没有嫌弃他,而是像对待自己患病的家人一样,及时给予理发、洗澡、更衣、检查身体,医生针对其病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对其吐血、无法进食等症状,采取消除顾虑、对症下药、矫治心理等科学的治疗方法,使其身心得到兼治。经过一番的精心治疗和细心呵护,杨某顺利脱毒康复,他对前来探望的亲人说:“在戒毒所就像在自己的家”。

一位戒毒人员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生命的花朵在‘毒魔’的侵蚀下慢慢枯萎的时候,是戒毒所的民警们及时给我们以阳光、空气和养分,用爱心拯救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人性化的关怀也带来了戒毒人员对社会的真情回报。强制戒毒人员张某是一位劳改劳教释放人员,多年吸毒使他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自制能力差。刚入所时,摆出一副“老油条”的架势,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抵触情绪很大,在康复训练中,他不积极参加,民警批评他时,他不但不听,反而谩骂殴打民警。对此,民警没有简单地给予处罚,而是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用点滴的行为引导他、感化他。有一次,张某感冒发烧近40度,卧床不起,医护人员及时为他输液,通宵轮流守护在他的床前,厨房特意为他做了可口面条,经过三天的精心治疗,张某很快就康复了。事后,张某深有感触地说:“人心换人心,民警对我这么好,我也不能辜负大家。”从此,他不仅服从管教,还主动检举了一起贩卖大熊猫皮案件的线索,该所立即将这一重要线索向市公安局领导报告。当晚,市局领导召开协调会,成立专案组,进行周密部署。经过十多天的缜密侦察,专案组很快破获这起价值100万元的贩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皮案件。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全所民警的辛勤努力下,该所共向办案单位提供犯罪线索800多条,配合有关部门侦查、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00多起,重特大案件6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00多名,为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挽回财产损失上百万元。

延伸职能,扩大禁毒工作社会效果

戒毒工作无小事,救治一个戒毒人员,就是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为巩固戒毒成果,该所建立起跟踪帮教制度,成立15个帮教小组,确立600多名帮教对象,民警挂钩帮扶,走访戒毒人员家庭6000多人次,使他们保持操守,未再吸食毒品,同时帮助500多名生活无着落的戒毒人员联系工作。

出所后生活不尽人意,就业困难重重,昔日毒友的再次召唤,很容易让已经戒毒的人员重蹈覆辙。对此,该所一帮到底,不留“半拉子”工程。戒毒人员陈某出所后,生活无着落,民警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帮他联系厨艺培训班,使他掌握一技之长,在市区开起一家快餐店,解决了他的生活出路。平和县国强乡小学校长张某因好奇吸食毒品后,于2000年初被强制戒毒六个月,在医生和民警的精心治疗帮教下康复。出所后,该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其继续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他不负众望,远离毒品,勤奋工作,于2003年11月重新当上校长。张某深怀感激之情,多次主动来所给戒毒人员现身说法,帮助戒毒人员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心。为了鼓励他更好地为山区教育事业作贡献,戒毒所还与该小学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党员民警捐资11000元,为学校添置新的课桌椅,受到当地群众和师生的赞扬,学区领导专程送来一面“警民同心手拉手 爱心助学育人才”的锦旗。

吸毒后再戒毒毕竟是亡羊补牢,预防才是根本。2000年6月,该所在所内建立漳州市首家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到社区、街道、学校,采取讲座、悬挂禁毒图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主动与学校联系,邀请青少年学生来所参观,所领导亲自当讲解员,语重心长地向他们讲解毒品的危害以及禁毒防毒知识,受到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市第一职业中学学生陈冬明参观教育展览后说:“毒品太可怕了,我们青少年一定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他们还把戒毒服务网络向社会延伸,建立漳州戒毒网站,开通24小时戒毒电话热线,把群众的求助作为第一信号,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龙海市郑某因吸毒不能自拔,家庭管不住,多次劝其戒毒无效,反而威胁家庭,他母亲想到了戒毒所,打电话向戒毒所求助,值班领导立即派民警前往说服教育,将其带回戒毒,受到群众的称赞。吸毒人员张某毒瘾发作时如同躁狂型精神病,大喊大叫,伤人毁物,医院不敢收治,其父母万般无奈,把他绑起来送到戒毒所,民警请示所领导后,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安排专人守护,24小时进行监护。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张某恢复了健康,其父母感慨地说“漳州戒毒所真好”!

几年来,该所组织接待青少年10万多人,开设讲座300多场次,播放教育片400多场次,发放自办禁毒小报《醒悟》等宣传品5万多份,受教育群众达15万多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巨大的贡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